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活动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通过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基于此,文章研究了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对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各地幼儿园教师可适当吸取观点,重新审视艺术活动问题,改善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培养现状。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活动;感受美;表现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4-0071-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当前,如何通过幼儿园艺术活动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已经得到普遍关注,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对此展开积极探究。
一、创设多元、宽松的艺术活动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艺术活动环境的多元创设,对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教师可基于不同视角创设多元宽松的艺术活动环境,然后利用不同环境的熏陶作用,实现对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自由体验的生活环境
《纲要》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生活环境中的美好事物,对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意义深远。教师可从生活角度,为幼儿创设可自由体验的环境,然后利用幼儿生活经验,培养其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收集能够激发幼儿艺术思考的生活资源,将其用于装点艺术活动空间,或是直接以生活为艺术活动背景。
例如,教师可收集树叶、树枝、花朵、石头、废弃包装盒、碎布料等资源,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应用这些资源,装点艺术活动空间。通过自由体验艺术活动空间的生活环境,幼儿能从这些丰富多样的资源中,获得一定审美经验,形成感受美的基本能力。又如,教师可带领幼儿进入大自然,以自然景色为艺术活动背景,让幼儿听风吹和鸟叫的声音,看日出日落、小河流水。如此一来,幼儿便能通过自由体验大自然魅力,获得有利于感受美、表现美能力培养的审美经验。
(二)创设特色鲜明的艺术环境
特色鲜明的艺术环境,是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最直接环境。教师应依据艺术活动的目的,灵活创设特色鲜明的艺术环境,使幼儿通过最直接的艺术熏陶,形成感受美、表现美的重要能力[1]。对此,教师可先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确定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向,然后评估幼儿特点,设计艺术活动主题,最后以主题为线索,落实特色鲜明的艺术环境创设。
例如,《指南》提出“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的目标要求。对此,教师可先研读该内容,确定“带领幼儿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的艺术活动方向。然后,教师可评估3~4岁、4~5岁、5~6岁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艺术欣赏特点,以此设计音乐、舞蹈、戏剧、绘画、泥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主题。最后,教师可基于主题内涵,落实特色鲜明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环境的创设。以4~5岁幼儿为例,他们处于幼儿阶段学习与发展的中间时期,能够在听音乐、看舞蹈等基础上专心地欣赏一些戏剧作品。教师可以此为前提,利用戏曲音乐、戏剧服装、戏剧脸谱等元素,创设具有鲜明戏剧特色的艺术环境。幼儿在进入环境后能对戏剧欣赏和表现产生参与意愿。然后,教师可以戏剧艺术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规划丰富、鲜活的艺术活动内容
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决定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接触丰富鲜活的艺术活动内容,持续探索充满美的事物,幼儿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通过科学规划,向幼儿提供丰富、鲜活的艺术活动[2]。
(一)以生活事物为切口规划艺术活动内容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生活事物为切口,规划艺术活动内容。生活是万物生长之源,也是幼儿经验之源,教师应善于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事物规划艺术活动内容,在调动幼儿生活经验,使幼儿积极感受和表现事物之美的同时,落实对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
以“厨房派对”艺术活动为例。基于家庭生活,幼儿普遍积累了厨房活动经验,并且对厨房中的许多事物感到好奇,这为该艺术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根据“厨房派对”的主题,教师可设计“厨房交响乐”“厨具拟人”“制作厨具模型”等多项艺术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调动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大胆感受和表现厨房之美。如有的幼儿参与“厨房交响乐”活动,通过敲击厨具创造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也有幼儿参与“厨具拟人”活动,先描述不同厨具的典型特征,再为不同厨具创造不同的拟人画像。这些活动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总之,艺术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无论从任何角度选择活动内容,都能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实现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
(二)以绘本故事为切口规划艺术活动内容
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种类之一,对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举例来说,观察绘本插图、表演绘本故事、根据绘本内容创作歌曲、设计绘制自己的绘本等,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以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为导向,精心挑选绘本,借助绘本的精美插图和精彩情节,促使幼儿感受美、表现美[3]。
以绘本《小泥人》为例,作者独具匠心,用泥巴作画,向幼儿展示了捏泥巴的乐趣。对此,教师可拓展“泥塑”艺术活动,用捏泥巴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又如,绘本《嗨哟 嗨哟 拔胡萝卜》中既包括幼儿熟悉的《拔萝卜》儿歌,又突破了原有的儿歌情节。教师可由此拓展“拔呀拔呀拔萝卜”艺术活动,一边邀请幼儿表演兔子豆豆和鼹鼠嘟嘟帮妈妈去地里拔胡萝卜的故事,一边鼓励幼儿为拔萝卜创作新的儿歌。从画风可爱的绘本插图,到生动有趣的故事表演和独一无二的儿歌创作,教师巧妙地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开发精彩、多样的艺术活动形式
一方面,丰富、鲜活的艺术活动内容需要不同的艺术活动形式为支持。另一方面,性格活泼、喜爱新鲜事物的幼儿,会对艺术活动形式提出新要求。因此,教师应着力开发精彩、多样的艺术活动形式,使幼儿园艺术活动全面满足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需求。
(一)开展观察活动,细心感受美
《指南》中的艺术活动教育建议指出,应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观察是幼儿艺术活动的最简单方式,也是幼儿园艺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因此,教师应注重观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细心感受美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下雨天,雨滴敲打玻璃、落在地面,风吹晃树枝、吹落树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也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这时,教师可带领幼儿观察风雨之美。又如,随着秋天的到来,大地一片金黄,带给人无尽感慨。这时,教师可设计“寻找秋天”主题活动,带领幼儿细心观察秋天之美,并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秋天。于是,以观察为前提,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组织精彩实践,大胆表现美
实践是幼儿持续发展各项能力的关键,更是幼儿大胆表现美的前提[4]。幼儿园艺术活动中,为实现对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应组织精彩实践。其中,自主活动与游戏活动各有优势。教师可以自主活动为实践主线,以游戏活动辅助实践。
1.以自主活动为实践主线
自主活动指的是幼儿在既定环境中完全围绕个人兴趣展开的实践。自主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艺术活动体验,让幼儿充分表达美的感受和想法,对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分外关键。为了更好地开展自主活动,教师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应适当减少干预,以避免以成人的想法过多影响幼儿。
以“百变麻绳”艺术活动为例。在减少教师干预的情况下,幼儿会自主选择缠绕、编织、粘贴等方式,将麻绳变成蜘蛛网、杯垫、小筐、笔筒等各种各样的形态。而教师如果刻板地要求幼儿将麻绳编织为某一物品,就会对幼儿活动产生限制。两相对比,无疑前者更有益于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提出“百变麻绳”艺术活动主题,简要介绍麻绳的不同玩法后,快速退出幼儿活动,使整个艺术活动以幼儿为中心。幼儿可自主联想生活中的不同事物,用麻绳再现事物特点;也可以大胆想象,利用麻绳创作作品,并用简要介绍自己的创想。这样,幼儿在全身心参与自主活动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2.以游戏活动辅助实践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儿园艺术活动的特殊形式[5]。幼儿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如果长期处于注重教育性的艺术活动氛围中,难免会降低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可用游戏活动辅助幼儿实践,让幼儿在“玩一玩”中感受和表现艺术,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例如,“小白兔和大灰狼”艺术活动由三部分构成:“大灰狼抓小白兔”游戏活动、“小白兔和大灰狼”音乐活动、“小白兔的大灰狼朋友”表演活动。对于“大灰狼抓小白兔”游戏,幼儿并不陌生。游戏期间,教师可将音乐“小白兔和大灰狼”设计为背景音乐。通过“大灰狼抓小白兔”游戏,教师活跃了艺术活动氛围,也为音乐活动做了铺垫。在音乐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顺势引出表演活动,以“小白兔和大灰狼交朋友”的大胆假设,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艺术方式进行表演。从游戏到音乐,再从音乐到表演,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出来,进而提升了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落实全面客观的艺术活动评价
全面客观的艺术活动评价,是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培养策略的必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落实全面客观的艺术活动评价,发现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关键问题,为完善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要想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教师、幼儿、家长需要共同参与评价,并综合采用观察、谈话等方法。
例如,在“百变麻绳”艺术活动结束后,教师可搭建展示平台,使每个幼儿都能展示和介绍自己的麻绳作品。在评价期间,教师可先组织幼儿相互评价,再基于艺术兴趣、艺术创新等指标,补充具有激励性的客观评价,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可将幼儿的作品拍照上传至线上平台,邀请家长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总之,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对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可从环境、内容、形式、评价四个维度切入。教师可先用多元宽松的艺术活动环境熏陶幼儿,然后向幼儿提供丰富鲜活的艺术活动内容和精彩适宜的艺术活动形式,最后用全面和客观的评价结束艺术活动,使幼儿最大限度地体验艺术活动。这样,可以打破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困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以独特方式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
参考文献
祝刘芳.求变:幼儿综合艺术活动的创新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21(25):72-75.
柏晓芹.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艺术表现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8):187-188.
徐笑梅.让幼儿园成为幼儿艺术创作的摇篮:谈谈幼儿艺术活动指导[J].幸福家庭,2021(14):59-60.
海鹰.借助创意艺术活动推动幼儿教育发展[J].科幻画报,2020(7):274.
曹俊玲.充分地感受美,大胆地表现美:浅谈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J].教育艺术,2019(3):55.
作者简介:赵光峰(1975.6-),男,甘肃古浪人,
任教于古浪县黄花滩中心幼儿园,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寇娟娟(1988.4-),女,甘肃古浪人,任教于古浪县黄花滩中心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