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六年级男生在课堂上突然用小刀割伤手腕,并冲向教室的窗户,被同学们拉住。心理教师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等心理辅导技术与其建立信任、协作的关系,同时报告给学校,学校启动多方会谈,家校协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之后,心理教师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寻找“例外”经验为其赋能,帮助其重建解决问题的信心,提升心理弹性,成功化解心理危机,停止自伤,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危机干预;个别心理辅导;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3-0048-04
一、个案概况
小F,男,11岁,独生子,小学六年级学生,本地人,性格内向敏感,不善言辞,和爸爸妈妈一起居住。
一天下午大课间,其班主任紧急联系心理教师,说小F刚刚在英语课堂上突然用小刀割伤手腕,边哭边大喊“我不活了”,然后冲向了教室的窗户……同学们及时拉住了小F,英语老师立马打电话告知班主任。班主任立即赶往教室,把小F带到本楼层图书角安慰劝说,无果,小F情绪依旧很激动,嘴里低声重复着“活着有什么意义”。于是,班主任在心理教师的建议下扶着浑身不停颤抖的小F来到心理咨询室。
在心理咨询室,小F自述,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因为他的教育问题而吵架。父亲对他的管教方式很粗暴,不是打就是骂,他很恨父亲,常常幻想父亲出车祸死掉。他都不记得自己上次笑是什么时候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感到情绪低落,做事也提不起兴趣。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早晨起来像没睡觉一样,觉得很疲惫。上课经常走神,听不进去课。易激惹,被老师或家长稍微说几句就很难受,忍不住流泪,常常偷着咬指甲、用头撞桌子。在家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对妈妈发火,事后又觉得对不起妈妈,很自责。不清楚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曾想过跳楼,又觉得这样对不起妈妈而放弃了。
二、问题评估与分析
(一)个性因素
在与小F面谈的过程中,心理教师发现他不停地抠手指甲,十指的指甲被撕咬得光秃秃的;说话声音很小,与其胖大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事后了解到,小F性格偏激,脾气暴躁,在班上几乎没有朋友,没有人愿意和他玩,朋辈支持力量缺失。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下游,上课常因走神被老师批评,由此引发了紧张、焦虑、抑郁等多种消极情绪。
(二)家庭因素
小F的父母平时忙于生意,小F的生活起居大多数时候由性格强势的奶奶负责,一切生活事务都被奶奶包揽,他只负责好好学习。父母感觉对孩子有亏欠,在物质上溺爱孩子,又怕宠坏孩子,习惯用“好心却不给好脸”的方式教育孩子,常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激励”小F,导致小F性格敏感自卑、自我效能感低,认为家人不爱他,于是习惯性地用退缩、逃避的方式应对困难,通过撕咬手指甲、头撞墙或桌子的方式缓解情绪和释放压力。
(三)认知因素
小F觉得自己在英语课上被罚站是冤枉的,这次没交作业是因为不舒服,老师罚站是跟他过不去;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他就是个“废物”,不知道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小F的认知不合理,存在糟糕至极、过度概括化和绝对化等特点。
综上,小F的情况属于应激事件诱发的心理危机,于是心理教师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组长协商后立即启动了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并整合家校资源进行危机干预,确保小F的人身安全。
三、辅导方法与辅导目标
(一)辅导方法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BrifTherapy,简称SFBT)是由史蒂夫·德·沙泽尔(SteveShazer)和其爱人茵素·金·伯格(InsooKimBerg)共同提出的一种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短期心理治疗技术[1],它倡导从系统观的角度去理解并应对问题,重视发掘问题中可以应用的资源、优势和成功经验;认为小改变只要持续发生,就会引发其他改变的发生,最终带来大的改变;当事人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只是暂时没有意识到而已,需要咨询师以好奇的态度协助并引导当事人探寻问题情境的解决办法。SFBT以“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干预焦点,通过发掘并利用当事人的资源形成危机干预方案,能有效避免因追溯危机事件发生的过程对当事人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具有易于操作、耗时短、效率高的特点。
(二)辅导目标
短期辅导目标:平复情绪,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与缓解。
长期辅导目标:发掘自身的成功经验和优势,重建问题解决的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
四、辅导过程
(一)危机干预
1.建立关系,稳定情绪,明晰问题,作风险评估
班主任带小F来咨询室的时候,他情绪仍然很激动,边抽泣边嘟囔着“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心理教师一边轻拍他的胳膊上侧,一边扶他坐下来,轻声说“想哭就哭吧”,引导他先宣泄情绪,并用蝴蝶拍技术帮他慢慢平复情绪。等他身体放松下来、停止哭泣时,心理教师正向开场,肯定他的求助动机:“你愿意来这里说明希望能解决问题,这很好。”帮助他稳定情绪,增强应对问题的信心。接着,通过真诚倾听、接纳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和具体化等心理辅导技术,引导其敞开心扉,了解其所遇到的问题和所处心境。以下是辅导片段。
师:你在用身体疼痛缓解心理上的压抑和痛苦,是吗?
小F默默点点头。
师:(轻拍了几下他的肩膀)最近两周,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出现过几次?
小F:不记得了,我难受时就会出现。
师:如果让你给今天课堂上的冲动行为打分,0~10分,你会打几分?
小F:7分。
师:虽然分数较高,但是你依然有3分求生的愿望,能告诉我是什么吗?
小F:我怕妈妈伤心。
师:还有吗?
小F:我还没登过泰山。
师:你有爱你的妈妈,还有想去看的风景,这些都是帮助你走出困境的力量。那么,现在你认为自己的自杀冲动有几分?
小F:1分吧,我觉得老师您很温柔,您和我说了这么久的话,我心情好多了。我可以在沙发上睡会儿吗?
师:当然可以。
2.启动危机干预程序,联系家长,告知转介事宜
鉴于小F有自伤史,这次自伤相比以往更加严重,并且存在明显的厌世想法,存在一定的自杀风险,故心理教师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给学校,学校立即启动了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并第一时间进行了包括校方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家长在内的四方会谈。班主任向家长反馈小F在校情况并了解其在家表现;心理教师在安抚家长的同时,从专业角度说明小F目前的心理状况、自伤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家长的重视,并建议家长尽快带孩子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对医疗机构不信任,要求学校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家校双方协商后签署了安全责任承诺书,由心理教师继续为小F提供心理辅导。
3.组建心理支持和守护小组
根据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实施要求,学校专门组建了包括校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心理教师、班级心理委员及任课教师在内的全方位心理支持和守护小组,积极关注小F的情绪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对小F进行弹性、动态的管理。
4.构建多元支持系统
心理教师除了对小F进行心理辅导外,还对其家庭系统进行了适当的干预,共情家长养育孩子的不容易,给予家长心理支持并向其提供亲子沟通、情绪管理和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构建家庭支持系统。另外,与班主任沟通,让班主任在班级中安排平时和小F相处和谐的学生和一些热心的学生来帮助他,用朋辈力量来温暖他、影响他。同时,班主任还将小F的情况在保密原则前提下适当地与本班所有任课教师沟通,请大家对他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不作过高要求,让他对学习有更多的积极体验。学校还利用班队和心理课陆续开展了生命教育、逆商教育、亲子沟通等主题教育,构建全方位的校园支持系统。
(二)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教师利用SFBT技术中的正向例外、鼓励式提问、应对问题等技术协助小F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生命中的支持力量和资源,帮助其解决问题,重塑信心。以下是辅导片段。
小F:我知道我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是不对的,其实英语老师平时还是挺好的,但当时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不是真的想死,我太难受了,于是就划伤手腕,其实并没有用力……
师:你很难受、很无助,所以你才用划伤自己来缓解痛苦。虽然你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你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办法,你也很纠结。是这样吗?
小F:嗯。(点了点头)
师:我发现你对自己的情绪有深刻的体验,能敏锐地觉察到它,尽管你很难受,但你还是控制住了划手腕的力度,说明你的自控力还不错。其实每个人都有崩溃的时刻,我也有。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压力很大,感觉自己什么都干不好,做什么都是错的,心里难受到了极点,于是我给好朋友打电话倾诉,之后又去打球,感觉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记得上次你说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就会咬指甲或用头撞墙,有没有哪次不是这样的?
小F:有。那天爸爸妈妈吵架了,我很难受,但又要去上课外兴趣班,于是就离开了家。结果我发现到楼下后那种感受好像一下子就神奇般地减轻了。兴趣班下课后,路过篮球场的时候我看了一会儿别人打篮球,又吃了肯德基,回家发现爸爸妈妈已经不吵架了,心情彻底放松了。
师:看来离开让你感到难受的现场、吃美食、看球赛都能缓解情绪。你还有其他喜欢做的
事吗?
小F:画画,听音乐。
师:把这些方法写在这张卡片上,以后再难受的时候可以试试。
在心理辅导的最后,小F情绪好转,说话声音也变大了。心理教师及时肯定了他在这个阶段的努力和自我成长部分,并用焦点解决的评量问句检验辅导效果,激发他继续改变和成长。例如,“若在1~10分的量尺上,1分是最低分,10是满分,你现在在哪个位置上?如果这个分数要再提高一点儿的话,你会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变得好一些?”
五、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经过一个半月的心理辅导和家校各方力量的支持,小F的情况逐渐好转。辅导结束后,心理教师对小F进行了追踪回访,小F表示他已能控制情绪,即使偶尔被批评也不会当着大家的面哭;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偶尔还能主动回答问题,得到了好几个老师的表扬,感觉作业也没那么难了。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反馈说小F冲动行为减少,情绪较平稳,学习态度有了积极的转变,与同学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二)辅导反思
1.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
本案例中,任课教师发现危机事件后立马报告班主任,班主任报告心理教师,心理教师报告给学校,学校紧急启动了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同时做好危机学生的安抚工作,并及时进行家校联动,与家长建立同盟关系,提升了危机干预效果。
由此个案的干预效果来看,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非常重要。我校根据兰州市《关于全面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的三级预防网络: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一级预防员,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二级预防员,专业医疗机构为三级预防。这就为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心理教师提供了处置依据和工作思路,使得危机干预工作能有效开展。
2.促进家校医社联动,共护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成效,单靠心理教师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整合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资源以及社会力量,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2]。在本案例中,小F的家长虽然认识到了孩子问题的严重性,了解了转介相关事项,但还是坚持由学校提供心理辅导,理由是怕孩子因此受到歧视,还担心转介机构不够专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耽误孩子学习。因此,促进家校医社多方力量的有效联动迫在眉睫,学校除了进一步通过讲座、宣传手册等方式普及心理危机知识,澄清转介的目的和流程,消除家长对转介的偏见外,更要有能力为家长提供转介机构或人员的详细信息,包括机构的资质、专业人员的受训背景、成功案例,或者安排家长到转介机构进行初步沟通和参观,了解其环境和工作方式。这是学校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代表性问句[M].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45-49.
[2]Anne,Moss,Rogers,等.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M].大儒心理团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4.
编辑/于洪终校/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