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学院的建设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它深化了产教融合,确保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推进产业学院建设贯彻落实教育政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需求,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华数产业学院建设为例,从完善管理机制,实施“校企共育、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以及搭建高水平技术平台等方面,阐述产业学院建设路径及经验成果,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1.025
1"产业学院建设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产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保障。
1.1"落实国家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然需要
产业学院建设是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所提出的重要举措,该指南明确要求与产业紧密联系的职业院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并倡导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建共管共享。这一举措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在特定地域范围内,通过高校、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行业组织等产业主体的紧密合作,以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转型为导向,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共同研究创新、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新兴技术、新业态的涌现,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产业学院是与企业的开展合作,将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了解产业的技术要求、岗位需求和发展趋势,校企共同开展双元育人、共建教学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技术革新、创新实践活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产业学院建设是职业院校发挥社会属性的重要抓手和纽带,产业学院搭建起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学院可以承接科研项目,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产业中,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产业学院建设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2"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以满足当地产业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产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产业学院能够共同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提供实践机会和技术指导,确保教育培训与实际产业需求相匹配。同时,产业学院也鼓励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引进产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通过这些努力,产业学院在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机制。
产业学院建设注重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产业学院能够了解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核心课程,确保了人才培养与实际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内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和导师指导,学生通过实习、顶岗实践等方式,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培养下,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使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为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和双元育人模式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也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就业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机会和平台,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2"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探究与实践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新机制,为我院高水平发展搭建多元共享、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产教融合平台,推动学院“双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在多轴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于2020年10月校企共建“华数产业学院”,并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联合成立“华数订单班”,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共建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科研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借鉴。
2.1"完善产业学院管理体制机制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推进双元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产业学院能够高效运作,华数产业学院成立了组织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设院长1名,副院长2名,下设教学部、实习部和宣传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主要职责。校企共同制定了《华数产业学院管理办法(试行)》《“华数”产业学院实施方案》,校企协同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为规范华数订单班教育教学秩序,提升订单班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华数学院校企订单培养合作协议,校企共同制定《华数订单班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华数订单班企业奖学金发放细则》《华数订单班顶岗实习管理协议》,旨在明确订单班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双导师队伍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办法等具体实施细则。
2.2"实施“校企共育、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华数产业学院通过企业宣讲、学生自愿报名、笔试、面试等流程,遴选出学生签订了订单班三方协议,成立了2021级“华数订单班”。校企共同制定了“华数订单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企共育、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面向智能制造控制系统的操作、装调、维护维修等岗位群,培养能够从事机电设备装调、智能生产线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升级改造以及机电设备销售和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共同构建“课岗融通、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聚焦机电设备装调、智能产线运维等岗位群,梳理岗位职业能力,对接“数控车铣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多轴数控加工”3个“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分析职业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技术赛项、复杂部件多轴联动加工赛项中的评分标准,最终将岗位、证书、相关赛项的知识点、技能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完成专业基础能力训练;组建校企“双导师”队伍,联合讲授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技能课程,实现专业技能递进训练,现已有3名企业导师承担《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应用技术》等3门课程教学;最终的顶岗实习课程由企业负责面试,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和求职意愿的基础上,安排包括智能制造单元调试、机器人应用编程等工作岗位,目的是通过师带徒达到“顶岗”的能力要求。目前已有25名学生赴华中数控公司总部完成“一师一徒”顶岗实习。华中数控特设“华数奖学金”。该奖学金每年总额高达12000元人民币,旨在奖励在学业、实践技能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提升订单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资源
根据校企联合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校企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联合开发《智能制造生产线管理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等6门核心课程及课程标准,构建了基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使订单班学生培养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能够更直接地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企共同组建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创建优质精品教学资源,以华中HNC-848数控系统为基础,共同编写的教材《数控编程与操作》获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课程已建成自治区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推荐申报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编写《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等4部活页式校本教材;校企组建团队编写“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1+X”工业机器人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教材,在课程体系中嵌入相关工业机器人、数控车铣认证课程,参照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内容与考核标准,打造“X”证书职业技能培训团队,参与国家认证考核标准制定、培训教材编写以及学习资源开发等工作;为订单班的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动“三教”改革不断深入。2023年,专业群“双高计划”建设成效调研报告中显示,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对教材满意度均超过96%。
2.4"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校企成立实训基地建设小组,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修订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制度,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对实训基地进行总控室、数字化设计区、生产加工区、智能检测区和智能产线装调应用区等功能区域划分,目的是打造集“产、学、研、训、创”功能于一体的样板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学院与企业共建华中数控呼和浩特培训基地,协同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工作。企业为学院捐赠价值350万元的智能高速五轴加工中心。双高建设期间,依托智能制造实践基地,举办了国家级、自治区级技能大赛15项,完善了办赛流程,规范了大赛技术文件,提升了办赛质量,促进了竞赛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承接国培省培等各类培训30余项,承接江苏、山东等5个省世赛集训;承担中小微企业核心零部件生产任务14批次;建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多轴数控加工和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管理中心,选派教师参加X证书考核师、培训师培训,开展了732人次“1+X”认证培训,数控车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被第三方评价组织认定为优秀组织单位。
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基地在人才培养、产业工人培训、技术技改、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5"校企联合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
依托华数产业学院,在企业设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开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项目。制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实施细则》,专业群制定教师全员轮训计划,根据教师专业实践特点和课改方向,有针对性选择实践企业和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工作,紧跟行业产业前沿,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科研技改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完善《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企业参与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需完成熟练掌握1项岗位技能、参与1项技改项目、提炼1个典型教学案例、发表1篇教研论文、撰写1份实践总结报告,通过企业实践锻炼,切实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完善《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固定岗+流动岗”人员互聘管理办法》《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华数学院院长刘怀兰担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聘为专业群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委员,提出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等提供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材开发及《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等4部企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通过这些措施,校企联合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订单班人才培养质量。
2.6"校企共同搭建高水平技术平台
技术创新以及与之相适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积极推进高水平技术平台建设,提升技术应用创新水平与成果转化能力,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技术平台,将产业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打造懂科研、善创新、会教学的教师团队。华数产业学院积极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成立技术工作室,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及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方面的强大实力,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华数学院校企教师团队共研“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立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平台共建、模块重构、项目贯穿”的“双元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华数产业学院立项横向课题《基于智能高速五轴机床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华数产业学院发挥了技术平台在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春,刘辛夷.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170172.
[2]易小斌,常芳芳.基于产教融合发展的陶瓷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以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为例[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56(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