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核心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国提出了软件技术专业“三维度三阶段三融入”核心素养培育模式。该模式明确了新时代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三维度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要求和深远意义,系统设计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企业人”三个不同阶段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施路径,实施“三融入”核心素养培育工程,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三维度三阶段三融入;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1.089
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核心素养框架。这些框架体现了为应对21世纪的挑战,各国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培育是落实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才培养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软件技术专业核心素养培育还存在对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清晰、培育模式整体规划与协同推进不够、课程教材与核心素养的整合不够、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能力有待加强、支撑保障核心素养培育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深入挖掘软件技术专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开展软件技术专业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软件技术专业“三维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补充促进,通过融合发展整体发挥作用。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能够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软件技术支持、信息系统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三维度核心素养。
2.1"文化基础维度
人文底蕴:成功的软件产品往往融合了艺术、美学、心理学等多种文化元素。因此学生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宽泛的知识面,能够理解设计一个合格的产品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如市场需求、用户习惯等,在把握用户心理、关注用户情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简洁美观便捷易用的设计满足用户需要。
科学精神:软件开发需要分析问题、抽象思考、推理推断和问题拆解,以构建合理的程序逻辑,因此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能够主动地寻找信息和解决问题。同时软件开发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学生需要具备自我反思和不断进步的意识和精神。
2.2"自主发展维度
学会学习:软件开发是一个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领域,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能迅速适应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解决新问题。
健康生活:学生应具备健康的体质体魄,拥有充沛的精力开展学习和工作。同时软件开发是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软件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素养,积极面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挑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包括沟通、分享、合作和信任等。
2.3"社会参与维度
责任担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具有产业融合带动力强的突出优势,因此,软件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注重信息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强化信息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软件开发是一项思维创新的实践活动,软件专业学生要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快速理解问题、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有效的实现方法等能力,包括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查找解决方案、调试代码和持续改进。
3"软件技术专业“三阶段”核心素养培育体系
针对学生特点和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将学生在校期间,划分为“准职业人”“职业人”“企业人”3个阶段,根据不同定位,分阶段开展核心素养培育。通过系统设计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系、技能实训项目以及创新创业和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升活动,培养心智健全具有工匠精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
3.1"准职业人阶段
大一将学生定位为“准职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建设与自我认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解产业发展,提升专业兴趣,拓展专业知识广度,培养职业思维模式并积累人文社科知识。打造《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立德修身之道》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从心开始》特色课程,技能实训项目采用卓越项目管理模式,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情景式工程化的项目管理。创新“我的大学梦”“领袖风采”“个人誓约”“课前六分钟演讲”等大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系列特色活动,开展手速大赛、PPT设计演讲大赛、企业见习等强化专业认知的创新创业活动。
3.2"职业人阶段
大二阶段定位为“职业人”,培养学生激发自我潜能,树立职业角色意识,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习惯,训练职业核心技能,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打造《大学生综合素质进阶——职场养成之路》和《大学生综合素质进阶——高效沟通之术》特色课程,学生进入工匠工坊开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开展网页设计大赛、商业项目大赛、商业项目实战等的基于项目实战的创新创业活动。
3.3"企业人阶段
大三阶段定位为“企业人”,注重技能水平实战化,实现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行业企业标准、职业标准相结合,增强职业发展硬实力,学生对行业增强了解,培养学生对行业的敏锐性与创造性,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请乘理想之马》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掌握行业之势》特色课程,开展简历撰写、模拟面试、职业风采展等面向就业岗位的系列特色活动,通过进入企业顶岗锻炼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4"软件技术专业“三融入”核心素养培育工程
4.1"“课程思政”课堂育人工程
开展课程思政课堂育人工程。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有针对性地、高效地挖掘思政元素,使思政教学目标的构建更加精准,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根据《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意见》和《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落实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根据软件技术专业核心素养内涵要求,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结合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内容,"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人文底蕴普遍比较薄弱的特点,协同推进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准确把握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
4.2"“工匠工坊”现代学徒制育人工程
校企共建云计算综合运维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开发“工匠工坊”。“工匠工坊”按照企业岗位方向确定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由企业工程师、院校老师在工坊进行项目化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项目研发,实现学生双身份、教学双主体。“工匠工坊”日常使用、运营由院校负责,企业工程师定期现场服务,工坊内老师和学生组成团队,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和项目开发任务。一方面培养对口行业企业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发展校内产业性经营实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工学结合、产学对接、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通过“工匠工坊”现代学徒制育人工程,学生浸润式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实践创新精神,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途径、新范式。
4.3"多维评价质量保障工程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主体多元、内容多维、方式多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将核心素养培育的三维度目标纳入评价质量考核体系。校企协同开展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通过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借助后台管理工具,引入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学生家长等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实施“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教学诊改,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5"结语
通过深入挖掘软件技术专业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新时代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三维度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要求和深远意义,解决了对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清晰的问题。通过构建“三维度三阶段三融入”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系统设计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施路径,解决核心素养培育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的问题。系统设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准职业人”“职业人”“企业人”三个不同阶段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和方法措施,实施“三融入”核心素养培育工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从而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11):818.
[2]焦素琴,赵海旺.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10):5253.
[3]石鸥.课程改革: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时代[J].今日教育,2017,(01):3941.
[4]阚宝朋.基于核心素养的计算机类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0):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