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20年后,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职业教育。为将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中华职业教育社选定江苏昆山徐公桥创设实验区,在教育上普及义务教育,推广民众教育;在经济上推广农业改良,提倡副业生产,开展合作运动。另外,改进实验区还创设农村自治组织,举办人才培训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验活动关注农民需求,讲求经济节省,强调因人施教,注重制度建设,既推动了改进区农村职业教育及各方面的进步,也为其他改进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典范,还为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徐公桥改进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3-0073-0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呈现一片衰败景象。为挽救农村败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职教社”)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并设立徐公桥改进区,开始了为期6年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验活动。当前,学界对职教社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工作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基于此,本研究对职教社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工作进行探讨,以期为当下乡村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及转向
1917年5月6日,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为倡导职业教育,在上海联合教育界、实业界及政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创立了职教社。职教社的成立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契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刺激了人们投资实业的热情。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革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袁世凯窃取革命政权后,在经济上并没有完全否定南京临时政府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则。他表示:“营业自由,载在国宪,尤应尊重。”[1]他还亲自指示农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对比古今中外度量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2]。农工商部在时任工商总长张謇的主持下,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法规,并为后任历届政府所承继。“从1913年到1921年,北洋政府总共颁布了40余项经济法规,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保护和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鼓励矿业的发展,取消先前开采矿藏的各种限制;整顿税法,对民族工业产品减免捐税;制定金融法规,规范金融秩序,加强对财政的管理等”[3]。这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法令、法规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直制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西方各国正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善后工作,各国为了战事的顺利进行,加强了对中国的物资输入。例如,一战期间中国入口货值较战前有所减少,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货值则有所增加,1917年比1913年增加14.8%,1918年增加到20.5%[4]。
在国际国内利好条件的刺激下,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以棉纺织业为例,1911年全国有华商纱厂 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加上正在筹备和即将开工的二三十家,投资总数达6000多万元。纱厂盈利增加十分明显,16支纱在1914年每包盈利为19.58元,1917年达36.93元,1919年更高达70.56元[5]。以工厂数为例,1903-1908年间平均约有21家工厂设立,而1913-1915年间设立工厂数攀升至41家,1916-1919年间平均达124家[6]。
民族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令中国实业界失望的是,当时的大多数学校仍是以读书做官作为培养学生的宗旨,求学者“往往受学校教育之岁月愈深,其厌苦家庭鄙薄社会之思想愈烈,扞格之情状愈着”[7]。许多学生读书之后不肯再从事具体的实际工作,而又没有真才实学可以谋生,变成了识字的游民。即使是实业学校也“非教以农工商业也,乃教其读农工商之书耳”“其设置拘统系而忽供求”“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其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这样的教育制度使中国社会“无新学识以应用于实际,无新人才以从事于改良”[8],完全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对高素质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的需求。而在“事业界方忧虑需用人才之无多”的同时[9],“各级学校毕业生之无出路”现象也很突出,广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以致学校毕业生愈多,社会失业之人愈众”。中国社会的这种景象既“有害于教育,且大不利于职业”,于是“沟通教育与职业”“谋两方面之联络”便成为教育界、实业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0]。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以黄炎培、穆藕初为代表的知识界、实业界人士发起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民间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职教社成立之初,其工作重心在城市,集中在工商业,然而随着工作的开展、认识的深化,职教社越来越意识到职业教育绝不仅限于工商业,农业职业教育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关系全国人民之衣食”“关系全国农民之职业”“关系全国实业之振兴”“关系全国各种事业之发达”[11]的国家,农业人才的培养更显重要。但当时中国农业衰败已为“最可寒心之事”[12],“所有的农业教育,都是无效的”[13]。在这种情况下,职教社认为必须从中国是个农业国的国情出发,从农村入手改革教育,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新的突破,以此启发民智、实现自治、复兴民族。
1920年5月,职教社在上海举办第三次年会,议定设立职业指导委员会、农业教育研究会,并推定社员调查各地农业状况[14]。1920年10月4日,职教社正式成立农业教育研究会,该会推举邹秉文、王企华负责调查各地农业教育状况,“征求改进农业意见”[15]。同年11月,该会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农业教育研究会宣言书》(简称《宣言书》)。《宣言书》深刻分析了已有职业教育的失误:“职业教育者,实对个人为解决生计问题,对社会为增高各种事业之效率功能,其重要固早已为国中贤达所洞悉。虽然,使近日而有一种教育制度,顾其名诚为职业教育,而究其实则上既无补于国家实业之发达,下亦不能助个人生计问题之解决,若不设法补救,则国人将不解乎职业教育本旨之所在,而对于本社推广实业之前途,将发生无限障碍与怀疑焉。”[16]《宣言书》希望能够将该会组织成一个“海内外诸农业教育专家”与“热心吾国农业之发达者”的汇集之地,从而“为吾国确定一良好之农业的职业教育制度”[17]。该会成立以后,专门在职教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上编辑出版“农业教育”专号,探讨如何办理农业教育[18]。
1921年8月18日,职教社农业教育研究会召开第三次会议,提出了实施农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方法,他们主张各种农校应各按其目的而设置,其学程不宜强行衔接,应该按地方情形因时制宜,变通办理[19]。1925年8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召开第四次年会,黄炎培于会上提出了“划区试办乡村职业”的计划,并强调乡村职业教育的设施,“不宜以职业教育为限。就交通较便地方,划定一村,或联合数村,其面积以三十方里为度,其人口以三千至五千为度,地方治安,取其可靠者,水旱偏灾,取其较少者……在试办时间,或由上级酌予补助,但经常费用必以当地担负为原则。划定办理期间与成绩标准,依次考核,试办有效,再推广于各地”[20]。
将乡村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是对职教社原有认识的一次重大修正,它表明职教社深刻意识到了“乡村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21],也为职教社改变其将精力过于集中城市及工商业的做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自农业教育研究会成立后,职教社的职业教育事业重心逐渐由城市、工商业向农村、农业转变,并筹建徐公桥开始改进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实验活动。
二、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
(一)教育改进实验活动
1.普及义务教育
(1)制定教育计划,推动工作有序进行
为保证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有序进行,改进区每一年度都要制定专门的教育计划大纲。《徐公桥区十九年度各项教育进行计划大纲》就徐公桥中心小学增设班级、开设分校、实施强迫教育、劝学运动等工作作出了安排[22]。《徐公桥中心小学区民国二十年教育进行计划大纲》对全区的劝学运动、划分校区、各种考试及毕业典试等工作也有细致安排[23]。除总体教育计划外,《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普及义务教育办法大纲》还对改进区义务教育普及工作进行了分年计划,明确提出了“自民国二十年八月起,至二十三年七月止,全区男女学童,一律修了义务教育”的目标。该大纲对“将来推广学校数”“分年入学办法”“奖惩办法”“经费”“劝学”均有详细规划[24]。在计划大纲的指导下,改进区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循序渐进。
(2)设立领导机构,推进教育协调发展
为谋整个改进区教育的平均发展,1931年春,全区教育会议成立。该会于每月第一、第三个星期天举行例会。会议主要围绕普及义务教育、改善教学设施及教育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与调整等内容展开。大会在每学期末还专门进行全学期会务的报告审定,并提出下学期的工作计划[25]。全区教育会议的设立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职员工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使那些对教育计划推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有直接掌握的教职员工可以通过这个会议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广泛交流,及时协调,更改计划,提出更为切合实际的新措施。
(3)加大劝学力度,提高儿童入学率
为提高儿童入学率,改进区多种方法交互使用:集会劝学,即召开大会,宣传教育的重要性;相机劝学,即利用村民采购时间,“招呼谈话,诚意劝导”;访问劝学,即利用村民“农作休闲的时候,一家一家的轮流往访,告以儿童入学的重要”[26];强制劝学,如改进会推广家庭养鸡,选择表征家庭时便规定“凡民众学校学生及本区中心小学及分校之学生家长,有选定之优先权”[27]。另外,为顺利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改进会还于1931年7月颁布了《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普及义务教育办法大纲》。该《大纲》针对徐公桥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增设学校、分年入学”的方法,从而“全区男女学童,一律修了义务教育,达到普及目的”[28]。
(4)调整布局,实行“流动教室”制
为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改进会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同时,改进会还在僻远难行、交通不便的地区设立“流动教室”。“流动教室”“得因事实之需要,随时更易其他地点,惟至少时间,应存立半年”[29]。授课时间“以半日为限,或上半日,或下半日,视地方情形酌定之,学童不在学校授课之半日,助理家务”[30]。上、下半日的划分一般是第一流动教室在上午上课,第二流动教室就在下午,反之亦然,极大地提高了教室的利用率。同普通学校相比,“流动教室”最大的优势就是更加灵活方便,哪里有需要就可以设在哪里,更有利于偏远乡村的儿童就学,从而将义务教育推广到最偏远的地方,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
2.推广民众教育
(1)指导民众识字,提高知识水平
为指导民众识字,改进区从多种途径入手。一是设识字指导团。识字指导团附设于区内各小学校,将学习资料分发给识字民众和高年级学生,并教授他们具体的指导方法,由他们就近指导不识字的民众。二是设问字处。问字处附设在改进区的各个商店里,备有字典及信笺、信封,可供农民随时就近询问不识之字或识字之方法,并代阅、代写信札及其他文书。三是办壁报。民众壁报以“开发民智,灌输常识”为宗旨,内容包括谈话记录、报告、批评、民歌、插图五大类。壁报主要设在出入要道,每周编贴一次。编辑的原则取“文字浅显有味、形式优美、材料贵精不贵多、多用图画”[31],图文并茂,既可以使民众熟悉字词,又能让他们增长知识,深为广大村民所接受。
(2)增进民众常识,增强素质能力
举办巡回通俗讲演是改进区增进民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讲演以“开通民智、改进乡村、接近民众”为目的[32],由改进会职员会同学校教职员负责主持,主要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方式。固定讲演主要在民众茶馆、改良茶馆进行,流动讲演则巡回于各村进行。此外,改进会还设有常识展览会,设主任一人,“平时留意民众所需之常识,随时收集资料”。常识展览“以灌输常识,使民众对于普通之事物,有相当之认识为目的”[33],包括农事、理科、卫生、家事、体育、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每逢节假日,常识展览会便邀集全区村民到会参观。会员们通过实物、图片等对村民进行讲解,向他们灌输各种科学常识。
(3)锻炼民众体格,提高身体素质
在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素质能力的同时,改进实验区也通过多种方式来锻炼、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1931年,改进会建立了新的体育场,并组织、举办了体育会。体育会主要吸收改进区内18周岁以上的男女民众入会。会员不必缴纳会费,有使用体育会各种器械的权利[34]。另外,改进会还联合各村青年,组织国技研究团,聘请专门的技师指导,使一般的农村青年得到相当的锻炼。在训练时,国技研究团还向青年灌输各种常识以及防御外患的方法。
(4)丰富民众娱乐,陶冶德行情操
改进区成立后将徐公桥镇西南的黄氏墓园改建为公园,供民众游览。1931年2月,改进会因“地点太偏,民众游览不便”[35],又在改进会会所前重设公园,供民众业余休息、游览以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民众公园的修建扩展了民众的娱乐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改进区农民的精神生活。此外,改进会每年初春还会放映电影,“农民印象甚佳”[36]。利用电影丰富民众生活,提升道德修养“为民众所欢迎”,“影响亦大”[37]。
(5)改良社会风俗,涵养文明乡风
改进会成立以前,徐公桥的婚嫁费用浪费很大。为改变这种陋习,改进会组织成立了婚嫁改良会。改良会规定,凡是本会会员在其本人或是子女婚嫁时,需按照以下步骤斟酌办理:一是宴请亲友酒席,以一全日为限;二是自愿不受贺,不设酒席,但备茶点者听;三是凡繁文缛礼,以减除为合;四是本会设公共礼堂于无逸堂内,会员均得借用;五是会员得委托本会襄助婚嫁事宜,并代办酒席;六是本会会员,有互相担任证婚、司仪、司帐等职之责任[38]。改良会的规定一方面严禁铺张浪费,另一方面提倡婚事新办,在有破有立中,既引导群众节省了婚嫁费用,又使婚礼不失排场与热闹。此外,改进会还通过组织时节节省会、长寿会、订立十大信条等方式宣传文明风尚,改良农村风俗。
(二)经济改进试验活动
1.推广农业改良,改善农业落后面貌
(1)成立指导机构
为准确把握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合理安排农事,探索出适合区域特点的生产规律,改进会专门设立了测候所。测候所设在王家库石桥边,一方面“每日按时有专人前往观察测候,并于当日在徐公桥桥头壁报上公布,使农民对农事的安排早作准备”[39];另一方面改进会也汇总、分析测量数据,将其作为农业改良的依据。除测候所外,改进实验区还设立了新农具推行所、防虫指导处等机构。专业机构的设立对于改进会指导农民农业改良、预防农业风险、减少农业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推广新式农具
为推广新式农具,提高农业生产率,改进实验区专门拟定了《使用新农具方法》,设计了四个有效途径:一是出借使用改进会的所有新式农具,“均可借给村友试用(打水机不在此例),概不取资,以利改进”;二是出租使用,对于打水机这样消耗较大的器具,为了避免经济上的损失,采用出租的方法;三是轮流使用,“一切新式农具使用,应谋普及,使个个村友脑海里,都有新式农具的概念,明白此为改进农业之唯一工具”,由于新农具所备有限,为了防止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采用轮流的方法;四是充分使用,即在冬闲的时候可以利用抽水的引擎,作轧棉花、碾米之用,以充分利用,补救购买上的花费[40]。
(3)开展耕牛比赛
改进区大多为水稻田,耕牛尤显重要。为使群众重视耕牛健康,提高耕作技术,改进会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耕牛比赛。比赛“不独评判牛身之优劣及畜养健康等事情,并试验各种耕法及新农具之应用,以引起农民改进事业之兴趣”。由于凡是改进实验区群众所养的耕牛均可参加比赛,凡是参加比赛的均可得奖,农民们的参赛兴致非常高,每次的耕牛比赛“出席黄牛、水牛总有一百余头,参加者数百人”[41]。
2.提倡副业生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1)提倡养鱼
徐公桥区内河道纵横,鱼类养殖条件十分优越,当地有许多农户通过养鱼来获取经济收入。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常识,他们大多放任自流,既不懂得饲养,又不知道保护,因此获利很少。为提高养鱼农户的经济效益,改进会专门与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昆山畜殖场取得联系,请求他们派技术人员到改进区指导农户养鱼。改进会的提倡加上技术人员的指导,使得改进区农民“养鱼之兴趣,益见浓厚”[42]。到实验期满时,改进区共有鱼池13处,养鱼成为当地最发达的副业[43]。
(2)推广养蜂
“鉴于养蜂之利”,改进会成立后专门成立养蜂场,购进两箱意大利黄金种蜜蜂和一箱土种,进行试验,准备大力推广。但因为当地冬季少有开花植物,改进会只能“用糖浆饲之,勉强度日”,从而导致蜜蜂“一至冬初,渐成呆滞之象”。经过这次实验,改进会不得不承认“区内蜜源缺乏,实不宜养蜂”[44]。幸运的是,改进会在推广养蜂之前,先在自办蜂场里进行了试验,从而确保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农民的更大损失。
(3)提倡家庭纺织,进行土布改良
江南素有纺纱织布的传统,但因农民不重视技术革新,其产品花色单一,无法与西方现代工艺生产出来的纺织品相媲美。鉴于此,改进区经过周密筹划举办了一次土布展览运动会,农民展示各种花色的土布,由到会群众评判优劣、去劣存精。改进会根据评选结果派员去各家指导改良。经此示范,徐公桥土布在“花色方面,改良不少”[45]。此外,改进会还举办家庭工艺训练班,招收青年妇女进班学习花边和刺绣,学成后每月发给材料,组织她们从事家庭工艺品生产。
3.开展合作运动,活跃农村地区经济
(1)成立合作社
除改良农业、提倡副业外,职教社还在徐公桥大力提倡合作化运动。改进区最早成立的合作组织是借贷合作社。改进会规定,凡是居住在改进区的农民,只要身家清白、无不良嗜好、有正当职业、经合作社执行委员会审查合格的,都可以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46]。合作社的放贷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与积极配合。据统计,1928年7月26日借贷合作社正式放款时就有98户农民借款,借款额2~10元不等。到了年底,农民们“一律归还,绝无拖欠”[47],表现出极高的信誉。此外,改进会还陆续成立了乡村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花边合作社、肥料合作社等。合作社的建立减轻了农民负担,活跃了城乡经济,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举办公共仓库
合作运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举办公共仓库。改进会在工作中发现“每年冬季米价必较平时为贱,而农民需款既殷,不得不以贱价出售,待至来春,则以贵价糴入,此中损失,为数甚大”。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他们决定组织农民成立公共仓库。1931年12月,徐公桥改进会在徐公桥镇正式成立公共仓库。《徐公桥乡村改进会公共仓库办法大纲》规定,仓库储押米粮分为两种方式:存库储押和保证储押。典押大米必须是农户自家生产,每户押款不得超过100元。押款利息因人而异,会员不超过1分2厘,非会员不超过1分3厘。该年12月至翌年5月,公共仓库举行了第1期典押,全区共典米1004石,贷款7000元。1932年12月至1933年5月,全区共典米1825石,贷款9000元。本次典米价格上涨并不明显,每石增收1.5元,累计为农民获利2727元[48]。随后,改进会又在固巷增设了公共仓库第三分库,继续举办典米贷款业务。
(三)社会改进实验活动
1.创设农村自治组织
为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工作的领导,1928年4月,职教社成立徐公桥乡村改进会,作为“改进乡村的唯一机关”[49],主持改进区内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各项事务。改进会“以会员大会为主体”,会员大会下设委员会,委员会原定9人,1931年增为11人,其中委员9人,包括由职教社推选的4名委员及会员大会选出的5名;候补委员3人,均由会员大会推选。委员会设主席1名,由委员互选产生,任期1年,连举连任。委员会下设办事部,办事部设主任1人,办事员若干,由职教社聘任,并交委员会备案。此外,改进会还下设五股及诸多分会[50]。
除乡村改进会外,改进区还设民事调解委员会、筑路委员会等机构以及婴孩幸福会、同乐会、纳凉会、长寿会等。改进区合理、健全的组织设计为当地农民了解、实践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安排,为其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农村改进事业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2.举办人才培训机构
培养人才是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为此,职教社积极开办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构,培育有用之才。徐公桥改进讲习所是职教社最早开办的农村教育人才培训机构。该所于1928年开始举办“乡村教育讲习班”,招收有志于农村教育工作、师范或中学以上毕业的进步青年参加。讲习班以学员自学为主,职教社领导结合工作实践加以辅导。所学科目主要是村治、经济、教育、农事、自然科学等[51]。职教社有关领导如黄炎培、江问渔等都先后到班作专题演讲。讲习班学员来自苏、浙、沪等长三角地区和四川、湖南等地。经过一年的学习、培训,第一期的20多名学员分配无余,分赴各地从事乡村教育工作[52]。此外,为满足农村职业教育深入实施的需求,改进区还组织开办了漕河泾农学团,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特点及成效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特点
1.关注农民需求
职教社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工作具有明显的现实取向,其各项试验活动均结合农村需要,注重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与养成。例如,为将义务教育的普及落到实处,改进区筹建的私立观澜义务教育试验学校在做好普及识字运动的同时,针对当地“副业极少,农隙之时无工可做,而妇女生活,尤为薄弱”的实际情况,将积极提倡副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学校与刺绣公司合作推行绣花,由刺绣公司供给材料,每人木架一副,聘请一名义务女导师随时指导[53]。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之余,不仅掌握了一门实用的技术本领,还可以取得报酬补贴家用,从而减轻家庭负担,确保学业的继续进行。《徐公桥区十九年度各项教育进行计划大纲》规定,以普及义务教育为己任的徐公桥中心小学要承载“儿童农艺指导”的任务,民众教育则要开展试用新农具、除螟运动、副业推广、妇女短期工艺班培训等活动[54]。职教社通过两者的结合把改进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工作办得红红火火。
2.讲求经济节省
为照顾广大农民的实际经济情况,职教社将经济的原则贯穿于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工作的始终。经济的原则首先体现在徐公桥改进区的劝学活动中,求学则可以获得经济利益,这是改进区用以激发民众参与学习的重要法宝。改进区办教育坚持让利于民、能省就省。一方面,改进区以学校就学生,例如流动教室的设立,将能够提供的方便尽量提供给农民;另一方面,学校因陋就简,能省则省,教室的设施、布置也能自制则自制,尽最大可能帮助农民群众节省经济开支。私立观澜义务教育试验学校即因陋就简,其内部设施及师资配备也极为有限。工读室的布置“避免形式之铺张,以省费为原则……四壁贴着自制的农作物、害虫益虫、关于卫生方面的图表以及学生之作品”;学生用的桌子是向“改进会又要了一只很大的破木箱,雇工拆做了五只方桌……很经济,很合用”;学生的凳有的是“向村友们借来,有的是学生自己带来,都是两人合坐的长凳”[55]。另外,改进区的教育内容也同农民的增收直接挂钩,如改进会组织的婚嫁改良会等。正是由于考虑到了广大农民的实际情况,改进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工作才得以顺利实施。
3.强调因人施教
职教社开展的农村职业教育是因人而异的。徐公桥改进区内的学校大多分为全日制、半日制、时间制。全日制“容纳家道稍丰,预备升学之儿童”[56],由于孩童“年龄幼稚,晨间多户外自由活动,十点起室内工作,注重下午的工作”[57];半日制“凡农家子女欲协助其家长农作者入之”[58],其课程“到上午十点五十分就结束”[59];时间制则容纳那些“日间完全需工作者”[60]。“于农忙时,半日制得改行时间制”[61]。这部分学生年岁较大,在晚上七点半以后开始学习。改进区学校这种“活动编制、轮流教学”的方法既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又照顾了不同家庭的生产需要,还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不仅在当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举,也为当前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解决职业教育问题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4.注重制度建设
注重制度体系建设是职教社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民众教育,改进会每一年度都会制定并颁布教育大纲,对其教育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另外,为加大监管、领导力度,改进区还推行教育视导制度,并制定《徐公桥中心小学区公私立小学校视导标准》。《标准》规定,无论是公立小学,还是私立小学,在每个学期开学一周内必须编订本学期学历,拟定教学计划,送中心小学备查;教育局要求填报的表册、查报的事项必须遵限妥办;3人以上的学校,必须定期召开校务会议;不足3人的学校,可以联合附近学校组织会议;每学期各级学生出席之百分比要达到80%以上;每月经济收支状况必须校内公布,并按期送教育局稽核;每所学校必须在每学期检查学生体格一次;校内各地不得随地吐痰及乱涂乱抹;全校要随处整理清洁。教务方面,则对学生作业标准、成绩考核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62]。完备、规范的制度体系为职教社农村职业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
(二)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成效
1.推动了改进区农村职业教育及各方面的进步
在职教社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徐公桥改进实验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到1934年7月,改进区有4所公立小学,2所私立小学,2所流动教室,535名儿童就学[63]。全区学校数量增长了6倍,学龄儿童入学率由创办之初的不足50%增长到90%以上[64],识字成人数由1928年的560人增加到1524人[65]。此外,改进区还设民众夜校、识字指导团、问字处、合作社、公共仓库等,并经常举办耕牛比赛、婴孩幸福会、运动会、纳凉会、音乐会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改进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进步,推动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及至实验期满时,“民校学生和一般村民受到改进会各方面的教育与熏陶,思想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品性也受到了相应的感化,彼此间和睦共济,互帮互学,个个心情舒畅,面现笑容,充满了平和、康乐的新气象”[66]。“区内盗贼不兴,烟赌绝迹。人人安居乐业,虽不足称为世外桃源,亦差可称为人间乐园罢”[67]。
2.为其他改进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典范
作为职教社创办的第一个、也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为数不多的得以按计划顺利结束实验的农村改进区,徐公桥实验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验活动在造福当地民众的同时,也为职教社之后创办的改进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以1934年7月创办的沪郊农村改进区为例,沪郊农村改进区在建立之初即借鉴了徐公桥经验,“以学校为中心,逐步推动农村改进,使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教、政、富连锁合一,辅助完成地方自治,藉以树立区单位、村单位农村改进之轨道”[68]。在教育方面,坚持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同时并举,增设小学2所,学龄儿童745名中有566名就学,设民众教育场10处,全区教育场受学民众721人。此外,还有流动教育团、识字指导处、话剧团、读书会等。在经济方面,开办合作社1所、合作农场8处、贷本处1所、生产互助社1所、鱼池3个,植树2000株。此外,改进会还举行农产展览会,向当地农民推广新品种,提倡土布,推广良种猪鸡[69]。在组织方面,改进区也采用了乡村改进会的形式,还设有婚丧改良会、青年服务团、儿童作业团以及户长会议等组织[70]。善人桥、黄墟、诸家桥农村实验学校、善庆农村学校等农村改进区也从经济、教育等方面展开实验活动,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为民国长江三角洲的乡村建设运动打下了基础
徐公桥乡村改进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验活动持续了6年,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区域现代化,也为人们了解职教社农村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完整个案。而自“中华职业教育社帮助徐公桥改进乡村后,江苏各地纷纷起而仿效”[71],徐公桥改进实验也拉开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另外,设立徐公桥改进区的意义不仅在于开长三角农村改进事业的先河,甚至可以认为它就是整个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嚆失。正是在徐公桥农村职业教育实验活动显著成效的助推下,政学各界毫不犹豫地深入民间,走向农民,投身到了振兴农村的实践中,一场波澜壮阔的乡村建设运动由此而兴。恰如陈序经在《乡村建设运动》里所言:“近来有好多人,一谈到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往往就会联想到邹平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梁漱溟先生,而一谈到这个运动的试验工作,又多会联想到晏阳初先生所指导之下的定县。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这种理论既非始自邹平的梁漱溟先生,而这种实验工作也非始自定县的晏阳初先生……然而严格来说,所谓乡村建设试验最先成立的,好像要算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东南大学农科,在江苏昆山所合办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区”[72]。
四、结论与展望
经过职教社的不懈努力、大胆实验,徐公桥改进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工作成绩斐然。“现在的徐公桥,可以说是纯粹的太平之乡。那里没有失业的游民,没有窃物的小偷,也没有沿街乞食的乞丐”[73]。不可否认,这一评价存在溢美之嫌,也不可否认,由于时代的局限、经费的缺乏及经验的不足,职教社的一些实验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在那个风雨连绵、农民温饱尚成问题的年代,职教社成员不羡功名利禄,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深入民间,走向农民,不管他们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也不管他们最终的结果如何,单是这种精神就难能可贵,更值得我们深思。这场农村职业教育实验活动也为当下的乡村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例如,农村职业教育要结合农民现实需要,提高农民致富能力;要立足农村发展实际,维护农民群众利益;要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人因材因地施教;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工作规范进行,等等。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这场农村职业教育实验公正且客观的评价,并在民国乡村职业教育先行者们爱国情感的感召下重新上路。
参 考 文 献
[1]袁大总统书牍汇编[M].上海:广益书局,1914:53-54.
[2]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辛亥革命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1:419.
[3]易继苍.中国经济法制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立法[J].贵州社会科学,2004(3):99-101.
[4]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M].北京:中华书局,1985:444.
[5]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65.
[6]孙毓棠.孙毓棠学术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5:14.
[7]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4.
[8]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宣言[J].教育杂志,1917(7):93-95.
[9]穆藕初.穆藕初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5.
[10]江恒源.十六年来之中华职业教育社[J].教育与职业,1933(146):397-478.
[11][12]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农学会发起全国农业讨论会宣言[J].教育与职业,1922(38):178-183.
[13][21]会议纪事[J].教育与职业,1932(116):443-487.
[14]沈光烈.二十年来之中华职业教育社[J].教育杂志,1937(5):27.
[15][24][25][28][29][30][37][43][45][62][63][65]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M].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1.27.54.31.26.26.32.59.61.27-30.25.35.
[16][17]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史资料[Z].1983:3.3.
[18]黄炎培.弁言[J].教育与职业,1921(25):3-4.
[19]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五年度社务报告[J].教育与职业,1932(36):2.
[20]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426-427.
[22][54]徐公桥区十九年度各项教育进行计划大纲[J].教育与职业,1930(115):41-45.
[23]徐公桥中心小学区民国二十年教育进行计划大纲[J].教育与职业,1931(119):54-59.
[26][31][32][33][34][35][38][42][44][50][55][57][58][59][61]陆叔昂.三周岁之徐公桥[M].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1:98.83.84.86-87.78.78.91.98.64-65.13-16.103.98.109.98.109.
[27]徐公桥养鸡场简章[J].教育与职业,1930(115):66-72.
[36]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概况[J].教育与职业,1934(156):320-324.
[39][52][6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昆山县委员会文史征集委员会编.昆山文史(第6辑)[C].1987:67.79.70.
[40][46][49]江恒源.徐公桥[M].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73-74.106-107.10.
[41][56][60]孔雪雄.中国今日之乡村运动[M].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1935:151.152.152.
[47]黄炎培.断肠集[M].上海:生活书店,1936:295.
[48]姚惠泉.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M].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16.
[51][71]庄泽宣.中国农村改进运动[J].教育与民众,1924(2):24-30.
[53]私立观澜义务教育试验学校概况[J].教育与职业,1934(165):345-349.
[64][70]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2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5:244.253.
[67][73]周浩如.回转隔别二年的徐公桥[J].教育与职业,1933(148):672-678.
[68][69]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8:219-220.220.
[72]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M].上海:大东书局,1946:3.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Modern Folk Education Groups
——Taking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as an Example
Cui Junwei, Song Chaojun
Abstract" After 1920, the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shifted its focus to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ut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the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selected Xugongqiao in Kunshan, Jiangsu, to set up an experimental area to popularize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popular education in education,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to advocate by-product production, and to carry out the cooperative movement in economy. In addition, the improvement experimental area has also created rural self-governance organizations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for human resources. The experimental activities of the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in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focused on the needs of farmers, economic savings, emphasizing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each individual, and focusing on system construction, which not only pushed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zone and all aspects of progress, but also provided a mod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ther improvement zones, as well as laying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movement of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Xugongqiao Improvement Experimental Zone
Author" Cui Junw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Marxis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Qingdao 266580); Song Chaojun, master student of the School of Marxis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作者简介
崔军伟(1978- ),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青岛,266580);宋超军(1998- ),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研究(1933-1949)”(18YJA710008),主持人:崔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