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25-01-18 00:00:00张莉黄金霖伍永健汪志红
科技风 2025年2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工匠精神特色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及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学习研究,明确“德技并修”技能人才内涵与构成要素。搭建德技并修育人平台,健全德技并修育人体系;建设机电工匠培养体系,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机电工匠培养特区,培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同心圆,推进全过程育人的大格局。创新双高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德技并修“雨耕”特色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借助学校教学平台结合企业的实践平台,将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坚持技能和德育并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德技并修;“雨耕”特色;工匠精神;价值引领

Abstract:Through"the"study"and"research"of"vocational"education"theory"and"practical"experience"in"talent"cultivation"at"home"and"abroad,the"connotation"and"constituent"elements"of"\"combining"morality"and"technology\""skilled"talents"are"clarified.Build"a"platform"for"cultivating"students"through"both"moral"and"technical"education,and"improve"the"system"of"cultivating"students"through"both"moral"and"technical"education;Building"a"training"system"for"electromechanical"craftsmen"and"creating"a"highland"for"cultivating"technical"and"skilled"talents;Constructing"a"special"zone"for"training"mechanical"and"electrical"craftsmen"to"cultivate"outstanding"technical"and"skilled"talents;Build"a"concentric"circle"for"allround"education"and"promote"a"comprehensive"pattern"of"education"throughout"the"entire"process.Innovate"the"talent"cultivation"model"under"the"background"of"dual"high"education,and"build"a"vocational"quality"education"system"with"the"characteristic"of"combining"morality"and"technology"and"cultivating"\"Rain"tillage\".

Keywords:Moral"education"and"skill"development;The"characteristics"of"\"Rain"tillage\";Craftsman"spirit;Value"leading

2019年,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专业群(A档)。构建“课程教育+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雨耕文化浸润”的“德技并修”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是我们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1]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弃虚求实,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

德技并修育人不再是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是德育+技能的双重育人模式。学校借助自身教学平台结合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多方育人的实践平台,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融入学生整个人才培育过程中,坚持德技并修,技能和德育并重,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承办和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等形式获取省财政、企业的资金支持,真正实现政、校、企、协四方紧密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2]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人才培育模式。根据现代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强化价值引领,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提升亲和力和感染力,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思想的升华和人格的洗礼。[3]

二、搭建德技并修育人平台,构建“雨耕”特色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严格按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突出实践育人功能,与社团实践活动为一体,与课程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相连通开发素质拓展类课程;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4];依托大师工作室,围绕“工匠精神”培育,依托“雨耕大讲堂”每年邀请劳动模范、技术大师为学生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类专题教育活动。[5]书证融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构建“N+1+X”书证融通模式,形成N+1+X书证融通模式,其中N为多个证书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1为课证项目,X为选修证书;开发“X”证书接口课程,以专业群所面向就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专业群内初、中、高三级“X”证书的技术技能培训考核内容,将X证书的培训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相应的三级接口课程,实施以证代考。搭建“X”证书培训资源平台,主动参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6];开展“X”证书试点,联合开发“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等职业资格证书。

开足开齐思想政治、体育健康、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创新等类课程;突出应用性功能,按生源类型分层设置专业工具平台[7],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为加强学生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团实践活动为一体,与课程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相连通开发素质拓展类课程。

(一)将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利用思政课3D实训中心、“四史”馆,开展“经典诵读”等校内实践教学;签约了10个创业孵化基地、5个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加强红色校园阵地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将之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围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峥嵘岁月”“观察历史伟大成就,感受时代变迁”等主题,组织师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等,开展政策宣讲、实践研修、社会调查等暑期“三下乡”活动。突破传统思政师资单薄的瓶颈,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核心骨干作用,促进兼职教师的协同育人作用,彰显技术技能大师、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等“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特色示范作用,激发全体教职工“事事、处处、时时”的育人合力作用。建设省级精品思政MOOC、SPOC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创新“互联网+大思政课”育人实践。通过学院教师建设的各类教学资源,借助智慧职教、超星学习通、“第二课堂”等信息化平台,推动“大思政课”的泛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落地。做好芜湖市特色民俗文化与思政的有机结合,将铁画、剪纸等非遗项目纳入校园文化课程,弘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二)以劳促学,融入技能大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所有赛项不仅比拼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就根据世界技能大赛的赛项评分标准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将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所有课程教学中,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探究、校内实习、校外实践、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探索出一种学科相渗透、理论实践相契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新型劳动教育模式。首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加强劳动素养和技能教育;其次,所有专业实训类课程,均增设劳动成绩评定,全面夯实学生的劳动技能;最后,在岗位实习阶段,企业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课堂,也是劳动技能的练兵场,全面推行特色化劳动育人模式。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级技能竞赛的衔接作用,实现“产—赛—教”的反馈和递进式的双向循环的教学模式,并得到循序渐进的改善和创新效果。

三、建设机电工匠培养体系,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实施四大育人工程,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价值引领、素质提升、匠心养成、技艺成才等四大育人工程为载体,建立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构建“价值引领、五育并举、工学结合、书证融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8]如图1所示:

图1"“价值引领、五育并举、工学结合、书证融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四、建设机电工匠培养特区,培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项目引领,实施“专业+雨耕学院”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2.0行动计划[9],建设“雨耕学院”机电工匠培养特区。“雨耕学院”统筹规划,明确创新型、复合型、工匠型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培养模式,面向各专业群建设若干工匠工坊和校企双导师,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卓越技术技能人才[10]。完善项目遴选、学生选拔、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为国内高职院校探索机电卓越工匠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11]

图2"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式案例来源,突出对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串联起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巩固知识的目的[12]。

项目化课程教学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

(1)以实际工程项目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拟写解决思路。

(3)学生在“模拟工厂”的学习环境中制订解决方案并进行仿真验证。

(4)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

(5)通过教师引导上升到理论层次,补充理论内容,提供部分解决方案。

(6)学生进一步实践验证,直到彻底解决问题。

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好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来开展,此举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通过实践教学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结合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13]。

五、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同心圆,推进全过程育人的大格局

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依托家长的育人基础,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加强组织的育人效率。[14]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大国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团队实践的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大MOOC+SPOC教学形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进一步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感染力、实践性和育人效果。教师自觉进行学习与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企业或者社会的实地实践活动,加快育人理念的更新。

提升学校的育人职责,引领企业与政府的育人导向,提高课堂的育人成效,拓展实践的育人空间,在课外延展第二课堂,同时开启网络的育人形式,营造文化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曹照洁,黄钰玲.职业院校“双融合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07):103115.

[2]李晓静.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德技并修育人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05):6064.

[3]田荣,宋文.新时代视阈下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匠人才培育路径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2):99101.

[4]周娜.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逻辑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2.

[5]王道平.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探究与实践: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05):107109.

[6]陈小芳.论新形势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J].中国高新区,2018(05):5657.

[7]李燕.新专业目录下大数据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2(09)):118122.

[8]曹照洁,黄钰玲.职业院校“双融合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07):103115.

[9]李晓亮.新时代职业院校践行劳动教育的意义、困境及路径[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3,22(06):7376.

[10]王建军.双高计划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22):68+11.

[11]何先应,王微,唐琳.面向“三教”改革的职业技能竞赛反哺教学实践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1):5255+70.

[12]邵琪,游龙月.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德技并修”的理念内核及实现可能[J].终身教育研究,2023,34(03):6368.

[13]汪永智,李理.新时代职业院校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03):2528.

[14]汪永智,李理.新时代中职学生德技并修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4):2529.

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双高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德技并修“雨耕”特色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2022jyxm265);埃夫特机器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2022cjrh013);“五级联动、十进课堂”创新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2023xqsj003)

作者简介:张莉(1980—"),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工匠精神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今日教育(2016年1期)2016-03-01 17:37:45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价值引领让师德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甘肃教育(2015年20期)2015-11-10 19:19:54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