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区域经济的转型和升级,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提高和发展。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结构不够合理、培养路径不够科学、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文章提出,要探索有效的教师团队构建策略,包括扎实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打造校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效;构建政、行、企、校多方参与的教师培养体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以期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18-05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使得培养市场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产教融合,为高职院校注入了资金和资源,鼓励其与企业深化合作,创新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至关重要,它既是响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现,也是促进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关键所在。
一、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模式,结合双方资源,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1]。这种模式对人才培养和产业协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教育与产业密切互动,从而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其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产业注入新活力;再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最后,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旨在培养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而且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出色的实操技能。他们能够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和实用的学习体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要义。他们不仅能够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工作场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有效运用所学知识。二是多维度的能力结构。除了必备的教学技能,“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跨专业综合能力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行业发展。三是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和行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能够及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步,并将这些前沿信息融入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三)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关联
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关联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协同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通过培养“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能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双师型”教师是产教融合的关键人才支撑,他们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将产业发展最新的需求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再次,产教融合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平台,促进他们参与产业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后,“双师型”教师有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双师型”教师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因此,加强产教融合,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产教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2]。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认定。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已经符合教育部设定的基本标准,但与高水平高职院校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其次,“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但在教学和实践技能方面存在不足;从行业企业引进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实践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在教学方面可能缺乏经验。再次,校企之间的双向流动存在障碍。“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需要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但由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双师型”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够顺畅,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最后,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面对国家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尚未完全达标,这已成为限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路径不够科学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在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短板,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规划,未能根据本校师资现状和专业发展需求定制合适的培养方案,导致长远规划缺失、专项培训不足以及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上也存在不足,如培养计划不系统、培养方式单调、培养评价不完善等。最后,资源困境也是一大挑战,包括师资资源、实践基地和经费的缺乏,使得教师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指导和培训机会,实践技能难以提升。
(三)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尚显不足,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单一的奖励与惩罚手段来评价与激励“双师型”教师,这些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但缺陷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奖励和惩罚主要侧重于教学业绩的量化考核,忽视了教师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付出与成果。另一方面,评价与激励机制缺乏行业的参与及真实反馈,使得评价与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真正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此外,在“双师型”教师的考评方案制订与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声音微弱甚至缺失。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和手段导致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客观有效地评判教师的真实能力。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路径,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且能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
(一)适应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职院校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双师型”教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他们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和用工需求,能够将这些实际需求及时融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践。“双师型”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通过运用自身的产业经验,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实习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成为高技能人才。
(二)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双师型”教师能够将企业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与教育领域的资源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他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资源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此外,“双师型”教师能够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将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等资源引入教育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教育资源等与企业共享,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三)推动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支撑,他们能够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开展科研活动,避免了科研与产业脱节的问题。通过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扎实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确保教师队伍能够适应发展趋势,实现与产业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的发展基础和特色,通过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强项与短板,理清所面临的市场机遇和政策支持,为后续的顶层设计提供依据。高职院校应基于SWOT分析的结果,明确符合产教融合发展趋势的教师队伍整体规模、结构比例和专业素养要求。在规模上,要确保教师队伍的数量与学校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在结构上,要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等,形成合理的梯队;在专业素养上,应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与企业对接方面的能力。此外,通过顶层设计,明晰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确保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紧密相连,与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高度一致,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打造校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在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的双重身份——既是教育者,又是实践者。为此,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打造校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教育质量、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关键举措。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对标国家的相关文件,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中选聘专任教师。这种招聘策略不仅能够为学校引入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而且能够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行业的需求,更准确地把握职业技能的要点,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指导。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的模式,将校内教师与企业优秀工程师联结起来,形成一支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师资队伍[3]。这种模式既能发挥校内教师的理论优势,又能借助企业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开展校企师资互聘,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而且能给学校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机会和资源。企业可将能工巧匠选派至教师培养基地,以便他们深入地掌握学校的人才培养流程。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而且能够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持续优化与发展。
(三)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效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效,应深化对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在师资培养上的深度融合。首先,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破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传统界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这不仅需要企业与高职院校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实现互补,而且需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这种深度合作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其次,为了确保产业链与教育链融合的持久稳定,还要加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建设。这包括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双方能够及时交流、解决问题;完善政策保障,为合作提供坚实的后盾;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合作项目顺利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最后,在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深度合作;高职院校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平台和机会。
(四)构建政、行、企、校多方参与的教师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首先,高职院校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到绝大部分教师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确保培养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的努力,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多方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制定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为了确保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充分征求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的意见,展开深度研讨,以更好地了解各方利益共同点。同时,应紧跟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变化,优化教师培养计划,确保培养出的“双师型”教师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最后,高职院校应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生成教师个人成长需求的雷达图,并依据雷达图个性化定制“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比如针对刚毕业入职的教师,从企业实践学习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进行培养;针对引进的企业工程师,从专业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管理等维度实施培养;针对中青年教师,立足于他们所承担的教学与科研的任务,从教学能力、数字素养、企业实践锻炼等维度实施培养[3]。
(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可有效激活教师的内在动力。一是确立明确的认定标准与程序。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制定学校层面的认定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不符合标准的教师及时进行资格复审,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高标准、严要求。二是加强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研讨会和企业实习等活动,加强“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培养。建立持续的培训体系,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接受系统的培养,不断提高其“双师”素质。三是完善考核与激励体系。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综合考量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企业实践经验等,在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中,对“双师型”教师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表彰其贡献和努力。四是实施动态管理和周期性评估。建立周期性的评估机制,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全面的素质评审,对表现优异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与激励,对需要提升的教师提供必要的辅导与帮助,促进其持续进步。通过以上措施,学校能够有效地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学习体验,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五、结语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应深刻把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扎实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师资队伍建设方向,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打造校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构建政、行、企、校多方参与的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宋玲玲, 赵文平. 走向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J].职教通讯, 2024(2):41-49.
[2] 霍霄艳, 陈凯锋, 王海花.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焦作大学学报, 2023,37 (4):80-83.
[3] 殷西祥, 陈竹萍, 胡甜予.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4):77-80.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