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全国开设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医学类院校仍不多,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目标,对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大数据管理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何相应地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针对该情况,研究首先分析国家大数据战略,并在梳理目前医学类院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开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特点,在专业申报、专业特色和专业师资等方面开展探索,并尝试构建该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体系内容。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特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162-05
Abstract:Atpresent,therearestillfewmedi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feringbigdatamanagementandapplicationmajorinChina.Inordertoachievethegoalof\"HealthyChina2030\",thedemandforbigdatamanagementtalentswithmedicalknowledgebackgroundisincreasingdaybyday.Howtobuildaneffectivetalenttrainingsystemaccordinglyisurgent.Inviewofthissituation,thestudyanalyzesthenationalbigdatastrategyfirstly,andthensortingoutthecurrentsituationofbigdatamanagementandapplicationmajorsinmedicalcolleges.Finally,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YoujiangMedic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thispaperexplorestheaspectsofspecialtyapplication,specialtycharacteristicsandprofessionalteachers,andtriestoconstructthecontentsofthetalenttrainingsystemsuchasthetrainingobjectives,trainingprocessandcurriculumsettingofthespecialty.
Keywords:medi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bigdatamanagementandapplication;personneltrainingsystem;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curriculumsetting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提出、应用与发展,特别是大规模、超大规模计算机集群与数据分析处理平台的出现和供给,使得与大数据相关的研讨内容,已经从最初的重要性方面转变为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方面。自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1]以来,我国与大数据相关的产业及人才培养等工作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5年11月,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这表明在国家层面已经把大数据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战略资源[2]。2021年1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快速起步,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0年超过1万亿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逐渐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的关键时期,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将步入集成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新阶段[3]。
在医疗卫生方面,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要求,2016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4],意见中指出,“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将带来健康医疗模式的深刻变化,有利于激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动力和活力,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扩大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有利于培育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为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并进一步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的管理,充分发挥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国家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支撑作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2018年7月12日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5]。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作为2017年进入我国新设本科目录的新文科特设专业[6],是适应国家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的体现。该专业的设立,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大数据管理方面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7-8]。面对实际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之一,高等院校应该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战略目标要求的,能够适应当今信息化、智能化和数据化背景的,具备大数据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合格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中面临的新挑战[9]。特别是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培养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与数据素养,能看懂读懂和理解医学大数据,对其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分析,能够为以精准医学为目标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等决策提供服务的,数据分析、管理与应用方面的人才,是其应尽的职责与使命[10]。
本研究主要以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A类项目“医学院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才培养与实践”为依托,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所开设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构建为例,深入剖析了该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为已开设或即将申请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医学类院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以促进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一"医学院校大数据相关专业开设现状
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与大数据相关的专业主要有两个:一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二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根据国家教育部历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数据,可将2017年以来国内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医学类院校情况汇总成表1。由表1中数据可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起步时间较早,至2023年已有14所医学类院校开设该专业,学制为4年,学生毕业时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则稍晚,从2019年开始才陆续有医学类院校开设,至2023年仅有6所医学类院校开设该专业,学制为4年,毕业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截至2024年8月,全国共有20所医学类院校开设有大数据相关专业。因此,就目前而言,由医学类院校培养毕业的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的大数据人才数量仍然很少,已有的学生数量及人才培养的规模和速度均无法满足国家、行业和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总体来说,我国医学类院校大数据类专业开设时间较晚且数量较少;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也暂未有较为成熟和可推广的框架或方案;已毕业的人才所具备的理论与技能是否能够满足实际岗位需求仍有待社会的检验和反馈。
二"专业申报及获批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并积极响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右江民族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勇攀新文科建设的高峰,紧密围绕学校构建区域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宏伟蓝图。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于2021年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设想并着手申请,并在2022年获得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正式批准。紧接着,学院在同年秋季学期迎来了这个新兴专业的首批学子,标志着右江民族医学院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领域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特色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以数据科学、管理学和医学为背景,在专业课程设计上着眼于学科专业未来发展,突出大数据、经管与医疗行业的深度交叉融合,体现当今社会对具备大数据相关的管理与分析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认真贯彻和落实“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努力让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打造具有大数据管理专业特色的实习模块,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同时拓展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基地多元化,包括医疗卫生行业、健康产业、国家卫生行政管理以及互联网企业等部门。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精专业、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并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到医疗、工商、金融和科研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的数据分析、管理决策等部门,从事医疗数据分析、商务分析、信息管理和智能决策等工作。
(二)"基本师资情况
该专业目前的师资情况见表2。
(三)"毕业资格与学位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实行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限4~5年毕业。毕业时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①思想道德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毕业资格审查最终期限之前无留校察看及以上的行政处分记录。②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且毕业时课程总学分达到要求(≥171.0学分,分布见表3,若表中任意一项的学分达不到要求的,一律视为毕业时课程总学分不达标)。③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总学分达到最低总学分要求。④毕业论文(设计)合格。
此外,达到毕业条件,并满足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及构建
结合右江民族医学院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与定位,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该专业培养突出医学院校的医学知识背景和特色,致力于培养学生大数据处理与管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执行过程中,对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适时的优化和调整,使其更符合当前社会对大数据专业学生的要求。
(一)"培养目标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据科学、管理学、医疗卫生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熟悉常用的大数据管理技术和方法,擅长对医疗或商务等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定量分析和智能决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毕业时,学生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领域、知识目标领域和技能目标领域等方面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领域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忠于人民,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大数据管理工作,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必须谦虚、诚实、心胸开阔和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要培养和树立公关意识,具有较强地与人相处及协调各方的能力;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效的时间观念和敏锐的信息观念,执着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宽容大度的胸怀和稳定而乐观的情绪;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习惯与能力,不断追求卓越;尊重并了解身边每一个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具有创新精神、主动获取信息,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为新知识产生、新技能的发现作出贡献;尊重同事,并能与之进行积极、有效的团队合作;具备强健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敢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并在职业活动中能坚持原则。有运用科学思维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的态度,以及敢于分析与怀疑批判精神。
2"知识目标领域
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基本思想与原理;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数理统计知识;掌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大数据分布式平台和并行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掌握面向医学及商务大数据环境的分析、建模与决策的专业技术、方法和工具;了解国内外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3"技能目标领域
具备大数据分析平台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管理的能力;具备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医疗、金融、电商等行业进行商务分析和管理决策的能力;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探索,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具备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及应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学术论文(设计)能力。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的排列。依据课程实施途径、性质及层次性,右江民族医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拓展四大课程平台组成。
1"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A)
本课程平台包括思想道德(A1)、国际语言文化(A2)、网络与信息技术(A3)、体育(A4)、美育(A5)和劳动教育(A6)五部分,均为本专业的学生和全校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课程修读形式均为必修。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为未来职业奠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获得国际语言文化、体育、美育和劳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B)
本课程平台的课程包括学科大类基础(B1)和学科专业基础(B2)两部分。课程修读形式有必修和选修两种。为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公共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学习与专业培养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课程平台(C)
本课程平台包括专业核心课程(C1)和毕业实习(C2)两部分。课程修读形式有必修和选修两种。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4"素质拓展平台(D)
素质拓展课程或项目包括七部分,即价值观与社会、科学技术与创新、祖国传统医药与健康、红色文化与传承、外语与交流、文化艺术与审美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课程的修读形式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种。各平台开设课程见表4。
(三)"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自然科学基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培养。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①人文素质。开设人文素质类的必修课及选修课来构建学生人文知识的基本框架;并通过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及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形式来辅助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综合素养。②自然科学基础。开设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类必修课,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③创新意识与辩证思维。开设基础和实践两个阶段的科学方法类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其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④实践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和特色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增加综合实践与创新性课程或实训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⑤专业素质。入学教育期间安排学生参观医院各主要科室及医疗数据中心等,使其尽早接触和了解专业岗位与工作,培养专业意识;实习实训期间,发挥学校医学教育资源及优势,安排学生到医院或医疗相关机构进行大数据收集、管理、分析与运用方面的见习及训练,凸显和加强学生的医学背景及特色。⑥外语与计算机。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把课堂教学与各类国家及行业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教学计划与考核方式
1"教学计划
全学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年,第二阶段1年,共4年。第一阶段以培养学生理论和技能为主,包括各类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技能训练等,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胜任力。第二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为主,主要通过大数据收集、管理与分析等实务训练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与能力,包括专题调查、科室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教学计划总体时间安排见表5。
2"考核方式
分为课程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两大类。
课程考核。由承担教学工作的院系具体负责。构建面向专业理论及应用能力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与标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及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评价。
实践教学考核。主要分为专业实习考核与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两类。专业实习严格按照制定的实习大纲进行考核,由实践教学基地或实习单位负责,在学生实习结束时考核并定级;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由专业所属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成绩根据毕业论文工作方案中的具体要求计算并给出。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右江民族医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研究揭示了该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面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些成果不仅为右江民族医学院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其他高等院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以推动我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才的培养工作,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由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学生目前暂未毕业,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方面仍有待验证,因此,后续的研究将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开展,同时也希望能有机会与领域内的兄弟院校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该专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EB/OL].(2015-09-05)[2024-08-08].https://www.gov.cn/xinwen/2015-09/05/content_2925284.htm.
[2]宋月丽,宋国强,吴娟,等.医学院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建设现状与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3(5):782-78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1-15)[2024-08-0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30/content_5655089.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6-06-21)[2024-08-0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88769.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8-07-12)[2024-08-08].https://www.cac.gov.cn/2018-09/15/c_1123432498.htm.
[6]中国教育在线新闻中心.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https://news.eol.cn/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7]杨丽,徐绪堪,李一铭.面向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数据素养教育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10):45-49,18.
[8]彭珍,董宇,王晓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及其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7):49-51.
[9]杨芳,刘诗颖,杜茂康.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产学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2):166-169.
[10]陈建荣,韦建琨.新文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3,9(13):154-157,162.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2022JGA292);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医学院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2022ZJY2799);右江民族医学院第七届校级教学名师培养经费(无编号);2020年右江民族医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基于神经动力学的时变问题高精度求解研究”(yy2020gcky037)
第一作者简介:陈建荣(1982-),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副教授(校内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与分析、高等教育。
*通信作者:韦建琨(1989-),女,汉族,广西钦州人,硕士,讲师,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