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分享的策略

2025-02-07 00:00:00杨喜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年4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重视活动体验与分享的课程,活动是载体,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媒介,在活动后有效引导学生分享尤为重要。有效的分享能够增加活动的价值,从而将活动的意义引向深处,最终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其心灵的成长。要促进初中生在心理课上有效分享,可以从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出发,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串、及时反馈、运用心理技术等方面具体入手。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分享;情境创设;心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4-0026-04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重视活动体验与分享的课程,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体验,并积极分享。活动是手段,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媒介,活动后引导学生分享体验十分重要,有效的分享能够增加活动的价值,从而将活动的意义引向深处,最终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其心灵的成长。

然而,实际的教学情况却是:活动时非常热闹,学生们都很投入,而到了分享环节,学生们的主动性明显不够,即使参与分享,其分享内容也较为干瘪。通过亲自上课、现场听课以及观摩优质在线课程比赛,发现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有些教师没有提前制定活动规则,并向学生解释说明,学生似乎不太明白心理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区别。

(2)课堂氛围营造得不好,有些课程主题需要营造安静、安全的氛围,心理教师却安排了很多活动,课堂显得十分凌乱。

(3)情境的创设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触发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4)活动过后,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梯度,不能形成逻辑递进的问题串,以此触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5)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反馈与引导,一味地反馈“你的分享很棒、很好”,会显得干瘪、表面与应付,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6)课堂的“心理味”不够,有些教师还没有将心理技术运用到心理课堂上的意识。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促进学生在心理课上进行有效的分享。

一、制定规则,营造氛围

在先导课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制订心理活动课的规则,当学生亲自参与制订规则时,他们会更愿意遵守规则。当然,教师也要适当引领学生,比如向学生解释清楚“尊重分享不评价”“保密隐私”等重要规则。制订好规则后,前几周可以在课程开始时通过PPT投屏规则的形式加以强化,在课上当学生做得比较好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学生会逐步适应并配合,接下来的活动开展就会事半功倍。

同时,心理课氛围的营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上课之前,学生们还没有从上一节的学科课中抽离出来,或者课间他们还在放松或做作业,教师如果一上来就直接开展活动,学生可能会感到生硬,难以融入心理课。尤其是涉及情感教育方面的课,比如亲情、友情等主题,更需要营造温馨、安全、真诚的课堂氛围。一旦营造好氛围,课上的分享就会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慰藉、心灵的触动。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营造合适的心理课氛围呢?可以尝试根据不同的课程主题,选用音乐、故事、视频、心理小实验、课前搜集到的学生相关烦恼、心理辅导案例等形式进行课堂导入。比如,在上亲情主题的心理课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一些小孩子的照片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子女的照片、学校开展亲子活动时的照片,并配以轻松的音乐,这样往往能够很快地营造适合课程主题的氛围。当然,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氛围的营造,特别是在活动结束后、学生分享前,教师应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及时安静下来,沉淀并觉察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人的分享。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

如果教师没有把学生带入一个符合其年龄、心理特点以及与现实体验密切联系的情境中,学生在分享时可能会出现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的现象。例如,在“我的情绪我做主”一课中,其中一个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事件的不同认知直接导致了积极或消极情绪,教师用例子、双歧图等讲解知识点,但这种理性指导并没有使学生获得深刻体验,当再次遇到类似事件时,他们的自动思维可能会再次引发消极情绪。

后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A愁眉苦脸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春天凉爽的风丝毫不能吹散他心头的阴云。小A说:“我真惨,英语期中考试没考好,被老师训了一顿,免不了被同学嘲笑,回家还可能会挨训……之前想着这次总分肯定能进全班前五呢,结果只考了第12名!平时我喜欢踢足球,但现在也失去了兴致,作为足球社的社长,现在也无心管理社团了,这几天我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我该怎么办?我怎么这么笨?”

现场邀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A的消极想法(小黑)和积极想法(小白)。两位扮演者上台,分别坐在两张椅子上,在小黑发言完毕后,小白去辩驳。小A坐在椅子上不说话,去感受不同想法带来的内心体验。学生显然对这个情境非常感兴趣,再加上期中考试刚结束,大多数学生都感同身受。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当小黑或者小白说不下去时,台下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帮助小黑或者小白发言。在辩驳时,学生们会把自己平时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辩驳使困扰他们的观念得以澄清,这种体验会让他们领悟得更加深刻。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们有话可说,分享也能水到渠成。

三、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前文所提及的心理课规则的制订、氛围的营造、情境的创设都为接下来的分享环节做好了铺垫,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内心的深刻体验分享出来,达成活动目标?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本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预设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逐级递进,更好地引导学生分享感受与体验,最终达成活动目标。

在上初一年级“正确看待比较”这节课时,在“和别人比什么”这一环节中,如果没有设计好有梯度的问题串,而是直接去探讨:你平时都和同学比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出:比穿戴、家境、长相等,但很难获得深刻的心灵触动与感悟。鉴于此,我创设情境,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四个问题串。

创设的情境如下:

小B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某所重点中学。他的成绩非常好,同学们都羡慕他,可他却并不快乐。因为他觉得同学们的家境都比他好,他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周末都有私家车接送,而自己的爸爸只是一名保安。

四个问题串如下:

问题一:小B在和同学比什么?对于他比较的内容,你怎么看?

从情境中,学生能很快地发现小B在和同学比家境。然后再给学生播放《我的爸爸是保安》视频,视频中的女孩,其父母虽离异,但她的爸爸很爱她,她依然很自信。

问题二:是什么让视频中的女孩如此自信?

此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别人的故事中习得经验,照见自己,从视频女孩的表达以及自己的猜测中去发现:父母的爱、自己的努力、比较时多看看自己拥有的东西、去尝试改变等都是女孩自信的基石。

问题三:你能尝试给小B一些建议,让他变得快乐起来吗?

结合对问题二的思考,再引导学生给小B提建议,学生很快打开了思路:小B应该看到自己学习成绩很好,多欣赏自己的优点,做保安工作的父亲给自己很多父爱,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好的家庭条件,在普通的家庭条件下取得了好成绩,应该为此感到骄傲、自豪等。

问题四:我们以后在与别人进行比较时应该注意什么?

通过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探讨,学生顺其自然地得出比较时的注意事项,比如:要理智地比较、比有意义的东西、从多个方面去比较、比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等。此时教师再做适当补充:在比较时,要注意情绪的稳定、考虑对方的感受等。

四、教师及时反馈,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分享

当学生分小组参与活动后,如果氛围营造得好,问题设计得合理且能让他们有话说,学生其实是愿意表达自己的体验或想法的。但是,为什么有些教师在上完几节心理课后,发现学生的分享主动性下降了呢?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这可能是因为每位学生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都希望得到一个积极反馈或者希望被欣赏、被肯定,而授课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

教师如果能够灵活地对每位学生的发言亮点给予恰当的、及时的反馈,就能够强化该学生接下来的发言行为,同时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积极发言。这考验着教师的专业功底,教师要提前对活动过后学生可能做出的分享内容进行预设,才能在学生发言后及时用简单、准确的语言给予反馈。当然,教师也可以用鼓掌、点赞、拍肩膀、微笑、点头等方式来与学生互动,同时注意时间的把握。比如:可以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新颖、思路和其他同学不一样、能在同学的启发下举一反三、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声音洪亮等。

总之,教师要用心钻研、不断摸索,结合活动目标及学生的回答、班级的氛围等多种因素对学生的分享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

五、灵活运用多种心理技术,促进学生分享

心理技术的灵活运用不仅能增添课堂的“心理味”,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分享。平时我们可以尝试将心理咨询中的开放式提问、自我暴露、共情、具体化、追问等技术运用到心理活动课中,接下来主要探讨共情、具体化两种技术在促进学生分享中的运用。

(一)共情技术

共情技术是指感知他人的内心世界,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并能将这种感受与理解表达出来。学生参与活动后,可能会有情绪的表达与流露,教师要及时觉察、发现并共情,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关爱,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比如在“珍爱生命”的活动课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绘制生命坐标”,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心情,让学生在坐标中画出心情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并分享三件从出生到现在让自己感到开心、快乐以及伤心、难过的事件。当时一名女生分享的内容为:“妈妈说小时候奶奶很疼爱我,可奶奶过世得早,我当时还小,现在都不怎么记得了,这件事让我很难过。”我及时回应:“你对奶奶很疼爱你而你却记不得她了而感到有些内疚,是吗?”她点点头,我接着说:“如果奶奶现在能和你交谈,你觉得她会说什么?” 她想了想说:“我的乖孙女不要内疚,奶奶现在挺好的,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我顺势引导她:“既然奶奶希望你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那我们就满足奶奶的愿望,好吗?”她认真地点了点头。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她的坚定。

(二)具体化技术

具体化技术是指咨询师在倾听来访者的叙述时,若发现来访者陈述的内容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咨询师以“何人、何时、何地、有何感觉、发生什么事、如何发生”等方式提问,协助来访者更清楚、更具体地描述其问题。

教师要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帮助其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所持有的观点、所运用的概念、所体验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有时学生在分享时会比较概括或者表达得比较模糊,这时教师可通过具体化技术来帮助其澄清真正要表达的内容。

比如在“正确看待比较”一课中,我用一张照片作为课堂导入,照片中有两位男士,一高一矮,高个子低着头看着矮个子,矮个子叉着腰看着高个子。我用马赛克挡住了两个人的头,让学生通过观察,从两人中选择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并说明理由。有学生选择了矮个子,我询问原因,学生回答:“没什么原因,就是感觉不错。”我继续提问:“矮个子哪些地方让你感觉不错?”他想了想回答:“虽然他的个子不高,可在面对高个子时,他叉着腰,在气势上感觉不错”。通过具体化技术,教师便知道学生说的“感觉不错”指的是什么,也为接下来引出“比较”这一课程主题打下了基础。

一节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不断打磨,其中的学生分享环节是重中之重,心理教师要注重规则的制订、氛围的营造、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及时的反馈、心理技术的有效应用等,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分享。除此之外,教师要做到课前多琢磨、课后勤反思,尤其是那些上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点、痛点,要有深入研究、突破难点、解决痛点的意识与决心,这样才能真正成长。

参考文献

[1]武文军. 活动 体验 分享——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的三要素[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14-15.

[2]董琛.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选择教学主题[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5):21-24.

[3]宋慧. 初中心理辅导课教学有效性评价初探[J]. 吉林教育,2017(13):44-45.

[4]温小欧. 分享促成长——提高初中心理课堂分享环节有效性的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4):22-23.

[5]单佳楠. 提高心理课堂分享环节有效性的探究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5):29-33.

编辑/李梓萌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
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策略探讨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48:13
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
联姻网络,让语文课堂精彩飞扬
浅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00:33
初中英语情境教学法的设计与分析
纳情境教学之川,汇素质教育之洋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5:57:26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29:28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