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场域中的权力生成与管理衍化

2025-01-22 00:00:00张成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

摘"""要班级管理中的权力固化其实是以一元化的静态图式遮蔽了师生主体的差异化,实际上在班级管理的实践运作中规避了班级权力的动态生成性。班级场域的刚性管理遮蔽了师生主体的情感体验与话语表达,凸显了强制权威和刚性统摄的管理思维模式。动态权变内蕴着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必要的张力,赋予权变理论的符号编码的动态表达,显示了班级管理的权力重塑力和关系实践掌控力。班级管理的“刚柔并济”模式是班级场域生成的必由之路,可以切实保障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通畅性和规范性,实现最大程度挖掘学生的潜隐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班级管理;权力固化;权变管理

引用格式张成林.班级场域中的权力生成与管理衍化[J].教学与管理,2025(03):68-71.

班级管理不是坐而论道的纯粹学理性思辨,不是管理理论在班级场域中的机械套用,而是班级管理者的目标预设、层级监督、过程反馈和结果反思。班级管理者应秉持关系理性的生成性思维,凸显出班级管理理论的本体运行而不流于理论玄谈。而作为班级管理者消解管理过程的宰制,由“工具人性”转向“复杂人性”,要凸显出班级主体人性的熏陶和培育,就要致力于“合人性化”的生成性班级场域的构建。

一、班级管理中的权力固化

权力固化是社会组织的权力结构、权力层级的凝固化,是权力运行处于低效或不通畅状态。权力固化在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依稀可见,班级场域生成是在班级权力博弈过程中敢于打破凝固化的权力结构和序列层级,进而动态生成班级场域的权力秩序。班级管理中的权力固化其实是以一元化的静态图式遮蔽了师生主体的差异化,似乎显示出无所不在的权力霸权和秩序意识,实际上在班级管理的实践运作中规避了班级权力的动态生成性。在一定程度上,班级场域权力固化演绎着马克思意涵中的主体关系“异化”,凝固了师生主体话语权的生成构造,也固化了师生主体的关系认知。只有在审视班级管理的主体范畴中,才能深刻体悟到班级权力的本体功能和精神价值。班级场域的生成过程中师生主体在权力的关系张力之间左右彷徨,可能会出现权力纠葛的悬置窘境,似乎在演绎着库恩语境中的“不可通约性”。然而,在现实的管理运作中,班级管理者通过网络化的“层级监视”对学生个体进行权力职能化控制,对监视结果进行赏罚性的“规范化裁决”。在现实班级场域的运行中,扮演着班级主要管理者的教师通过权力层级化监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遵循既定的赏罚性游戏规则,将师生主体间的共识和“约定”规则付诸规范化裁决,学生几乎无回旋余地。

在场域空间与逻辑生成的动态编排之下,班级管理陷入师生本真诉求与班级权力固化之间的矛盾,似乎也存在着一种不可逾越的权力鸿沟。班级场域的生成过程不能长期流于那种互斥性的形式逻辑演绎,不能停留在丧失感性经验与客观事实为坚实基础而进行理论玄谈和空洞思辨,以至于班级管理处于一种尚未定论的悬空窘态。班级场域不能被看作是纯粹教育的意义生成,其演绎过程不能脱离具体指涉的师生对象,即使在主体权力话语相互交织共存的当下时空。与其说是班级权力秩序处于进退维谷的两难窘况,毋宁说是班级管理架构和权力话语的黯然隐遁。班级场域生成的现实逻辑并非与完全依循于教育发展的应然逻辑,可谓是一体两面的交织共在关系。班级管理的权力运行显示出一种矛盾纠葛的窘境,也逾越了在权力架构中被赋予的本体意义,同时溢出了权力运行的价值边缘。班级场域既是一个富有生成意蕴的价值论范导和认识论空间,能使各守一隅的学生个体在秩序重构过程中尚有一席之地,又是一个动态博弈、力量涌动和悬而未决的争斗权力场。现实班级管理中的权力固化偏离了班级场域生成的预设发展轨道,出现了权力运作的非线性偏移,同时又陷入了传统班级管理流俗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二、建场过程中的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指的是班级管理者在学生管理过程之中运用强制性的手段和措施,要求学生必须按规章制度规范做事,用班级规章制度来加强刚性管理[1]。基于学生个体的分析维度来审视,现实班级场域中的刚性管理是既定管理制度规范的强制性推进,规约着学生个体快速进入预设的班级角色,以利于班级管理实现阶段性目标或总体性目标。在一定的意义范畴上,班级刚性管理俨然成为那种福柯语境中的“规训化社会”,它直接关涉着班级场域中处于主导位置的管理思维和规则意识,同时凸显着刚性管理的符号功能和精神价值。现实班级场域中的刚性思维是不可辩驳客观存在的管理事实,班级管理者在深入诠释中有意植入对过程偏移和行为预设的意识生发,而诸多管理偏移和预设是与班级场域空间生成中教师主体所秉持的偏颇狭隘的刚性管理理念密切相连的。班级刚性管理过程中的师生主体交往所显示的含糊不定且赋有刚性意识的价值识别和事实判断,统摄于刚性管理生成逻辑的支配当中。在一定的特定意涵中,班级场域生成过程中刚性管理思维既拒斥着师生主体交互的多元话语、灵活适度和自由宽松的场域空间,又确保了班级场域的话语失真、凝固僵化、紊乱无序的有效遏制。

班级建场过程中的刚性管理是一种事实性的过程性存在样态,然而,在现实学校运行中班级场域的生成境遇着管理宰制和权力固化的多重困境,师生主体行为的削足适履当属稳妥之举。其实,班级建场过程中的刚性管理并非对班级管理过程的过度阐释,而是对班级场域中师生主体进行管理宰制的一种必要忧思。以手机为例,在全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时空,班级管理当中较为棘手的教育问题就是学生的手机管理,这也成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总体而言,班级手机管理过程中的“反人性化”倾向具体表现为班级管理目的上重“功利”轻“品格”、班级管理方法上重“刚性”轻“柔性”、班级管理手段上重“制度”轻“机制”等三个分析维度[2]。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班级场域的刚性管理遮蔽了师生主体的情感体验与话语表达,凸显了强制权威和刚性统摄的管理思维模式,最终使班级场域逐步演绎为“伪人性化”或者“反人性化”的建场过程。班级刚性管理意味着以强硬化的单一思维图式抑制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成长,展现出班级刚性管理的主导霸权和意识控制能力,也无意中回应了理想班级场域生成的现实问题。在班级刚性管理的过程中,多元化、异质化、差异化的学生个性被刻意遮蔽和人为隐藏,以致班级刚性管理体系使普通学生望而生畏,不敢随意碰触。

班级场域通过同质化的编码,在规训机制的统摄下由检查所确定的个体特征,把每一个人当作“可描述、可分析的对象”,并将之置入书写的网络之中,从而生成一种“书写权力”的规训机制。在这种技术化书写权力的编码中,所有人变成了一个个可操作的“个案”,也就是“可描述、判断、度量及与他人比较的具有个性的人。而且,它也是那个必须加以训练、教养、分类、规范化、排斥等等的个人”[3]。与之类似,班级刚性管理是在班级场域中管理者进行班级管理架构的同质化编码,对师生主体的关系性权力话语进行规训与统摄,通过权力技术形塑刚性关系的网络结构。对纪律的认同和训练能把体能变成了一种所谓正常人的“才能”“能力”和“创造性”,令其能自主性地发展,不断增强它,使之有用(成功),从而进入主动入序和自动驯服的状态[4]。班级刚性管理就是通过强制化的手段实现师生主体对班级制度规范的刚性认同,通过角色扮演和职责履行,内化为师生规范化的外显行为,从而形成有效驯服、上通下达、秩序井然的班级场域。

三、班级管理中的动态权变

权变理论亦称因地制宜理论或情境管理,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情境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是以权变和系统观点为基本的理论依据,要求组织根据环境需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应答[5]。权变理论在实施过程中凸显着动态权变的重要支撑点,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着情境管理的塑场对策。哈罗德·孔茨等在1984年出版的《管理学》中论述“管理理论丛林”时,就曾论及权变理论就像“暴风雨般席卷着”当时美国的管理学学界。权变理论强调管理活动应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相适应,否认存在某种适用于一切情况和一切组织的普遍管理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以采取的最适宜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某种管理模式[6]。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必须利用环境的作用,离开了环境也就没有了教育。”管理过程没有长期凝固不变的既定性有效对策,而只有实时实地确定动态权变的生成性管理策略,权变理论的提出顺应了美国管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聚焦于动态管理过程的情景依附性。权变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和方法[7]。一言以蔽之,权变理论为班级场域的愿景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是班级组织系统实现高效管理目标的重要凭依。

权变,意味着权宜应变。权变理论是西方组织管理学中以具体情况及具体对策的应变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管理中并不存在什么通用的最好的方法,相反,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知晓这些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洞悉原因和结果的复杂关系,从而针对不同情况而作灵活的变通。成功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内外状况的充分了解和有效的应变策略[8]。班级管理者要克服权力固化的班级窘况,洞察班级场域生成情境中的关系变数,把脉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特质,并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做到灵活变通。班级场域的生成需要借助于力量涌动的惯习结构,依赖于师生主体行为生成变幻无常的班级情境。由于惯习的内在结构是作用于行动的各种力量所组成的那个场域的产物,所以,只有当惯习完完全全地融入这个场域之后,它才能切切实实地把握它的行动场域[9]。班级管理的权力固化和动态权变理论之间并非天然地存在着一条不可消解的巨大鸿沟,并在一种存在论的意义交织中是一种一体两面的共有存在方式,都弥合于班级管理规律的本质规定性。班级管理中的动态权变不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机械性复制,也不是凝固静止的权力固化,而是根据管理情境使师生主体通过权变理论的生成机制实现对场域结构的再认识,并赋予班级场域权力秩序的生成表达和主体话语的动态编码。作为动态权变的管理生成一定会取代凝固化的静态认知,班级场域生成驱动着师生主体行为的内发式遮蔽与解蔽。

班级管理既肩负着班级场域生成目标的达成之责,也驱动着班级权力固化逻辑自洽的消解之路;既彰显着班级场域生成的权力本体,也昭示着班级管理理念的价值回归。班级管理一方面要勇于克服静态权力固化的思维桎梏和实践藩篱,增加主体关系交互生成的权力对话;另一方面要跨越班级权力固化的隐藏闭环,直面班级场域的生产性现实窘境。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教育即自由解放[10]。班级管理是以学生个体的差异化成长和本真化发展为价值旨归的,要勇于破除师生主体交互的权力固化,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形塑,最终班级场域有效生成。班级场域生成过程中的管理权力从“本真”结构转向了“拟真”符号,动态权变内蕴着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必要的张力,赋予权变理论的符号编码的动态表达,显示了班级管理的权力重塑力和关系实践掌控力。班级场域生成过程中要对学校管理者、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普通学生等行为主体进行适当的管理赋权,充分释放班级管理的本体论意涵,促进班级场域的本体觉醒、认识梳理和价值生成。班级管理中的动态权变并非悬空的学理冥想,也不是纯粹意义的理论演绎,而是存在于班级场域的动态生成之中,依赖于动态、变化、发展的班级管理情境,最终形成师生主体交织互动的行为生成图式。

四、塑场过程中的刚柔并济

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各有优劣,在实际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为了切实解决境遇复杂的管理问题,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需要加以综合运用。班级场域在进行塑场过程中要激活“合人性化”的育人作用,需要遵循“刚柔并济”的现代管理理念。具体而言,“刚”就是指班级制度规范的基础保障,并将之作为硬性管理指标,强力推进;“柔”是指班级管理的情境内化、软性熏陶,聚焦于潜移默化的影响[11]。首先,从硬性管理的维度来看,在符合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大局的视域下,针对本班管理的现实境况,创建配套的班级规章制度,并打造班级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场域氛围,最终形成分工明确、权责统一、保障及时、强力推进的班级刚性管理运行系统。其次,从柔性管理的维度来看,柔性管理的本质就是符合个体成员的心理发展与行为生成规律,凭借柔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对客观管理对象进行“软性”调控。柔性管理的思维逻辑是既要实现有效控制,又不能强制贯彻;既要达到班级调控,又要能主体积极地自觉配合[12]。班级管理过程中要重视隐形文化建设,给师生主体充分的话语表达和情感体验,增强师生主体对班级场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培养班级师生的凝聚力和融合力。

班级场域体现了一种班级生成论层面上的场存在,是师生主体教育事件群的场域生成性的当下聚合,也是管理事实逻辑和场域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体。慎思明辨的关系交互和情真意切的情感体悟,是班级场域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衡量标准。现实中的班级管理不是纯粹的“价值无涉”式介入,而是本体功能上承载着特殊的价值意蕴,权力规则运行下管理编码和情感生成。班级管理的“刚柔并济”模式是班级场域生成的必由之路,首先可以切实保障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通畅性和规范性,其次可以实现最大程度挖掘学生潜隐的创造能力,既坚守了班级规章制度的硬性和刚性,又顺应了师生主体情感的柔性和弹性。“刚柔并济”的班级管理模式主张班级管理者既要掌握好规章制度的内在张力,又要兼顾人性管理的柔韧力[13]。我们既需要通过班级规章制度的前提建设,为班级场域的生成奠定坚实的“硬环境”,又要依赖于情感疏通,不断增强学生对班级组织的内在认同和情感归属,继而为提升班级组织领导力创建良好的柔性氛围[14]。在班级管理的实际运作中,片面采取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僵化的管理方式会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或者仅进行柔性管理而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最终都会导致班级管理的失序、失位与失控。鉴于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协同多元主体智慧[15],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柔并济,继而实施张弛有度的班级管理[16]。

班级场域生成过程中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并非“零和博弈”现象,而是交互共存于班级境脉的生成之中,是费孝通意涵中的“差序格局”的班级管理存在形态。刚柔并济的班级管理不仅要依托于刚性管理的强硬思维,而且要诉诸柔性管理的情感生成,诉诸交织共存的刚柔编码转换。刚柔并济成为班级管理主体性浮现的重要凭依,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所依存的班级场域的生成就关系本质而言是一个班级管理者与普通学生组成的场域空间。班级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中师生主体性的浮现表现为师生主体的本真诉求和多元表达,并与刚柔管理思维的意向性共生紧密关联。刚柔并济式的班级管理是将刚性、柔性的管理方式置于纷繁复杂的班级场域生成的情境之中,在特定管理运作语境中充分调动师生主体切身参与的积极性,对刚柔管理模式所彰显的本真符号和精神意蕴加以阐释,进而促进班级场域生成过程的有效管理。班级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蕴藏了班级管理理论运行的实然逻辑和应然取向,既需要在学理思辨中澄清认识和厘清思路,又需要在班级塑场实践中采取有效策略,以弥合班级管理理论与班级场域生成实践之中存在的断裂鸿沟。塑场过程中的刚柔并济意味着刚性管理秩序结构向生成性关系话语的方式转换,刚柔并济更加吻合了班级管理的“编码—解码”运作逻辑,也使班级场域生成更加“人性化”,同时焕发出盎然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威涛.刚柔相济管理在师范生管理中的运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2]杜玉帆.全媒体时代下手机管理反人性化批判[J].中小学德育,2019(08):10-13.

[3]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缨,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15.

[4]张一兵.回到福柯:暴力性构序与生命治安的话语构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374.

[5]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3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文博,姚炜.哲学视野中的权变管理理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1-12+20.

[7]赵迎红.试论权变管理理论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兰台世界,2013(S1):174.

[8]张云.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权变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1):56-58.

[9]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1998:306.

[1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殷蕾.基于场域理论的班级文化育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2):64-67.

[12]张萍.柔性管理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6(02):126-128.

[13]曾艳.“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26):27-28.

[14]梁芹生.“刚柔并济”提升组织领导力[J].人民论坛,2017(04):58-59.

[15]杨希,赵康.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治理格局的形成——政府角色演变的视角[J].现代教育论丛,2024(03):80-89.

[16]卜田,赵洪娥.高校学生管理的“刚柔相济”[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24(S1):126-128.

[作者:张成林(1984-),男,河南商丘人,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王""颖】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7:17
学生喜欢的特色评价与激励措施
关于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感的运用研究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9:31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20:16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18:08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2:00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5:01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