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球是海宁的美食,其制作工艺属于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宴球的美味,几乎每一个海宁人都熟悉,这是一种铭刻在味蕾里的烙印。
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宴球这道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年乾隆皇帝来海宁巡察海塘,不知不觉间来到杏花村外,杏花微雨,湖光山色,看得乾隆忘了归途。临近中午,一行人已是肚中饥饿,见前面一户人家炊烟袅袅,乾隆便与随从进去想找点吃的。这户农家用鲢鱼肉做成大鱼圆,再放到镬子里蒸熟。乾隆看着这刺毛球似的东西,不知是何菜肴,拿起筷子夹了一个尝了尝,竟是外脆里嫩,既鲜又香,就问农户这是什么菜。农户说是临时做的,鱼圆外面是肉皮,还没有名字。
乾隆吃得开心,雅兴又上来了,便叫随从取来笔墨,挥笔写下:“杏花村酒醉两宴,汉鱼满豚迷一球”,还兴致勃勃地告诉农户,“朕今赐名它为‘宴球’,一则寓你家日日平安,二则寓可以进得官家之宴。”此后,海宁宴球广为流传。
每到冬季,鱼儿渐肥,正是做宴球、品宴球的好时候。我舅祖父做宴球的本领很厉害,父亲便邀请他来家中做一回地地道道的海宁宴球。
到了我家,舅祖父先将鲢鱼肉清洗一番,用刀将鱼骨、鱼头与鱼肉分离,再将鱼肉剁成泥。舅祖父笑眯眯地说:“剁鱼肉可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
为了使做出来的宴球更香,味道更加厚重、肥实,舅祖父在剁碎的鱼肉泥中混合了一些肥肉,再和盐、黄酒等材料一起放入小缸中。他一边搅拌,一边哼起了小曲,肉馅在他的手中渐渐变得有韧劲。此时,父亲已将猪皮泡发好,舅祖父接过猪皮,从中间分成两半,切成碎末。
前面的准备步骤已经全部就绪,接下来就该真正制作一颗颗宴球了。在海宁,宴球分为落汤宴球和刺毛宴球,前者是做成汤,后者是上蒸笼蒸熟。舅祖父用瓢羹舀出鱼丸,轻轻地在肉皮末中滚一圈,便裹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变成了一个个刺毛球。只要将刺毛球放入蒸笼中蒸十来分钟,香喷喷、热腾腾、软呼呼的宴球就出笼了。我蘸上点香醋,一口咬下,那滑嫩、爽口的滋味瞬间让我陶醉。
后来,我去了远方读大学,在他乡却难觅宴球的踪迹。有一年冬天,父亲在元旦节前寄了一些宴球给我,让我跟舍友们一同品尝,我才知晓父亲也学会了做宴球。
随着我越长越大,宴球便成了刻在我骨子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