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地区有两个地方的豆腐最有名气,一是栾川县三川镇的豆腐,二是卢氏县官坡镇的豆腐。这两个地方的豆腐都是从明代开始兴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创新,才形成了如今的色香味。其实,三川豆腐和官坡豆腐同宗同祖,做法和水质基本一样,味道的差别也不大,最大的特点是嫩、香、细、白,豆味香浓,还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口感非常好。
现在城里卖的所谓“火烧豆腐”,主要是用石膏点制的,据说一斤大豆可以做出四五斤豆腐。而三川和官坡的豆腐是用浆水点的,一斤大豆最多能出两斤半豆腐。
我的老家在官坡,每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豆腐,从拐磨到过包、从点浆到压形,不管大人小孩,都对这个过程了如指掌。每次点好浆水,豆浆在锅里聚成云块时,每人还要盛一碗豆腐脑,大人浇点辣椒汁,小孩浇点酸菜汁,连吃带喝很是过瘾。等到豆腐挤压完浆水变成豆腐块时,又要切一大块放在盘子里,再劙成小块,一家人浇上辣椒汁品尝热豆腐。因为打小就吃这样的豆腐,便也没觉得有何特别之处,直到长大后离乡在外吃了别处的豆腐,才知道官坡的豆腐是如此香嫩,如此令人难忘。
官坡豆腐的制作工艺
官坡豆腐之所以好吃,秘诀就在于其制作工艺。官坡豆腐的制作方法复杂得很,先用石磨将黄豆磨成豆浆,再在烧开水的大锅上吊个豆腐架子,绑上豆腐包子,然后将豆浆倒进包子里过滤,流下的豆汁在锅里烧开,留在包子里的豆渣则用来喂猪。
豆汁在锅里烧开后,开始慢慢点酸浆水,点一次要盖上锅盖捂五六分钟,然后再点一次。前后需要点三到四次,直到锅里的豆汁完全分离成水和云块才算完成。
有一次,我在老家和一位做豆腐的老把式谈起官坡豆腐为什么好吃,他略有所思地看了我一眼,伸出四根手指说道:“四个条件构成了官坡豆腐的与众不同。”
一是大豆。大豆是制作豆腐的原材料,官坡地处深山,海拔高、光照时间短、大豆的生长期长,每年四月初就得下种,秋后才能收获,种植的黄豆、灰灰豆、大黑豆等虽然皮厚,产量也不高,但是自带香味。
二是石磨。磨豆腐用的石磨是专用的,小的叫雷磨,大的叫推磨。雷磨的直径只有一尺大小、三四寸厚,磨子上除了锻了纹路和凿了磨眼外,还安了一根拐把儿。磨豆腐的时候两个人捏着拐把儿,先往怀里拉再往外推,一拉一送就形成了圆圈儿。拐雷磨很费劲也很费时间,有大人往往是边添黄豆边拐磨,一作(豆腐单位)豆腐要拐上两三个小时。后来为了省劲省时,石匠打出了推磨,比旱磨(磨面用的)小一点,可以推着走,下扇部分留个磨槽,磨出的豆浆从槽里流下去,下面放好木桶去接。由于磨盘大,又是用磨杠推着走,一作豆腐一个小时就磨完了。但它的缺点是占地方,一般家庭地方小,没处安放,只能与邻居合伙儿安一副。还有一种石磨叫“逮磨”,是从四川传来,与雷磨大小差不多,它的一端安装了粗壮的竖把儿,磨豆腐的时候在空中绑上绳子,一个人站在那儿像罗面一样逮着让石磨转圈儿。这个器具只要一个人操作就可以了,只是动作大了些,时间久了,胳膊受不了。
三是水质。官坡水是从山沟里流出的泉水,水质清澈、甘甜。在卢氏县城或三门峡市区制作的官坡豆腐,虽然制作工艺一样,但如果细品,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还是因为用的水不一样同。
四是点浆。官坡豆腐用的是酸浆水,在点浆的过程一定要掌握好间隔时间,点急了,清得快,做出的豆腐就老了,吃起来很柴。只有耐着性子慢慢点,做出来的豆腐才又嫩又香。
官坡豆腐的不同吃法
在民间,豆腐的吃法五花八门,传统的吃法有炒、炖、凉拌等。在过去生活条件还不富裕的时候,吃豆腐是一种奢望,乡下人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豆腐,于是想方设法地把豆腐做成了各种品类的菜肴,以丰富节日生活。
官坡豆腐因是酸浆点制,酸性较大,不宜干炒,大部分家庭用来炖,做成杂烩菜。先将萝卜和白菜切成条状,在开水里焯一下再下锅炒,等七八成熟时添些水,放上葱姜蒜。水烧开后把切成方片的豆腐倒进锅里小火炖煮,二三十分钟后,白菜、萝卜和豆腐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杂烩菜就做好了。如果赶上节日,还会在烩菜锅里放上肉,那就更香了。
我们本家有一个大哥,他在西安当过一段时间的厨师,做的豆腐菜与众不同。有时候把豆腐剁碎,夹在薄薄的面片里放到油锅里炸一下,做成豆腐盒子。过了油的豆腐盒热气腾腾,喷香喷香的,站在院外就能闻到。有时候把豆腐切成小丁,单独在油锅里炸一下,再拌些小蒜汁,也非常好吃。
大多数人是把豆腐剁碎,与萝卜等拌在一起包饺子。在我们那儿,豆腐饺子又被叫作“扁食”或“圪瘩”。面片是用长擀杖擀出来后再叠起来切成的,薄厚均匀,一头宽一头窄,把炒好的豆腐与萝卜卷到面片里,反手一握,就成了簸箕形,再把面片的接合部压实,扁食就做成了。扁食的形状既像簸箕又像金元宝,煮熟后吃别有风味。在缺油少肉的年代,过年过节时经常吃这种扁食。
最令人喜爱的是“豆腐席”,厨师会采取不同烹饪方法,将豆腐做出更多的品类。在老家官坡乃至整个卢氏有“十三花”的传统宴席,宴席上的主打菜就是豆腐,我们称它为“豆腐席”。
“十三花”是由十三道菜组成,其中有十道是用豆腐做出来的。白豆腐有豆腐块(棱形)、豆腐条、豆腐丝、豆腐片、豆腐汤,过了油的叫红豆腐,仍然有豆腐块(棱形)、豆腐条、豆腐丝、豆腐片和豆腐丸子。厨师大部分是本村本组的,做菜之前会先把豆腐打、切、劙、片成各种形状,有的过油炸,有的摆放进碗里。准备工作做好后,有人炸豆腐,有人调制蒜汁,最后放到碗里,入蒸锅里蒸。客人到了,大总管吆喝一声:“开席!”这边就揭开蒸笼,将冒着热气的豆腐菜按顺序翻扣到另一个碗里,再浇上蒜汁端上桌。坐在首席的长辈会按照上菜顺序,将所上的菜以“上青下丸、左红右白”的位置摆放好,然后大家就可以动筷子了。
豆腐席吃起来别有风味,棱形豆腐块拌着蒜汁,酸辣有味,两块下去就垫了肚子底儿;豆腐条就着刚出锅的白面馍,两种香气掺和在一起,让人恨不得一口吃个饱;豆腐丝、豆腐丸子属于点缀菜,只品味道,不能大筷子夹着吃;豆腐汤只有一大碗,大家都是用小勺子舀着就馍喝。这一桌豆腐宴真可谓块有块味儿、条有条味儿、汤有汤味儿,让人们见识到了官坡豆腐的“七十二变”。
随着生活逐渐富足,吃豆腐成了家常便饭。每天早上到卖豆腐的摊位前,拿个盘子称上斤把刚出锅的热豆腐,让卖豆腐的人用刀劙成小方块,蘸着辣椒汁吃,也是有滋有味儿。那辣椒汁是生辣椒在臼窝里舂出来的,调的时候倒点凉开水,再放些盐,看似简单,却是豆腐极佳的“搭档”,两者堪称绝配。如果用辣椒油或是炒过的带油辣椒就豆腐吃,那味道就完全变了。所以,在官坡卖豆腐的商家必备一瓶自制的辣椒汁,越辣越好。官坡人都知道,谁家的辣椒汁做得好,谁家的豆腐就卖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