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仓兴
【摘 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认知水平、性格特征都对孩子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正确的启蒙教育,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孩子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早期性与奠基性
早期性和奠基性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婴儿呱呱坠地,首先接触的是家庭。此后的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里,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仍是生活在家庭环境之中。这期间,他们除在父母那里获取自身生理、生活的需要外,还从家长的言语、表情中认识外部世界,从家长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形成对人类社会的最初印象。以后,他们就是凭借着这种影响,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进行选择,包括接受与其意愿一致的,排斥与其意愿相悖的。
2.自然性与随意性
家庭是儿童天然的学校,家长是儿童天然的老师。同时,这也决定了家庭教育是伴随自然生活的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中最经常的、大量的是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出来的品行、志趣、性格、生活方式等对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潜移默化的影响。
3.终身性与连续性
教育子女是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任何家庭中的家庭教育都不是对其子女的某一个阶段负责,而是对子女的终生负责。所以,家庭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不是一时或短时期的,而是长期的、终生的。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庭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许多家长表示,现在即使培养孩子某项技能和特长也是为了能让孩子在将来的升学中比别的孩子有优势。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个性性格等方面培养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程度低
父亲在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双方都参与家庭教育,父母行为方式互补,孩子能从父母双方身上吸取优点,有利于孩子完善的人格的形成。父亲参与程度低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也不利。
3.父母缺少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
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虽有较高的积极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处于盲从状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这样的家教才能成功。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1.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在孩子面前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你孝敬老人,孩子才能孝敬你;你与人为善,孩子才能懂得善良的美德;你积极向上,孩子才能以你为榜样,面对挫折而不畏惧。
2.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引导孩子积极发展
作为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但父母也要理解,孩子也是需要被尊重的。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的疑虑,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去思考。
3.注重家庭教育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家庭由各个亲情成员组成,每个个体成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达成一致,多沟通,多交流,各种分歧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来,而应在沟通后一致面对孩子。要防止长辈对孩子过分娇惯,而让孩子学会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此要及时进行诱导教育,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4.不能单纯唯学习成绩而论,要激发孩子各种潜能
孩子的智力因素作为家长,很是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兴趣和自信性的培养,也不能被忽视。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挖掘孩子的个性潜能,让他在兴趣与热情中形成自我的学习习惯。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活动场所,引导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并对某些方面进行积极鼓励。
总而言之,家长教育孩子应严爱结合,要求统一。严格不是简单的限制、命令,严格要求应与尊重、信任、关心、热爱孩子相结合,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要让“理”制约“情”并成为情的基础,教其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才。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家庭教育》[M].沈阳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崔文风,石竹主编.《心理与人生》 [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3]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