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尤其突出了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我国三所“双一流”财经类高校就业数据,发现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和去向上呈现一定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上形成“断裂”。分析就业规律和特点,探索其背后形成的原因,提出大力开拓就业新市场新领域,树立新财经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就业教育的引导策略,助力财经类高校实现“财经报国”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新时代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就业工作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就业工作;就业特点;引导策略;国家战略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S1-0009-04
Abstract:Forthefirsttime,thereporttothe20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ssuedaseparatechapterontheintegrationofeduc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andhumanresourceswork,especiallyhighlightingtheimportantroleofeducationinservingthenationalstrategicdevelopment.Byanalyzingtheemploymentdataof3\"doublefirst-class\"financeandeconomics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China,itisfoundthatthegraduatesoffinanceandeconomicscollegesanduniversitiespresentcertaincharacteristicsinemploymentchoiceandpromotion,andthesecharacteristicsmakethegraduatesoffinanceandeconomicscollegesanduniversitiesforma\"break\"inservingthenationalstrategicneeds.Thispaperanalyzesthelawsandcharacteristicsofemployment,exploresthereasonsbehinditsformation,proposestovigorouslyexplorenewemploymentmarketsandnewfields,establishesnewfinancialtalenttraininggoals.Thestudysuggeststostrengthentheguidancestrategyofemploymenteducation,helpfinanceandeconomicscollegesanduniversitiesachievethetalenttraininggoalof\"financeandeconomicstothecountry\",andfurtherimprovetheabilityoffinanceandeconomics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servethenationalstrategicdevelopmentunderthebackgroundofthenewera.
Keywords:universitiesoffinanceandeconomics;employment;employmentcharacteristics;leadingstrategy;nationalstrategicneeds
在当代,教育职能已经不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大学正在全面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引导社会前进的历史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策源地,在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财经类院校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干,凸显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分析背后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探索财经类高校学生专业能力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着力点,将有助于实现财经类高校“财经报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将进一步提升新时代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就业工作效能。
一"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为探索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我们选取国内三所“双一流”财经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总结出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就业去向以及就业趋势上呈现出行业流向集中度高,以金融大类行业为主;就业地区向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和一线大城市集中等特点。
(一)"行业流向集中度高,以金融大类行业为主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行业流向的集中度高,以金融大类为主,在金融类行业细分里,以银行业居首,其次是证券业和保险业。以D大学为例,D大学2020—2022届毕业生中,就职于金融行业人数最多,均占就业总人数38%以上,其中银行系统就业人数最多,占到金融行业47%以上。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普遍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基础。财经类高校所开设的主流专业以经管类为主,加之一些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是财经类高校几乎所有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相比于其他类型高校毕业生而言,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基础,在求职金融类行业时更有专业基础优势和竞争力。
(二)"就业地区向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和一线大城市集中
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普遍选择北京、上海,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地区。以2021年为例,在毕业生地域流向上,S大学在上海地区以及除上海以外的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比91.03%;D大学在北京就业的毕业生本科生占比50.13%,研究生占比58.59%;Z大学在北京就业的毕业生本科生占比37.36%,硕士生占比61.64%,博士生占比61.70%。
(三)"高薪就职“全球500强企业”成为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
从三所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就业质量”部分,即对于毕业生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状况都会单独成章。通过数据统计,我们看到三所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每年进入“全球500强”企业人数逐年攀升,占到签约/合同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0%以上。
同时,三所财经类高校都不约而同地在招生或就业质量评价环节将毕业生平均薪酬水平作为宣传亮点或评价标准之一。其中,S大学2021年就业质量报告中写到“我校毕业生就业平均薪酬比去年增长约为11%。”Z大学在2023年招生宣传报考指南中学校具有高认可度部分提到“毕业生薪酬居于全国前列”。
(四)"毕业生就业求职价值观偏好大城市、好待遇、高收入
在D大学2021年就业质量报告中,基于毕业生数据调研,得出毕业生的求职价值观偏好。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前五个因素分别是:发展前景好、福利待遇好、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经济收入高、工作单位在大城市。
(五)"毕业生求稳求优心态明显
在分析三所大学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流向上,我们发现毕业生到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人数比例逐年攀升。以D大学为例,2020届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最多,占到就业总人数的41.81%,比前一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2021届硕士生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比例最高,其中签约机关单位比例比前一年提高5个百分点;2022届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最多,占到就业总人数的37.77%,比前一年提高5个百分点。
二"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原因分析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受到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学生的主流学习专业等因素影响。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提出引导策略,促进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以及金融聚集区域分布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流向选择
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和东部地区经济活跃程度高,创新发展动能足,就业岗位供给数量和质量均相对较好。我国东部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长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地区生产总值占据一半,成为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中国加入WTO以后集聚态势不断发展,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为代表的金融集聚地,其中北京与上海两个直辖市以及广东省的广州和深圳,更是集中了金融行业内的大部分资源。因此,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在行业流向和区域流向上选择了金融类行业以及北京、上海和东部区域等金融集聚地区域。
(二)"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主流学习专业和行业流向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求职价值观偏好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主流学习专业为经济管理类,行业流向以金融业为主,金融业具有较高的工资收入水平,高收入给毕业生带来了对就业岗位薪酬的高期待。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显示,金融业行业中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均为15.6%,为19个行业门类中增速最高的行业。此外,以金融业包含的三个行业大类为例,货币金融服务业(主要是银行等)、资本市场服务业(主要是证券基金和投资公司等)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工资水平较高,分别为21.6万元、45.2万元和42.3万元,平均工资增速分别为6.1%、2.4%和6.7%。可见,无论是工资水平还是工资增速,金融业都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主流就业行业的高工资水平和工资高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在求职中的价值观偏好,即追求“高收入”和“好待遇”。
(三)"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工资收入水平也让毕业生在求职期待中更愿意选择大城市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区间工资水平差异也较为明显。从城镇非私营单位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3.3万元、9.0万元、10.1万元和9.0万元,分别增长7.1%、5.8%、6.1%和7.6%。从城镇私营单位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7.3万元、5.3万元、5.6万元和5.0万元,增速分别为4.7%、1.5%、2.8%和3.7%。无论从工资水平还是工资增速,东部地区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此,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地域上更倾向于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
(四)"宏观经济复苏影响着毕业生的求稳心态
从智联招聘发布《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影响就业去向的因素方面,硕博、“双一流”院校毕业生选择影响其就业去向的因素中,经济形势分别占比62.2%、64.1%,较总体分别高出4.3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对于财经类高校学生而言,毕业生的主流就业领域受到经济形势影响更为明显。当前,宏观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但是市场的不稳定性因素带来岗位、薪酬的不确定性,让很多毕业生在求职中到底选择“求变”还是“求稳”中,更倾向于后者。
另一方面,这种普遍的求稳心态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与新就业形态之间产生的天然距离,又更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的求稳心态。这种求稳心态明显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可能导致改革创新驱动力缺乏。如何在传统金融行业做好改革创新,发展新领域,跑出新赛道,是我们做好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时需要探索的问题。
三"财经类高校就业工作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对接
提升财经类高校就业工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突破传统思维,从提高学生生涯创新力,大力开拓就业新市场新领域,树立新财经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就业教育引导等方面,为财经管理类毕业生开拓就业新赛道,助力毕业生在传统金融领域跑出加速度。
(一)"大力度开拓就业新市场、新领域,财经管理人才广泛分布在国家经济建设各行各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众多领域实现加速发展,并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全面冲击。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判断及“十四五”发展建议,提出全球独角兽企业可以视为一个观察新产业、新技术突破的窗口,并将在下一步发展中可以起主要作用的技术群。这个技术群主要包括五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新空间开拓技术。财经类高校要从专业知识传授、实践探索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了解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在就业求职选择时有意识关注重点领域和典型企业的招聘岗位和招聘需求。拓展毕业生的就业行业范围,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让财经管理类人才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光发热,勇立时代创新浪潮之巅。
(二)"树立新财经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技术被应用于金融行业之中,在金融行业中引起了一场金融科技创新的风潮,对于金融行业、金融市场、金融服务机构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市场环境的变化倒逼财经类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也要适应变化,积极探索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导毕业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中能够立得住,站的高,行的稳。
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质量推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人才支撑。新财经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技术赋能、融合创新已成为鲜明的发展方向。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财经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五维素质能力”规格要求的复合性应用型新财经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新财经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在专业设置上,深化学科交叉,在金融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建设新兴交叉专业。在专业培养上,深化专业交叉,凝练特色方向,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算机”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课程交叉,“智能+”和大数据赋能传统专业建设,重塑专业形态。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财经报国价值观的引导,提高毕业生在行业领域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进一步完善高校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构建知行融合的实践体系,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读懂中国经济,找到自己财经报国的理想实现路径。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持续强化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协同创新。推动形成全链条“双创”教育体系,广泛吸纳行业协会、校友会、投融资机构等社会资源形成“大学统筹、政府引领企业示范社会参与”工作格局,对学生从政策、人才、企业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和实践转化能力。
(三)"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坚定不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鼓励毕业生到国家主战场建功立业
加强价值引导,提升学生基层就业意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引导与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就业教育贯通,引导和支持毕业生服务国家需求“大舞台”,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主动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逻辑”。通过举办基层就业政策宣讲会、组织学生赴重点企业、地区参观走访,优化就业布局,加强赴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就业教育,选树优秀典型,表彰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等方式鼓励学生到国家主战场建功立业,通过就业育人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拓展联动,提升学校基层就业岗位供给。紧抓国家政策红利,大力举办各类基层就业校园招聘活动,向毕业生推介相关支持政策,让想去基层就业的学生能去适合自己的行业岗位就业,让不了解基层就业的学生理解基层就业的政策和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加强校地合作,积极开展基层就业岗位拓展,通过回访、调研等多种形式,紧密对接各地各部门,收集“选调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应征入伍”等基层项目的岗位需求。
加强教育指导,夯实学生基层就业能力基础。构建校院两级就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有重点的就业指导服务。校院可结合基层就业项目的招录特点,打造毕业生求职能力提升方案,推出网络课程,提供训练平台,开展培训指导,为意向赴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求职支持。通过分层分类就业指导体系,加强低年级学生的生涯启蒙认知,让在校学生尽早了解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的就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校园环境。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系统阐述了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形成这类特点的原因和规律,提出助力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实现“财经报国”的人才培养目标,财经类高校就业工作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能力的引导策略和实现路径。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高校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扎实做细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胸怀“两个大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机衔接,实现三者与创新的有效贯通,建设富有效能的创新体系,以高质量高等教育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新时代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需要克服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财经类高校承担着培养输出财经管理人才的重任,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应当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就业,持续引导毕业生读懂中国经济,深化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找准治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方法,为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3)财经类高校就业工作要突破传统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找准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的路径方法。提升财经类高校就业工作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价值引领,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要立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主动探索数字经济时代下人才供给趋势,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毕业生社会评价等反馈到招生培养环节,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要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注重传统优势专业的交叉融合与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增设更多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新形势的复合型、交叉型专业。
新发展阶段,财经类高校要从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命题,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引导毕业生主动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逻辑”,通过就业育人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增强财经类高校就业工作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312/t20231205_1093196.html.
[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解读202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EB/OL].(2023-05-09).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5/t20230509_1939288.html.
[4]中国政府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12-1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19834.htm.
[5]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个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eqid=c40303880003a03f00000004645b4ca5.
[6]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
[EB/OL].(2021-03-1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8/27/content_5633714.htm?eqid=b550e519000087dc0000000264814816.
[7]怀进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大教育力量[N].光明日报,2022-11-30.
[8]陈峰.新时代背景下能源类高校就业工作服务国家需求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就业育人,2022(17):10-14.
[9]韩尚峰,黄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就业增质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44-147.
[10]张卫国.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设富有效能的高校创
新体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