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绩效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专业的核心课程,课题组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其中,创新PBL教学模式,通过视频演示和项目运营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该课程转变成课内实践教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与创新。该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和好评,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探索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绩效管理;PBL教学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73-07
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绩效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培养核心竞争力、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政府、企业、工会和劳动者面前的现实问题。绩效管理课程的开设既顺应了组织核心竞争力提升、促进员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政策研究的社会需求,又响应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绩效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绩效管理课程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根据企业发展现状、面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其课程内容确定为绩效计划与指标体系构建、绩效管理的过程控制、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五个模块。
一、课程教学的追求与突破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课题组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打造“金课”的要求,力争本课程教学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一)实现“挑战度”:创设业务场景,促使学生深度参与项目运作过程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模拟企业场景使学生的代入感不强,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到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和真实问题。如何通过参与真实绩效管理项目,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并深刻领悟到企业绩效管理的基本范式,培养学生严谨求是、勤勉好学、追求卓越等职业操守和素养,是本课程力求突破的难点。
(二)实现“创新性”: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绩效管理知识
在原有教学模式下,按部就班地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法完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创设问题情境,编排生动有趣的视频,设计精准到位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探寻、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直至找到最优路径和最佳办法,是本课程力求创新的重点。
(三)实现“高阶性”:解决复杂问题,助力学生熟练驾驭绩效管理技能
教学实践发现,经过教学改革,学生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分析与评价能力、设计与操作能力皆有所提升,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有限。如何通过创设“数字技术赋能绩效管理”“员工品德绩效考核”“落后员工绩效反馈面谈”等复杂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实现“高阶性”人才培养,是本课程力求达到的目标。
二、创新思路与举措
课程组结合绩效管理课程特点,从学术研究、PBL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对抗竞赛等多视角,以问题导向、知识重构等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教学内容改革
1.多视角导向,全方位育人
一是学术视角,帮助学生夯实绩效管理理论认知,鼓励学生跨学科拓展知识、开展企业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二是PBL情境教学视角,通过对企业和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设计,以视频播放、项目运作、案例解析等形式,结合猜想悬念式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认知的内在构建,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三是角色参与视角,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不同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不同角色的模拟训练,以提升学生对政府、企业、工会和劳动者四大角色的认同感与体验感,引导学生认识到多方努力实现有效绩效目标的重要性。四是小组对抗竞赛视角,在课程设计中模拟真实竞赛流程,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分析问题的思辨力和解决问题的判断力。在四大视角下精心设计课程,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2.重构知识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针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培养其实践能力是核心任务。本课程在上述四大视角下,通过认知模块、实践模块对知识进行重构,以解决课程的实用性问题。其中,认知模块解决的是知识传授和学术拓展问题,实践模块解决的是知识运用和实践拓展问题(见表1)。
3.建构“云实践”,探索线上教学模式
探索线上教学模式,即“课堂直播+云实践”。“云实践”一般以案例讨论与模拟面谈为主,教师在教师端平台通过视频会议、讨论、群聊等功能做好控场,督促学生有效地完成讨论及点评任务。学生端平台由小组轮流进行直播讨论、播放模拟视频等,让学生完成自评与生生互评。
对标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通过智慧树学习平台,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专题视频、试题库、案例库等。另外,通过学生QQ群发布相关课程信息,课堂展示图片和视频等,通过微信、Email与学生沟通和发布相关资源。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实施过程
在课程建设中,课题组重点开发了11个基于情境设计教学视频和3类教学项目,创设猜想悬念式问题,以PBL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见图1)。同时,开发真实企业案例,完善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竞赛法等(见表2)。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看,课前任务是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和小组任务的准备,侧重项目驱动式学习与合作学习;课中以基于情景演示的PBL教学法、基于项目导向的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学习为主,解决重难点问题,并完成需要现场指导的情境模拟;课后以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从线上与线下形式来看,线上以问题导向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为主,完成智慧树学习平台的视频学习,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进行小组线上讨论、课后测试答疑等;线下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创建问题背景,促使学生进行模拟与实践。
2.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问题情境设计和项目运作为导向,进行PBL教学法的重新设计,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理解,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然后再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采用以问题情境设计为导向的PBL教学法(见图2)。在PBL教学模式中,开发基于情境设计的PBL教学视频,通过呈现猜想悬念式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在学术研究视角下,丰富本课程知识,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政策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带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并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确定解决方案等。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认知的内在构建,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第二,采用以项目运营为导向的PBL教学法(见图3)。在PBL教学模式中,开发“小组自选实体项目、班级半年工作目标考核、企业具体岗位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等3类小组绩效管理项目,围绕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其中,学生对小组自选实体项目的热情最高,其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体项目,从而创设真实的业务场景,通过扮演管理者、培训员、财务人员、市场运营员等角色,在项目运行中真切地感受绩效管理的五大流程。同时,创建“项目策略工具箱”,以保证项目的有效运作与目标达成。
第三,创新案例教学模式。构建FCSS四环节案例教学模式(见图4):发现问题阶段,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文献研究,在线上教学平台、线下课堂进行讨论;认知问题阶段,要求学生课外走访企业,深入调研企业实际情况;解决问题阶段,要求学生课上进行汇报和研讨,邀请企业专家点评;总结问题阶段,要求学生课后撰写总结报告并提交。例如,2022年10月至11月的“海底捞绩效管理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以上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的。前期要求学生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线上线下研讨;课后教师带领班级小组代表,多次深入海底捞门店进行调研,与门店店长刘晓经理进行深度访谈,参观和交流企业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课上组织学生交流调研心得和教学探讨,并邀请海底捞的刘晓经理进行点评;课后撰写总结报告提交。此外,还邀请校外企业专家进入课堂,带着鲜活的企业案例与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通过对企业案例进行凝练和打磨,开发出8个教学案例。
第四,设计角色扮演情境。在角色参与视角下,关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种角色的情境模拟,指导各角色的模拟以使其接近真实情况。如设计“成功和失败的绩效面谈情境”等角色扮演情境,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掌握绩效反馈面谈技巧。
第五,设计小组对抗竞赛内容。在课程中模拟真实竞赛流程,设计“为企业构建BSC指标体系”等对抗竞赛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打分,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分析问题的思辨力和解决问题的判断力。
(三)课程思政建设
1.绩效课程思政的整体思路
本课程建设根据绩效管理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剖析绩效管理学科前沿、经典管理故事及企业管理案例,使思想政治内容自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同时,构建思政教学案例,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以期高质量完成绩效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工作。
2.构建“三堂联动”思政育人模式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开发“品德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大数据绩效管理、员工品德考核方法”等课程思政专题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数字素质(见图5)。
(四)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探讨适合混合式教学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教学评价既有对显性的学习成果、学习能力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隐性能力的评价;既有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又有对学习结果的考核;既有对专业知识的考核,又有对思政素养的考核;既有“线上”的评价,又有“线下”的评价;既有“生生互评”,又有“教师评价”(见表3、表4)。
课题组在新建的教学评价体系中,积极探索思政素养的考核评价方式。本课程依托“课程思政专题研讨”,将思政素养转化为可衡量的指标,并融入课程考核中。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品德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大数据绩效管理”“员工品德考核方法”等专题内容研讨,课前通过线上平台布置教学任务和讨论主题,课堂上布置思政相关话题的讨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围绕这三个专题进行企业调研;期末考试中设计包含这三个专题的论述试题,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评价标准。
三、改革成效
(一)学生提升成效
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学生整体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度、专业认同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得了优异成绩,如经过课上实战演练的绩效管理小组申报了多项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一项被评为优秀,并申报了专利;学生还参加了2023“一带一路”数字人力竞赛,两组获得三等奖。
(二)学生评价较高
课题组对2020 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5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2019级和2020级学生进行了小组座谈、学生小组项目总结研究,以具体分析课程改革成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6.77% ,其中,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为98.18%,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96.67%,对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为96.36%。小组座谈和学生小组项目总结研究表明,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达成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素养、高阶思维能力与汇报展示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达成度较高。
四、结语
本课程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授课模式向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面向工商管理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认证标准和毕业要求,学生的实践技能明显提升;在企业绩效管理生产实习和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行选择绩效管理计划、绩效过程监管措施、绩效考核方案、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运用方法,以及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确保了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
[ 参 考 文 献 ]
[1] 苏志霞,卢越. “金课”背景下的《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现代化,2020,7(24):35-38.
[2] 曾颢,于静,上官邱睿.数字化变革背景下“绩效管理”实训教学的实施与改进:PDCA循环和PBL教学法的整合[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38(2):105-109.
[3] 毕长春,白雪莲,李佳,等.基于KSAO模型的应用型高校《绩效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山西青年,2023(13):14-16.
[4] 李云.“以学生为中心”在绩效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208-209.
[5] 董艳蕊.绩效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实践探讨[J].中国培训,2022(12):71-72.
[6] 张飚,罗翠梅,田颖莉,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绩效管理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3):112-114.
[7] 蒋云.基于OBE的“绩效管理”课程改革[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4):46-47.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