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注意力稳定性培养的游戏化教学研究

2025-01-10 00:00:00陶会芳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幼儿园

摘 要:幼儿阶段是个体注意力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注意力稳定性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未来学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游戏化教学凭借其趣味性、互动性、情境性等优势,能够有效吸引幼儿注意力,促进其专注力的稳定和持久。基于此,文章从环境、生理和教法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影响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因素,并指出了游戏化教学在培养幼儿注意力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而聚焦于游戏情境、游戏活动形式、游戏激励反馈等论述了有利于培养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以期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其注意力稳定性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注意力稳定性;游戏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18-03

幼儿时期是个体注意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稳定性尚处于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具有易受外界刺激干扰、关注点转移频繁且集中时间有限等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应重视游戏和生活对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独特价值,

并强调了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因此,幼儿教师应创新游戏化教学的形式与过程,将对注意力稳定性的培养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助力幼儿形成专注品质,为其后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影响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因素

(一)环境影响:嘈杂与干扰

由于幼儿的认知及情绪调节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其对外界刺激高度敏感。当学习或游戏环境中存在过多噪音、频繁变动或视觉干扰时,幼儿易被分散注意力,难以形成持久而集中的注意状态[1]。

因此,创设安静有序、较少无关刺激的教学环境是提升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生理因素:疲劳与发育

幼儿的大脑与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

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学习活动易导致幼儿身体和精神的疲劳,进而影响其注意力的集中。此外,不同幼儿由于发育速度和体质的差异,对疲劳的感受及恢复能力也不一样,这会影响其注意力的稳定性。因此,在培养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从而促进其注意力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方法:单调与枯燥

对幼儿来说,单一、缺乏变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容易使其产生厌倦情绪,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可能导致其注意力分散,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因此,在培养幼儿注意力稳定性时,教师应避免应用过度机械化的教学方法,而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化教学策略,通过开展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注意力的持久性。

二、游戏化教学对培养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积极意义

首先,游戏化教学以其趣味性和互动性为特点,能够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在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升对事物的关注持久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将游戏化元素融入教学环境和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地模拟真实世界的情景,促进幼儿多感官的协同参与,进而增强他们的知觉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化的刺激,幼儿在游戏中得以持续锻炼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能力,

这不仅能提升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还能增强其注意力的灵活性。

再次,游戏化教学能够实现任务分解和目标导向,使幼儿在完成不同阶段或难度的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成功经验,增强自信心,从而在克服困难时能更专注,进一步提升注意力稳定性[2]。

最后,游戏化教学强调合作与竞争,幼儿在参与团队游戏或竞赛时必须持续关注他人的行为及环境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动的情境。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其集体注意力和社交技能具有积极作用。

三、基于幼儿注意力稳定性培养的游戏化教学策略

(一)创设游戏环境,吸引幼儿注意力

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是在游戏化教学中培养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重要基石,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为提升其专注力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场景,结合幼儿兴趣点与学习目标营造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色彩鲜明、造型可爱的教具布置活动区域,或将故事剧情融入游戏环节,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到游戏中,同时有效引导和维持其注意力的集中,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奠定良好的专注基础。另外,游戏环境的设计还应注重动态性和新颖性,以持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助力其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

以“我们都是好朋友”中“寻找多重关系——谁和树好”的游戏化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小小树林”教学场景,如布置一棵大树模型,并配备各类动物、植物卡片及角色扮演道具。然后,教师要为每张动植物卡片赋予生动有趣的形象和故事背景,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生物角色,继而在“大树生态系统”中探索不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幼儿被引导参与游戏环节,找出哪些动植物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这样既符合幼儿的兴趣点,又紧密结合了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将故事情境融入游戏环节,如讲述一段关于小鸟和大树相互依赖的故事,然后鼓励幼儿依据故事内容,将小鸟卡片放在大树模型上,直观体现和感受二者间的关联性。这种游戏情境能使幼儿自然地投入学习中,有利于增强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

(二)多元感官参与,强化持久注意力

在游戏化教学中,对幼儿多元感官的有效激活有助于其深度投入和持久关注的达成。教师应当构思和实施能够调动幼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动觉等多感官协同参与的游戏项目,如色彩鲜明的图像、节奏明快的音乐、质地各异的材料等,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体验与互动[3]。这样不仅能增强幼儿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与记忆,还能有效吸引并维持其注意力,使其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例如,在探讨动植物共生关系时,教师可以展示色彩斑斓、形态生动的动物和植物图片,用鲜明的视觉刺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观察与思考不同生物之间的联系。接着,教师可以播放表现大自然和谐共生场景的音乐,如鸟鸣虫叫、溪水潺潺等,以此唤醒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听觉感知,进一步促进其注意力的集中。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动手操作环节,提供不同质地的材料让幼儿制作

“生态系统模型”。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触摸软硬不同的泥土、树叶和小石子,模拟搭建小鸟栖息的大树和各种动植物的生活环境。通过触觉实践,幼儿不仅能直观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技能,同时进一步增强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和持久性。

(三)分阶限时训练,逐步增强专注力

针对幼儿注意力短暂且易分散这一特性,教师在培养其注意力稳定性时,还可以采取分阶限时训练策略[4]。具体来说,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设计一系列由简至繁、难度逐步递增的游戏任务,并为每项任务合理分配时间。在初期,教师可设定较短的任务时间,以适应幼儿注意力短暂的特点,随着幼儿能力的提升,再逐渐延长任务时

间。通过阶段性的训练挑战,幼儿能逐步增强持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种分层渐进的方式有助于幼儿在有节奏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注意力分配与控制机制,最终达到逐步增强专注力的目标。

例如,在“谁和树好”的游戏化教学中,在初期,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简单的图像配对游戏引导幼儿快速识别并匹配大树与其好朋友,如小鸟、太阳、雨滴等。此阶段的任务时间可设定得较短,如每组图片配对限定在1~2分钟内完成。随着活动的深入,

教师可逐步提升任务难度,不仅要求幼儿能配对,还可以要求他们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为什么这些事物是大树的好朋友,如“雨滴为大树提供水分,帮助它生长”。此时,任务限定的时间也要相应延长,以帮助幼儿逐渐增加专注力持续集中的时间。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他们模拟不同角色如何与大树相互作用,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个阶段可设置更长时间的挑战任务,如5~10分钟的小组互动讨论。如此,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也能逐步得到提高。

(四)团队合作竞技,锻炼集体注意力

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倾向,同伴的影响在注意力稳定性培养中举足轻重。因此,在游戏化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合作性质的竞技游戏环节,要求幼儿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目标明确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确保每个团队成员均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任务目标,同时鼓励幼儿间进行有效沟通与协调,以提升团队整体的注意力集中度。此外,教师也要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竞争性的规则,

以吸引幼儿更高的关注度,促使其在游戏过程中学会调整个人注意力以适应团队需求。

例如,在“谁和树好”的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大树”为中心设计一场别开生面的角色扮演接力赛。具体可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分工明确,如一名幼儿扮演“生长者”(代表大树),一名幼儿扮演“浇水者”(代表雨滴),另一名幼儿扮演“歌唱者”(代表小鸟),还有一名幼儿扮演“阳光传递者”(代表太阳)等,共同模拟和展现大树与自然界中各种元素的共生关系。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并在交接环节与其他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确保整个生态系统构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比如,“浇水者”需准确将象征水分的道具传递给“生长者”,

同时用简短的语言解释雨水对树木生长的重要性。此外,为增加游戏的挑战性与竞争性,教师可以设定时间或增设额外的任务目标,如最快完成生态链搭建、最准确描述角色作用的小组将会获得奖励。这样的规则设置能使幼儿提高对游戏的关注度。这种寓教于乐的合作竞技游戏方式不仅能让幼儿深入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还能提升他们个体及团队层面的注意力稳定性,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适时激励反馈,保持稳定关注度

教师适时的激励反馈在培养幼儿注意力稳定性的过程中能起到催化和强化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其保持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集中状态,并鼓励他们在面对学习任务时积极调整与优化注意力的分配。因此,在游戏化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将激励机制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如设立积分奖励、颁发小红花或口头表扬等。这些激励不仅应针对幼儿完成任务的结果,还应关注他们在过程中展现出的努力与进步,如专注力的持久性、对困难任务的坚持态度等。

此外,激励反馈还应遵循个体差异原则,根据每名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对于注意力易分散的幼儿,可适当增加对其短时目标的达成反馈,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提升其成就感;对于注意力已有一定稳定性的幼儿,则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在完成后提供更高层次的激励,以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能[5]。总的来说,适时激励反馈的核心在于利用正面激励手段塑造幼儿的积极心理预期,激发和维持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从而促进其注意力稳定性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游戏化教学策略是一种创新且高效的教育策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促进多元感官参与、组织分阶限时训练及团队合作竞技等多元途径,能成功引导并提升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同时,

适时的激励反馈更能强化这一过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提升和保持专注力。这一系列实践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专注力,还能为其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幼儿教师应对此加强研究,并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薛伟琪.浅谈幼儿注意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

(26):163-164.

陆咏梅.浅谈幼儿注意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好家长,2019

(36):54.

孔竹红.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现路径探究[J].学周刊,2019(32):182.

蒋海芹.教学游戏化 "培养注意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6):71.

朱西梅.幼儿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

2019(1):70.

作者简介:陶会芳(1978.11-),女,安徽淮北人,任教于濉溪县新城中心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县级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游戏化教学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44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应用探究
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倾心打造音标“游乐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33:09
玩转音乐 “乐”享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