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2024-12-31 00:00:00祁占勇唐文瑞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33期
关键词:教育强国产教融合

摘 要 教育强国战略是新时代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风向标,新时代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于教育强国具有理论、价值与行动三重逻辑。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在理论上应树立产教融合办学思想、强调多方协同治理体系、确保区域产教深度耦合、善用数字技术破解难题。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在价值上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举措、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劲推手、满足学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方式、纾解社会职业教育焦虑的有效策略。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在行动上应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政策法律保障、加强新型产教融合跨界组织的实体化运作、注重培育适应本地企业的本地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

关键词 教育强国;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3-0034-07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的重点在于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发展态势与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紧密相关[1],而产教融合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3]。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4]。可以发现,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逐步提升。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强国战略还存在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空间。

构建服务于教育强国战略的新时代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从理论上廓清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画像;从价值上界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功用;从行动上探索构建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新时代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强国逻辑,见图1。

一、新时代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的理论逻辑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构建服务教育强国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应先从理论上探讨其应然状态。首先,树立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办学思想是职业教育需要秉承的基本理念;其次,强调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协同治理,是建设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再次,应确保区域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耦合,以更好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最后,善用数字技术破解产教融合中的难题,主动迎合数字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机遇。

(一)理念之维:树立产教融合办学思想

产教融合的初级阶段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此类合作模式更多是一种“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形式,产教融合往往被视为学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手段,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动力。早期的产教融合无论形式还是层次都较为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转型,传统产教融合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病。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过程中合作意愿不强、合作层次较浅、合作结构松散。

与传统的产教融合相比,当前的产教融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教育思想,更是办学思想[5]。应当把产教融合思想提升到办学理念层次,倡导“一切依靠产教融合、一切为了产教融合;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人、培养产教融合的人”。新时代背景下,树立产教融合的办学思想主要基于以下考量。第一,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高质量需求。第二,传统产教融合模式忽视了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树立产教融合办学思想,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订单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生态系统。第三,产教融合办学思想有利于加强科研合作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更好契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因此,应坚定树立产教融合办学思想,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职业教育乃至普通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的全流程,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迈进。

(二)主体之维:强调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构建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需要从教育内部进行改革,更需要从教育外部寻求突破。传统理念下,政府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和管理者,统筹负责产教融合的资源保障。政府的首要目标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是产教融合的主要实施者,负责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等,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企业的目标是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资源,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业组织与科研机构在产教融合中发挥着纽带作用,通过提供行业指导、技术支持等推进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然而,传统理念下的产教融合治理体系难以达到理想成效。由于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完全相同,职业教产教融合表现出产教“合而不融”,“产”与“教”停留在一种被动的结合、理想化的融合状态[6]。例如,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来说,政府可能更关注产教融合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而学校则更关注产教融合对自身办学水平与社会声誉的影响,导致政府难以照顾学校的实际需求,学校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再如,从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来说,学校可能更注重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则更关注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即能否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导致企业难以获得意向人才,而失去深入参与产教融合的热情。因此,面对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协同治理是关键所在。其中,倡导以企业为牵头主体的产教融合模式至关重要。与职业院校主导的产教融合相比,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不仅能有效促进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数据资源向企业流动,“还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研发合作中根据市场偏好不断调整创新方向以规避可能出现的决策偏差”[7]。党的二十大报告也鼓励高职院校深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构建一种企业主导、院校支撑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8]。显然,倡导以企业为牵头主体的多方协同治理体系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平衡各方利益,应将其作为构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空间之维:确保区域产教深度耦合

产教融合是一种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利益最大化。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产教的深度耦合关乎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是发挥职业教育经济效能、构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空间维度。

区域经济具有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受历史条件、自然条件、政策条件等因素制约,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和不平衡性。区域经济发展往往依赖于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而区域产教的深度耦合,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面,随着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传统产业需要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需要培育壮大,这都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一方面,职业教育系统可以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区域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产教融合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江苏、浙江等地对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的探索,实践表明,产教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推动作用。

(四)技术之维:善用数字技术破解难题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破解产教融合中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例如,德国职业教育“4.0战略”中的“智慧学习工厂”通过整合“工业4.0”技术与教育内容,实现了智慧生产与教育的高度融合,成为全球智能工业人才培养的经典范例[9]。此类经验为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新的有益借鉴。

因此,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破解其建设中遇到的难题。第一,“产教融合在运行过程中主要面临的是人才培养成效、学生就业与技术合作成果获取的不确定性”[10]。而通过大数据分析、管理等数字技术手段,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进行精准跟踪,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产教融合成效。第二,数字技术还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惠共享。如,通过建立在线教育平台、开放课程资源库等方式,能够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一线城市乃至国际上先进的教育资源。第三,数字技术可引发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转变,使其更贴近实际产业的需求。例如,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优秀行业、产业的工作环境与生产流程。第四,数字技术能够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智能化平台。基于构建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企业可以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参与课程设置;学校则可以利用平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与教学内容。第五,数字技术可重塑教育生态,变以往单向度的知识传递为双向互动式的学习。利用数字资源,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支持者,学生们可以在更加自由、个性的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11]。

二、新时代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的价值逻辑

(一)教育价值: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举措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路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高度适应性、深度融合性、教培并重性、横向融通性和纵向贯通性等特征,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其特征显现的核心举措。

第一,高度适应性,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迅速响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将企业实践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12]。第二,深度融合性,即职业教育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深度耦合的共生关系。通过构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能够与企业、行业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转型与发展等方式服务经济发展。同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产教融合模式,推进新型产教联合体建设,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三,教培并重性,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会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培养专业技能扎实、具备崇高理想信念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开展顶岗实习、学徒制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第四,横向融通性,即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融通。通过职普融通政策,鼓励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联合开展产教融合培养项目。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分工明确,相互补充。基于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之间搭建的沟通桥梁,设计“学分银行”制度,使学生可以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自由转换。第五,纵向贯通性,即完善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纵向贯通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应是全贯通式的体系。一方面,通过实施“3+2”“3+4”等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可以从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或本科阶段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相互衔接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更加深入的知识,从而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制度根基。

(二)经济价值: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劲推手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劲推手。首先,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当今社会,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搭建的教育产业合作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为企业提供对口人才,从而以企业为中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江苏省为例,高职院校通过与当地产业集群的深度合作,建立了多个产教融合平台,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了区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13]。其次,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新驱动,可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当前,我国产业正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技术刻不容缓[1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研究方面并不逊色,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由科学理论向现实技术和产品产业转化的能力[15]。科技产品的转化不仅需要“象牙塔”中的理论研究,更需要与企业、市场相互协作。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恰能精准匹配教育与产业间的关系,促使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例如,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6]。

(三)人才价值:满足学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方式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价值的落脚点在于人的培养。

第一,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能满足人才就业与企业招聘的需求。在人才就业方面,以单一学校教育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容易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进入职场后面临“学用脱节”的问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不能靠简单的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累加来实现,需要在不断的工作中学习、反思和积累经验,尤其需要切实体会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并据此持续改进自身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实现专业力量、技术和情境应用等维度的综合发展。通过产教融合,企业技术革新能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能为企业提供经过专业训练、具备实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招聘方面,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有效解决了企业的人才招聘难题。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传统的招聘方式难以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合适人才。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企业可以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同时,企业还能提前锁定优秀人才,降低招聘成本。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人才供应链,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第二,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能满足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创新需求。对于学校来说,教师可通过访学进修、企业实践等渠道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与先进的实验设施,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17]。对于企业来说,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助力企业解决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中的难题。

(四)社会价值:纾解社会职业教育焦虑的有效策略

当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一方面,公众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导致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择教育路径时倾向于避开职业教育[18]。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也存在一定的“鄙视链”,中职生在继续深造时常常不被高职院校完全接纳,进一步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19]。尽管国家层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但多数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并不“买账”。本质上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缘于多重因素的交织。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学历崇拜观念仍根深蒂固,加之职业教育尚未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升学机制,使得职业教育“天花板”过低,从而被认为是次等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训条件落后等自身因素也是其社会认同度低下的重要缘由。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正是纾解社会职业教育焦虑的有效策略。首先,通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企业可将行业前沿知识与实际操作技术融入学校教学计划,从而提升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带来的是人才就业质量的提高。一系列正反馈的连环效应将逐步改变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其次,通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可开拓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而又相互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赛道,逐步使职业教育成为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类型。在此基础上,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可实现学历高、质量好、就业强的愿景,从根源上打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焦虑,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最后,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20],从而逐步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三、新时代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的行动逻辑

(一)政策供给: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政策法律保障

完善顶层设计。我国现行专门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法律法规与政策尚不健全。国家层面应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以《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优秀经验为参考,规划颁布《产教融合促进法》,通过立法形式划分产教融合各方主体的权责及法定义务。第一,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分工,规定各级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责;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明确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责任。第二,设置激励措施。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项目资助等方式,鼓励企业主导,积极主动开展产教融合。第三,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定期评估产教融合实施效果。可以将产教融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地方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加强政策配套,推动实施细则落地。国家层面可以出台具体、可操作的《产教融合促进法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产教融合项目的申请、审批、资金拨付与使用等流程。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例如,对于重点产业领域,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池,提供更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鼓励企业捐赠与社会资本支持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

(二)制度突破:加强新型产教融合跨界组织的实体化运作

尽管我国已形成了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代表的新型产教融合组织,但“融而不深”“跨而不实”等现象依旧存在。因此,亟须从制度层面着手,推进跨界组织的实体化运作。

首先,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组织架构。只有合理明确的组织架构,才能为后续的权力分配和职责分工提供依据。可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矩阵式或网络式结构,结合教育与产业合作的特点,设计既具有灵活性又能保持一定稳定性的组织框架。譬如,可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设立由龙头企业、普通高校及职业院校等利益群体共同组成的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下设多个专项工作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执行;同时引入专家顾问参与共同体规划的制定,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章程体系,明确规定各成员的权责义务以及重大事项处理流程,以确保组织运行有章可循[21]。

其次,确立有效的权利主导机制。产教融合体系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如何合理配置各方权利是其平稳有效运行的关键。因此,可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各自利益诉求的理事会成员,赋予其实质性的管理权限,以深度参与到产教融合建设中。同时,可将部分核心职能转移到跨界组织手中,给予跨界组织足够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一系列创新性尝试。此外,龙头企业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在技术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主动承担责任,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其他企业共同参与进来[22]。

最后,构建稳定的利益共享与激励机制。只有当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产教融合中获得预期利益时,才能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并形成向心力。为此,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产教融合组织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于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企业而言,除了继续落实现有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外,还可以考虑为企业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支持举措;而对于更加关注社会效益的职业院校来说,则应当将激励政策重点放在提升其办学质量上,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种基于绩效考核结果的利益分配机制,定期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并据此调整资源配置比例,以此促进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23]。

(三)校地协同:注重培育适应本地企业的本地学生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学者指出,当前地方政府举办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职业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返乡意愿[24]。在此背景下,即使当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体系与当地产业经济深度耦合,但人才流失还是让当地职业院校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了“营养源”。因此,注重培育适应本地企业的本地学生尤为重要。这一策略不仅能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还能激发地方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改革招生制度。在参与主体上,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引入企业参与招生过程,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与当地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招生选拔中。在收费政策上,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实行对本地学生低收费的政策。在激励政策上,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那些有志于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学生报考相关专业。在宣传导向上,职业院校可定期组织本地优秀企业进校园开展相关讲座,介绍企业人性化的文化制度、良好的发展空间、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已毕业并在当地行业内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士回校分享经验,以此激发在校生对当地企业的认同感。

其次,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应更加注重实用性与针对性。职业院校可与当地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当地实际产业结构、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模块,并邀请行业专家定期到校授课或指导实训活动。

再次,职业院校应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网络。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质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并将其作为优先选择对象供区域内各职业院校使用;同时,加大对实训基地设施设备更新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重点扶持一些服务高精尖领域的实训基地,确保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训练需求。

(四)技术引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

从根本上说,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关键在于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数字化时代可运用数字技术从技术层面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有利条件。

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针对一些职业院校优质师资匮乏的问题,基于数字技术利用在线培训平台为在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让教师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25]。同时,也可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实现教学资源跨区域共享,让偏远地区的职业院校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其次,针对传统职业教育评价过于侧重文化课考试成绩,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应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评价体系。可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实践项目完成情况等学习过程的跟踪记录,得出更加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

最后,利用现代自媒体平台,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国家层面应利用各大媒体广泛开展职业认同教育,大力宣扬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对国家建设的重大贡献。职业院校、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应通力合作,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打造矩阵式宣传网络,着重宣扬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优秀毕业生事迹,以此塑造职业教育的正面形象,并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职业教育。同时,还可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果展示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学生及其家长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职业教育的价值意义,从而逐步改变以往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刻板印象。

参 考 文 献

[1]申国昌,姬溪曦.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内涵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4(5):105-116.

[2]新华网.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1.

[3]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2024-07-21)[2024-10-05].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721/ cec09ea2bde840dfb99331c48ab5523a/c.html.

[4]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EB/OL].(2024-09-10)[2024-10-0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3522.htm.

[5]刘小强,邓婧.从教育强国到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1):11-16+181.

[6]潘海生,张玉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复杂禀赋、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76-186.

[7]范佳颖,马艳艳.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结构性权力的调节效应[J].中国科技论坛,2024(2):61-70+93.

[8]吴一鸣.科教融汇推动下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的逻辑理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3(10):25-30.

[9]李一.德国工业4.0产教融合“智慧学习工厂”的构建理念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34):73-79.

[10]万伟平.产教融合的运行困境及其突破机制研究——基于博弈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4(2):30-37.

[11]赵磊磊,董艳.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现象学追问[J].教育研究,2024(8):125-135.

[12]李新生,杨正香.新型职业教育产教关系:演进轨迹、影响因素与系统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2(1):38-44.

[13]王恒平.江苏省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24(1):103-107.

[14]谢富胜,匡晓璐.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J].中国社会科学,2022(6):161-180+208

[15]刘祥泽,徐冰,徐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4(13):23-30.

[16]庞波,阮成武,谢宇,等.高等职业教育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现状、挑战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23(2):62-73.

[17]杜安国.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机制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2(8):59-61.

[18]马君.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社会认同威胁的解释[J].职业技术教育,2023(13):1.

[19]胡天佑,李晓.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同的现实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13):47-53.

[20]张衡宇.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4(3):55-60.

[21]匡瑛,朱正茹.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实现跨界组织实体化运作[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81-92.

[22]张文.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的价值、原则、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9):36-43.

[23]郑琼鸽,董鸿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如何实体化运作——基于公共价值创造的分析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4):29-37.

[24]张春生.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当前职业教育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9):3-13.

[25]彭飞霞,张家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形成的内生逻辑及支持机制系统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59-67.

On the Triple Logic of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Ser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Qi Zhanyong, Tang Wenrui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is the wind va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new era serves the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with the triple logic of theory, value and action. In theor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serves the strategy of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should establish the idea of running schools with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emphasize the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system, ensure the in-depth coupling of regional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make good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 value of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serving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is the core initiative of building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strong driving forc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y, the important way to meet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the favorable strategy to alleviate the anxiety of the society ab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hould establish a sound policy and legal guarantee, strengthen the physical operation of new cross-border organisations, focus on cultivating local stud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local enterprises, and mak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empower and enhance the social accept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uthor" Qi Zhanyong, professor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Tang Wenrui, PhD candidat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祁占勇(1978- ),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与法律(西安,710062);唐文瑞(1999- ),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国际比较视野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提升策略研究”(AJA220023),主持人:祁占勇

猜你喜欢
教育强国产教融合
“教育强国”“教育优先”“教育现代化”说的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人民论坛(2018年16期)2018-07-12 08:15:10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人民论坛(2017年31期)2018-03-08 20:59:47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党史文苑(2017年10期)2017-06-12 13:24:16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速读·下旬(2016年12期)2017-05-09 03:42:18
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346”产教深度融合中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做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