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背景下基于家、园、校合作的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2025-01-10 00:00:00陈秋英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习习惯

摘 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间的过渡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他们顺利迈进小学阶段。基于此,为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让幼儿以良好的学习习惯迎接小学生活,文章以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幼小衔接中“家、园、校”三方协作的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校合作;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07-03

在幼小衔接阶段,部分教师和家长十分重视知识衔接,这无可厚非。但是,相较于获取知识而言,

在幼小衔接阶段,对幼儿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更为重要,这不仅能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还能让他们受益终生。但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家、

园、校三方合力。因此,幼儿园应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幼儿为本”“终身发展”“家园校协同”的理念,

深入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探索,围绕《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根据“学习准备”的要求探究实践策略,帮助幼儿切实做好入学准备。

一、通过家园合作、家校沟通,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1]。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幼儿园及小学都应参与进来,

通过进行家园合作与家校沟通,明确幼儿进入小学后应具备的学习习惯,并在协同共育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培养,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

(一)家园合作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共育可以极大程度上拓宽幼儿教育的空间范围,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成长体验[2]。基于此,在幼小衔接阶段,为有效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家园之间应积极沟通,

并建立长效机制,共同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例如,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幼儿的专注力和自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基于此,幼儿园应与家长合作,共同制订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强调言传身教。教师和家长均需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幼儿话语的关注和倾听,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在幼儿园内,教师需与幼儿保持一定的眼神交流,并鼓励幼儿模仿教师的行为,培养他们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作出回应的习惯。在家庭中,建议家长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家长在参会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尊重他人的发言,并在听完后再提问,用自身的言行感染孩子。通过观看示范,幼儿将逐渐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增强自控能力,形成认真倾听的意识。

(2)利用绘本故事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并培养其倾听习惯。绘本内容生动有趣,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深受幼儿喜爱。在幼儿园内,教师可选择趣味性强的经典绘本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逐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家庭中,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阅读教师推荐的适合幼儿年龄段的绘本,让其在家庭阅读中培养倾听习惯。(3)以游戏活动强化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由于幼儿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将趣味性小游戏融入倾听训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化情境有助于幼儿掌握倾听方法,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在幼儿园内,教师可以组织“你说我做”“听物辨声”等游戏活动,让幼儿通过仔细倾听指令做出相应动作或分辨各种声音。此外,家长可将教师组织开展的游戏延伸至家庭

生活中,提高幼儿的游戏参与度及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通过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塑造的,在教师帮助幼儿成长的同时,家长也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幼儿园同家长围绕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制订合作方案,有效实现家园共育,这样有助于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进入小学作准备。

(二)家校合作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确保幼儿从幼儿园教育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为了确保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相关主体需要明确工作思路,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家长更科学、全面地理解幼小衔接的内容,解答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3]。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许多幼儿在刚进入小学时可能会出现如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课堂节奏、回答问题不积极等问题。这不仅会给幼儿带来困扰,还会使许多家长焦虑。对此,小学应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家校合作,与家长一同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确保幼儿在进入小学后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例如,为了帮助家长掌握辅导孩子的正确方法,让家长有效地与小学合作,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群德小学立足幼小衔接阶段组织了实践活动,以增进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组织家长会,缓解家长焦虑。在家长会上,小学教师一方面要对新生亟须养成的学习习惯进行说明,明确静心聆听、独立思考、遵守规范、坚持阅读等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为家庭教育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要讲述教育理念,并与家长共同探讨、交流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家长个人的成长,避免家长陷入“教育误区”。

(2)组织家长参观学校、走进课堂,提高家长对学校的直观认识,使其进一步明确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3)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重点针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小学积极推进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本着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的原则,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帮助家长答疑解惑,真正做到了为幼儿的成长奠基,同时也为做好幼小衔接提供了助力。

二、通过园校合作,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为了在幼小衔接阶段更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园和小学应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如幼儿园可邀请小学教师参与制订教育计划,

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幼儿教师积极走进小学课堂,

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加强幼儿园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4]。

例如,为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效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群德幼儿园与群德小学开展了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活动,并针对专注力、坚持性、计划性等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教学策略探究,形成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研成果。基于教研成果,园所针对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制订了如下教学措施。

(1)支持幼儿专注、持续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大班下学期,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需要一定专注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并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能专注、持续地完成任务。(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教师应在阅读、表达、书写等学习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来思考、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接纳幼儿不同的想法;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补充同伴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同时在对同伴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时敢于大胆质疑并陈述自己的观点。(3)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在一日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向幼儿介绍当天的学习活动安排,鼓励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在放学前和他们一起讨论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原因并调整;教师还应鼓励幼儿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如尝试安排周末进行绘本阅读和书写活动等,以锻炼自主计划能力。通过这样的系统指导,大班幼儿在专注力、坚持性、计划性等方面会有所提升,不良的学习习惯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通过幼儿园与小学的深度合作教研,双方在教育衔接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例如,2023年秋陈埭镇教育中心“‘向下’牵手,缓坡衔接”教学研训活动以及2023年春陈埭镇“幼小衔接,双向共融”教学研讨活动,均得到了领导、专家及同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在未来的工作中,幼儿园还应进一步强化幼小衔接理念,以幼儿的需求和发展为本,将培养学习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同时,幼儿园也要加强与小学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园校之间的双向互动与深度合作,提升入学准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通过家、园、校三方协同,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幼儿园和小学要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和小学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三个主体——家、园、校,是共育者、合作者、利益相关者,只有三方凝心聚力、携手与共,才能逐步构建家、园、校三位一体的共育机制,切实实现幼小衔接,助力幼儿健康成长[5]。

例如,2023年春季,群德幼儿园与群德小学立足幼儿成长,科学、有序地合作推进了幼小衔接工作,并在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纳家长力量,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小学积极配合,构建家、园、校衔接生态,从而形成协同联动、多方参与的育人格局,具体包括以下措施。(1)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家长的焦虑,提供帮助。比如,为了能更好地利用家园合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工作,同时缓解家长对孩子入学的焦虑,幼儿园和小学围绕“学习准备”这一重要内容设计了家长调查问卷,并通过回收问卷发现许多家长对“孩子不会认真听话”

“孩子不敢表达、表达不清”“孩子缺乏课前准备的意识”等方面的问题感到焦虑。基于家长的焦虑进行分析和研讨,园校共同整理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与建议,为家长提供参考,如:加强日常语言沟通,培养孩子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开展亲子共读,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经验;鼓励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督促计划的落实等。这样的措施凸显了幼儿园与学校的主导地位,为家庭教育中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了针对性指导。(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促进幼儿园教学优化。幼儿园可积极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利用家长不同的职业身份,为幼儿带来精彩、生动的主题活动,如有的幼儿园邀请担任小学教师的幼儿家长来园授课。该家长为幼儿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并在课堂上提出了认真倾听、独立思考、互动讨论等要求,让幼儿亲身体验小学的课堂形式,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同时,幼儿教师也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形成了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并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幼小衔接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倾听、独立思考、互动讨论等学习习惯,为进入小学作好准备。

在上述案例中,家、园、校三方通过相互沟通,

形成了协同联动、多方共育的育人格局,并围绕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展开了有效合作。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相关主体还应继续结合教育政策及要求,优化课程建设、强化园校联动、增强家园互动与家校互动、加强科学研究、促进资源共享,确保幼小衔接工作取得实效。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还会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受益。而在这一过程中,家、园、校三方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此,家、园、校三方应积极合作,共同探究协同育人的策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以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

参考文献

段秀丽.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J].智力,2023(27):171-174.

谭吉.幼小衔接教育模式下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3(12):67-70.

肖玉兰.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3(5):104-106.

童树屏.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学习习惯培养分析[J].读写算,2024(25):113-115.

贺春旭,腊梅.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39(3):121-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晋江市教育科学“十

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研究课题“基于‘三位一体交互式’幼小衔接的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JG1452-14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秋英(1983.9-),女,福建晋江人,

任教于晋江市陈埭镇群德幼儿园,园长,一级教师,

本科学历,福建省骨干教师。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学习习惯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 18:27:59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4:20:25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56:34
初谈幼小衔接之家园配合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10:08:40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27:20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22:09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