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故意捣乱的背后

2025-02-07 00:00:00瞿春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年4期
关键词:叙事疗法师生关系

摘要:某六年级女生喜欢用各种出格行为引起美术老师的注意,遇到挫折后还有轻微的自残行为,平时会刻意用小礼物讨好同学,在家也努力想要讨父母的欢心。但由于其表达方式不当,非但没有得到别人的喜爱,反而给别人带来了困扰。心理教师用叙事疗法引导并帮助该学生建构了一个“意义故事”,使她在自己、弟弟、美术老师之间进行角色切换,有效共情,意识到自己在“注意—寻求”的认知和方式上出现了偏差,思考“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你喜欢我而不是更厌烦我”;用《资治通鉴》中的故事建议美术老师以“假装喜欢你”的方式接纳学生。用行为疗法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理解对方并努力用真诚的举动缓解师生冲突,助力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叙事疗法;行为疗法;认知方式;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4-0056-04

一、个案概况

小Z,六年级女生,行为举止偏幼稚,喜欢亲近男老师,尤其对帅气的美术老师格外依恋,课堂上总喜欢接话茬,课外也爱追到美术老师的办公室没话找话。晚自习时间会以上厕所为由溜到美术办公室的窗外,嬉皮笑脸地跟坐在里面的美术老师打招呼。如果美术老师不理她、假装看不见她,她还会有轻微的自残行为,如用砂纸把手臂上的皮肤摩擦出血痕、用笔尖或圆规戳自己的手指、在科学课上吃实验用的粉末等。

最近,小Z的行为越发乖张,一次下课时,她猫着腰躲到美术老师身后,趁老师没留意,在他头顶比出兔子耳朵,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批评她,她却笑嘻嘻地上前哄老师:“我错啦,我错啦!”然后嘻嘻哈哈地向教室后面逃去。美术老师去追她,她更开心了,后续的批评她都虚心接受。

还有更过分的,小Z把美术老师的课本和手机“藏”到了垃圾桶里,看到美术老师急得冒汗,她得意地哧哧笑:“老师,你告诉我你家住在哪里,我就帮你找到你的手机。”美术老师向班主任告状,她才“帮”老师“找到”了课本和手机。

班主任协同美术老师约谈了小Z的家长,家长也吐苦水,说这孩子一回到家就和上幼儿园的弟弟打架,要么就玩爷爷奶奶的手机,如果不给她手机,她就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让她在学校上晚自习多待些时间,其实是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这次约谈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小Z的行为变本加厉,有一次她一直在美术老师办公室等着,说要跟他回家,吓得美术老师一直等到班主任来了才敢走。她的种种行为让美术老师一走进教室就怕她出幺蛾子。班主任无奈之下,把她转介给我,希望通过个别辅导能使小Z的行为有所收敛。

二、分析评估

根据老师们提供的信息,以及对小Z和她同班同学的接触了解,我得到小Z的以下信息。

学习情况:四科中英语、科学成绩最好,数学成绩忽上忽下,碰到简单的题做得很快,但字迹潦草,碰到难题就“摆烂”,尤其是作文,有时候两小时也写不出四百字。

家庭情况: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和她共五口人。在她的描述中,弟弟非常淘气、爱捣蛋,经常把她的东西搞坏,三个大人一味地偏袒弟弟,责备她带坏了弟弟。她希望参加晚自习的原因就是不想回家面对弟弟。爸妈对她的学业要求很高,一有空就会亲自教她,但只要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就会骂她。一旦她考了一个好分数,爸妈就会满足她提出的要求。

交际情况:出手大方,而且零花钱也带得多,经常买各种小玩意儿送同学,但除了两个和她特别要好的女生,其他同学收了礼物也仍然和她玩不到一块儿。

综合以上信息,我有了以下考虑,弟弟的到来转移了长辈们对小Z的关注,让小Z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和不合理认知:像弟弟那样不懂事就能得到家长关爱。由于对“注意—寻求”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不敏感且缺乏正确的认知,小Z便通过模仿弟弟的言行,以不成熟的退行性行为,如打断老师干扰上课、接话茬、在不恰当的时候大笑或者发出声音、做出奇怪的举动,试图吸引老师的注意力,以此来满足心理上对关爱的需求。

三、辅导过程

(一)叙事疗法,引导小Z发现自我

“故事叙说”摆脱了将人等同于问题本身的传统观念,旨在引导来访者叙述故事,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使来访者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1.以故事共情孩子,于重述事件中觉察自我

当小Z第二次来心理辅导室时,我分享了儿子小时候讨人嫌的故事,引导她谈谈自己的弟弟。

“老师听说你有个弟弟,你弟弟一定很可爱、很乖巧吧?”

她立刻嫌弃地撇了撇嘴:“我弟弟什么都不懂,偏偏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每件事都要做,不让他做就哭啊闹啊,可讨厌了。”

“是吗?”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我在做作业时,他常抢了我的笔在我本子上乱涂乱画。昨天他又抢笔,我不给,争夺中不小心在他脸上划了一下,大人都骂我。”她气哼哼地,再次说起还觉得万分委屈和愤怒。

“嗯,换成是我,我也不高兴。人在不开心时吃点甜食会好一点,老师送你一颗糖。甜一甜,心情就好了。”

她意外又开心地接过糖吃了起来。

“怎么样?有没有好一点?”

她点了点头,变得神采飞扬。

“有没有想过‘要是从来没有这个弟弟就好了’?”

“那倒没有。”她想了想补充道,“其实他就是想跟我玩儿。”

“有可能弟弟太喜欢你这个姐姐了,看见你就想和你在一起。可惜他没用对方法,招人烦了。”我叹了口气,“看来,表达方式很重要,有时候特别想要亲近别人,但表达方式选错了会适得其反,引起别人讨厌。你说是不是?”

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又和她谈起了美术老师,她说刚开始也不想这么闹,后来看美术老师好像不会拿学生怎么样,就越来越肆无忌惮了,甚至想要试探老师:到底学生做出什么行为他会发飙,会怎么发飙。

“可你并不希望美术老师讨厌你,对吧?你只是希望老师能注意你,对吧?你就像你的弟弟一样,只是希望能和老师玩儿,让他喜欢你、信任你,对吧?”我每问一句她就点一下头。

“嗯,我会向美术老师转告你的真实想法。你接下来也要努力用行动向美术老师证明哦!”

2.以史事点拨同事,于“假装喜欢”中调整情绪

我正打算找美术老师谈话时,美术老师先来求助了:“瞿老师,这次我怕是真惹上麻烦了。”

美术课上,小Z跑上讲台点PPT,结果却点出了一部电视剧,惹得同学们都叫嚷起来。温文尔雅的美术老师气得第一次失去了理智,拎住小Z把她拽回到座位上,不料松手的时候,小Z没站稳,下巴磕到了桌面,顿时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孩子没事吧?”我担心地问道。

“她能有什么事?”美术老师仿佛受到了愚弄,气得脸都红了,“我第一时间开车带她去了医院,医生确认她没什么大碍,回学校后,我主动打电话将此事告知了她家长,承担了所有责任。可她在课堂上又哭哭啼啼,说下巴疼,缠着我再开车带她去医院,我只好又送她到校医那里。校医也说她没事,她却一口咬定疼死了……瞿老师,我现在走进他们班教室就心烦,我不想上课了。这个女生真的太讨厌了。”

我问他:“你真的那么讨厌她?”

美术老师点头:“我以前从来没有这么讨厌一个人。”

“我倒觉得眼前就是个好机会!”我把小Z的情况跟他说了后提出了我的建议,“她受伤了,你刚好可以假装对她好。”

“假装?”美术老师一脸疑惑,“假的怎么能装得像?”

“《资治通鉴》中有个叫鲁仲连的人,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魏王认为此人表里不一,不是正直的君子。但孔斌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意思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装下去,装一辈子,也就成为君子了。你也可以试一试,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装下去,也许就成真了。”

“可是我该怎么对她好呢?”美术老师没什么头绪。

“你也是个做爸爸的人了,要是你儿子受伤了,你会怎么做?你儿子痛得哭了,你会怎么做?你对儿子怎么好,就对她怎么好呗!”我说道。

美术老师想了想说:“你说得对,从现在开始,我努力假装对她好。”

叙事疗法认为,在故事叙说中,个体会对他人的故事产生共情,会把有同等境遇的人当作另一个自我来看待,这是一个重新体验事件并评价事件意义的过程,也是一种可以促使自我改变的有效共情。在辅导中,我用儿子小时候调皮捣蛋的故事作为引子,引导并帮助小Z建构了一个“意义故事”,使她在自己、弟弟、美术老师之间进行角色切换,有效共情,意识到自己在“注意—寻求”的认知和方式上出现了偏差。借史事点拨同事,让他效仿古人,以“假装喜欢你”的方式用行动向小Z传达教师的关怀。

(二)行为疗法,改善师生关系

第一阶段:以伤口为突破口,改善师生关系

该阶段的目标是终止美术老师与小Z之间的恶性循环,让美术老师不再厌恶与疏远小Z,让小Z不再无事生非地寻求美术老师的关注,从而使两人都能正确认识到师生冲突的缘由,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周,美术老师开始向我汇报“假装喜欢你”的做法。

“我今天主动去问她的下巴疼不疼:‘老师看你的皮肤没有红肿,也没有淤青,但内部情况看不出来,如果你确实疼得受不住,老师可以通知家长来接你或者把你送到学校医务室去休息一下。’她说有点疼,但能忍住,只想待在教室里学习。当天没有再因为这事来找我哭诉。第二天、第三天我继续关注她的下巴,还送给她一瓶鲜奶。到了第四天,她说下巴已经完全好了。我说:‘那老师就放心了,这几天可把老师担心坏了,都怪老师的动作太粗鲁了,谢谢你没有怪老师,你真是个宽容大度的好孩子’她挺开心的,课堂上也没跟我闹。”

我点点头,肯定了他的做法:“这么做,难受吗?”

“刚开始有点别扭,觉得自己有点虚伪,也对学生有愧疚感。”美术老师不好意思地说道,“但看到孩子受宠若惊的表情以及开心的笑容,自己也释然了,做起来也就顺畅多了。”

周五中午,小Z也如约来到心理辅导室,开心地向我分享美术老师关心她的细节。我问她:“伤口还疼吗?”

“一点也不疼了。不过我倒希望它能继续疼下去。”她有点遗憾。

“那简单啊,你就故意说自己疼,疼,疼。”我夸张地说道。

她被我逗乐了:“那不行,我不好意思骗老师,他已经对我那么好了,我不想让他担心。”

“你真是个贴心的好孩子啊!”

她竟然涨红了脸,那乖巧的样子与刚来时的“满不在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二阶段:以求助为桥梁,经营师生关系

本阶段的目标是不断创造师生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接触中了解对方,体谅对方,真正学会关心对方,经营一段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对小Z的建议是:“美术老师对你好,你是不是也很想对他好?说说看,怎么做能让他高兴?”我引导她回忆“当弟弟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时,自己会觉得弟弟很可爱”,然后将心比心,思考对老师来说,学生做什么,能够真正帮助老师。

受到启发的小Z给自己安排了这些行动:帮老师收发本子,拿教具,打扫教室,整理讲台,擦黑板;认真听课,及时完成作业,有不懂的地方主动去问,认真画画;老师休息时不去打扰,见到老师时主动问好。

美术老师则是主动来求助:“瞿老师,她的下巴好了,接下来我该怎么假装对她好?”并急忙解释:“不只是我一个人讨厌小Z,她常做出让人生气的事情,学生们也看在眼里的。如果我继续无视她的违规行为,毫无原则地‘对她好’,不是越发纵容她的顽劣吗?其他学生会不会也有样学样?到时候班级就更难管了。”

我能理解美术老师的担忧,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让他在一张表格上写出学生进校之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行为,在行为旁边写下自己关心学生的话语。

回去后,美术老师一边行动一边向我汇报:“讲课时,我会多问她一句:‘小Z,老师有没有讲明白?如果哪里没有讲明白,你跟我说,我再换种方式讲,好不好?’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学生们作画时,我挨个儿巡视,到她那里就停一下,看看她作画的情况,如果她停笔不动,我就主动讲解;如果她在画画,我就表扬几句。她以前一画画就会离开座位,缠着我说不会画。现在我主动去问她哪里不会画,她反而画得认真起来了,也不会动不动就来烦我。有时候她来找我,我跟她说:‘老师要先跟这位同学讲,你能回座位等一下吗?’她会乖乖地回去安静等候,不再像以前那样纠缠不休。”

“下午的美术课,看她靠在桌上闷闷不乐,下课后我没有急着离开教室,而是走到她面前:‘咦,今天怎么不开心了?遇到什么麻烦可以告诉老师,老师和你一起解决。’她告诉我英语兴趣班的作业没完成,妈妈打了她。刚好当天晚自习轮到我值班,我特意让她坐在我身边并看着她完成作业,又告诉她妈妈孩子今天写作业特别认真,晚餐请给她加鸡腿。她妈妈开心地答应了,我把微信聊天内容给小Z看,她开心得在教室里蹦蹦跳跳。以前看到她这个样子,我会觉得她疯疯癫癫的,没个正形,现在觉得这就是她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美术课结束,她总是最后才走,今天我拜托她和我一起清扫教室地面,完成后奖励她零食。她说希望以后我把美术教室的打扫任务都交给她。有一次,我特意给她拍了照片并发给她家长,她说更喜欢这种奖励方式。还有一次,我把儿子的录音放给她听:‘姐姐,你好棒!爸爸说你是她的好学生。’”

在这期间,我和美术老师还一起约谈了小Z的父母,把我们对小Z的心理评估、辅导过程以及小Z接受辅导后的变化反馈给家长。家长感谢我们的介入和帮助,并检讨了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达成了协议,认真执行老师给出的方案,有问题及时反馈。

四、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几次辅导后的效果还是相当显著的,小Z的举止虽然还是有点出格,但没有再出现自我伤害的举动,课堂上故意找茬的现象也少了很多,遇到困难时会想办法求助而不是过度焦虑。美术老师也恢复了教学常态,坦言如果再遇到这样出格的学生不会像以前那样束手无策了。

(二)辅导反思

行为疗法遵循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环境塑造。为了保持认知平衡,人会想办法让自己言行一致,不然会因为认知失调造成紧张和扭曲。人的性格是由思想塑造的,当个体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行为时,即使开始不自然,有所勉强,但长此以往,假装的约束和克制也能改变思想和行为,并会从一地鸡毛的现实中发现一些小美好、小确幸,发现平淡生活中也有彩色的页面,发现学生招人烦的行为背后隐藏的纯真和鲜活,发现班上那些“小恶魔”其实是来助力教师成就优秀的“小天使”,教师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这是生活的机智和变通。

编辑/卫 虹 终校/李梓萌

猜你喜欢
叙事疗法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叙事疗法学习对大学生自身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探究
叙事疗法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科技视界(2017年19期)2017-11-17 14:52:01
从“单一故事”中走出来
叙事疗法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员中的应用
速读·下旬(2016年9期)2017-05-10 00:07:18
叙事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青春岁月(2017年3期)2017-03-31 11:13:57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5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3
叙事疗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世纪桥(2016年1期)2016-02-25 18: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