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教育;情绪表达;受挫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4-0079-02
女儿今年7岁,在本市挺不错的一所小学读一年级,她是一个很积极的孩子,凡是老师要求的事情都会尽力做到最好。前两天班级家委会发起了一次实践活动,组织全班的小朋友去消防站参观学习。家长与小朋友们都很期待。前期,家委会的家长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当天,从组织入队到消防员叔叔的讲解环节,一切都很顺利,小朋友们的兴致也很高。但到排队体验的环节时,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两个小男孩因推挤而动手,紧接着我亲眼看到女儿被三位同学推出了队列。
我赶紧过去询问情况,原来他们认为是女儿插队了。我知道她并没有,她一直站在那个位置,而我则在远处默默地观察着。即使没有亲眼看到,我也相信她不会做出插队之事。
女儿看我来了,哇一下地哭了出来。我知道此时此刻的她,内心一定充满了委屈。之前在体验云梯时,因云梯上面站着的小朋友过多致使云梯超重,很积极认真的她被消防员叔叔抱了下来;体验消防服时,又因没抢到消防体验设备而失去了体验机会,再加上这次受到委屈,被其他小朋友从队列中推出来,三件事情相叠加,她的情绪在此刻终于得到了释放。
我蹲下来安抚女儿后,轻轻问她:“你怎么不向他们说明情况?”“我说了,他们不信。”女儿答道。“你可以向周围的阿姨求助呀。”我接着说。女儿说:“旁边都是别人的妈妈。”听完后,我沉默了。很显然,她并没有向周围的大人求助。
作为一位妈妈,同时也是一名专职心理教师,我心疼女儿在这次活动中的遭遇,清楚这些“小憋屈”“小委屈”若得不到妥善处置将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当时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种想法:以后再有这样的活动,还要不要让我的孩子参加?
很快,理智告诉我,这就是事实,生活就是这样!虽然此次活动有很多安排不妥的地方以及意外情况的发生,但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到了消防知识,增强了消防意识,这一点毋庸置疑。况且,一年级的小朋友之间肯定避免不了发生这样的矛盾。
当孩子遭受类似的“欺负”时,大人可以做些什么?事后,我认真复盘了整个活动过程,结合自己当时的一些做法,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允许孩子释放情绪
当孩子受到委屈,语言还不足以表达其内在感受时,哭就是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大人不要跟孩子说:“好了,别哭了,小朋友们不是故意的。”这种说法看似再正常不过,实则无情地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剥夺了她表达情绪的权利。
孩子在此刻会想: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冤枉自己却可以被解读为不是故意的,为什么自己被冤枉反而不能哭。我当时就蹲下来,把她揽入怀中,一边抚摸着她的头,一边安抚她的情绪。我说:“哎呀,宝贝明明没有插队,其他小朋友却说你插队,还把你推出队列,你肯定很委屈,妈妈在这,如果你想哭,可以在妈妈怀里哭一会儿。”
(二)鼓励孩子大声地将事实说出来
当情绪被接纳、委屈被看到后,孩子的状态就会逐渐地恢复。此时,大人可以再次鼓励孩子大声地把事实讲出来。因为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都源于误解,并非全是出于恶意。当然,我们也无法保证说完事实之后的效果,但起码是在尽力解决问题,也是在向孩子诠释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千万不要等孩子不哭了,就直接带孩子走,如此一来,她便失去了一次学习机会。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面对消防云梯体验的诱惑时,出现推挤现象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但绝不能因此就忽视推挤对女儿的伤害。我当时就站起来,将自己观察到的一切讲了出来,没有任何评判,不带任何情绪。看我开口说话后,旁边的家长也开始慢慢地有所回应。大家的态度也在我的讲述中逐渐明朗,有的家长开始来安慰女儿。很值得欣慰的是,女儿前面的小男孩也开始说话:“她没有插队,她一直在我后边站着。”这时,我观察到女儿脸上的释然。
(三)引导孩子从“糟糕体验”中寻找“温暖”
心理学中倡导从“主线故事”中寻找“支线故事”,换句话说,一件事情一眼望去可能糟糕至极,但总有一些积极的力量存在。我们要学会发现、搜集、整合故事中的积极力量,在重新梳理故事的脉络时,可能会突然发现,事情也没有自己之前认为的那么糟糕。
正巧,当天晚上,我开车带女儿去吃她最爱的火锅,不知怎么回事,原来一直走的那条路非常拥堵,我俩决定换一条路。于是,我跟着导航小心翼翼地开车,新的路线很窄,但路况却出奇地好,没想到竟然还提前15分钟到达了目的地。我俩边吃饭边聊刚才的经历,女儿说:“看来堵车也不一定是坏事。”我看时机成熟,便引导她分析今天“不爽”的经历背后有没有让自己感到温暖的地方。我们一起总结了几点:哭,是一种还不错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前面的男生为自己“伸张正义”的感觉很好;阿姨们的安慰,让自己明白了以后要正视问题,只有把事情说出来,别人才能知情;庆幸自己有个好闺蜜,在伤心时一直逗自己开心等。我在旁边静静地听,感觉她越说越兴奋。
(四)教会孩子在“受挫”中成长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这种关联却不是自动触发的,且触发的程度也因人而异。如何从一次次“受挫”中增长智慧,事后复盘并不断地提升自己非常重要。
回顾孩子的受挫经历,我难辞其咎。生活中,我过多地向她灌输以“和”为贵的思想,以至于当她说出自己没有插队但别人依旧不相信之时,女儿便不再坚持。我跟女儿一起思考如何才能减少一些误会。当再次被误会时,怎样做才能更好一些。女儿的脑袋转得很快,她结合这次受挫的经历,分享了好多有意思的想法。她的状态告诉我,此时的她已不再是受挫之前的她了。
最后,我告诉女儿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记得告诉家长、老师或想办法向周围的人大声地求助。如果有些人的行为确实欠妥,自己又很难与其相处得来,不妨暂时适当远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困扰。当然,远离不等于逃避,而是权衡利弊后暂时与这类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家表面上和和气气即可,不必委屈自己与每位同学都玩得很好。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听说过类似的案例,但当亲眼看见自己的女儿被推出队列时,内心依然难以平静。尽管只是一年级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可能也说明不了什么大问题,但事情带给孩子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虽然目前全社会高度关注,学校也一再强调,但在成人看不到的地方,此类现象真的很难杜绝,此时,作为家长、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外,还要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协助他们修筑坚固而又有弹性的心理“盾牌”。
编辑/卫 虹 终校/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