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急性胃肠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于樟树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小儿急性胃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签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比较2组急性胃肠炎典型症状(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腹痛)消退用时、干预前后的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表(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nlity,ISLQ)评分。结果 观察组各项急性胃肠炎典型症状消退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干预后的ISL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对急性胃肠炎患儿实施优质护理,能够加快其症状转归,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起到积极影响。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小儿急性胃肠炎;饮食调护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0-0074-04 " " 文献标志码:A "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72
急性胃肠炎与病毒侵体、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小儿属于该病高发群体,部分病症严重者常并发脱水、感染性休克[1]。临床针对小儿急性胃肠炎开展的一系列抗感染、修复肠黏膜等治疗虽然能够控制各项典型症状的发展并重建抑菌屏障,但考虑到急性胃肠炎患儿病症多变,且患儿生性活泼、好动,患儿长期处于严肃的治疗环境中、面对复杂的病情变化会产生负性情绪,影响病情改善。一般情况下,临床多采取常规护理对患儿进行病情监测、饮食调护,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护理措施具有一定的空间限制性,且容易忽视对个体情绪的干预,护理措施与日常生活行为衔接不足。优质护理能够以护理对象的需求为主导,弥补常规护理在情绪干预方面的不足,将患儿院外生活质量的改善需求纳入考量范围[2]。现就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急性胃肠炎护理中的效果展开研究,望提升临床小儿胃肠炎的护理水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于樟树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小儿急性胃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签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9例;年龄2~7岁,平均(4.73±1.04)岁;病程1~6 h,平均(3.77±0.74)h。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2~8岁,平均(4.76±1.15)岁;病程1~7 h,平均(3.85±0.73)h。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儿家长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满足《欧洲儿童急性胃肠炎处理循证指南(2014年版)》[3]中小儿急性胃肠炎诊断标准;出现不同程度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症严重患儿伴随脱水;经血、便常规证实。
排除标准:合并儿童上消化道出血、肠痉挛、胃炎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合并先天性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器质性病变。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护士根据患儿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程度给予针对性用药监测,遵医嘱按时按量监督患儿用药。若患儿出现惊厥则及时取侧卧位以便分泌物流出,防止误吸。遵医嘱采取镇静措施,密切监测患儿的血氧浓度,判断是否有缺氧表现,酌情给予吸氧干预。详细记录惊厥期间体征表现,给予动态病情变化监测。根据患儿营养需求给予葡萄糖、维生素、乳类食物补充。临出院前,为家属发放小儿急性胃肠炎健康宣教手册,并推荐一些有助于保护肠胃、适合小儿饮食习惯的食谱。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服务。(1)优化护患沟通方式。护士要以亲切的态度对待患儿,保持微笑,手势得体,可坐着或半蹲与患儿交流,保证护患之间视线保持平行而非护士单方面俯视。在与患儿进行肢体接触时,轻柔地触摸其腹部、头部,判断是否存在发热、腹痛。对受到症状影响而表现出明显负性情绪的2~5岁患儿,采用播放动画片或儿歌、肢体互动、发放毛绒玩具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对年龄稍大者,可配合卡通科普宣传册讲解按时按量用药对于缓解腹部不适的作用,或者与其一同手绘人体肠胃结构、肠胃中的病毒以及治疗的药丸,运用新颖的形式宣传治疗的必要性。(2)优化病情监测护理措施。护士巡房时除需要关注患儿的体征及病情监测数据外,还需根据患儿当日的情绪状态、面部神情评估是否存在合并其他不适症状的可能性。若患儿对于护士的穿刺、翻身、摸额头操作存在疑问,则运用富有童趣的解释方式说明,例如穿刺是为了让药物进入身体打败邪恶的病毒。每次穿刺时,护士要合理选择穿刺角度、严格控制穿刺力度,穿刺时可用交谈、玩具、播放动画片等方式吸引患儿的注意力。冲泡药剂时需控制冲剂的温度,以防烫伤上颚或损伤消化道。(3)优化饮食护理措施。基于患儿近期酸碱平衡、水电解质水平等数据制定饮食计划,可参考肠胃炎饮食调护建议,见表1。(4)完善生活护理及指导。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提高患儿自我清洁的意识,家属发挥引导作用带领患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治疗期间需注意对患儿臀部肌肤的护理,运用动画科普视频说明每日清洁臀部肌肤的重要性。每次需直接接触患儿臀部肌肤时,应当采用亲切的语气安抚情绪,若发生臀部肌肤破溃则使用敷料或造口粉促进肌肤愈合,同时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解释造口粉的作用。带领患儿到院内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适当运动,引导患儿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1.3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急性胃肠炎典型症状(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腹痛)消退用时。(2)于干预首日、出院当日对比2组ISLQ问卷评分。ISLQ问卷中包括认知(下设家庭生活、同伴交往、自我认识等5个维度)、情感(下设躯体情感、焦虑及抑郁体验3个维度)
2个部分,共52个生活质量评估条目,各维度下条目均采取4级计分法(按照符合程度依次给予1~4分),分数与患儿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急性胃肠炎典型症状消退时间
观察组腹泻、恶心呕吐等急性胃肠炎典型症状消退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2组ISLQ各维度及总体评分改善情况
干预首日,生活环境、抑郁体验等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当日,2组ISLQ认知部分和情感部分中各维度评分、总体评分均高于干预首日,且观察组ISLQ认知部分和情感部分中各维度评分、总体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胃肠炎的形成被认为与不良饮食习惯、不规律作息、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尤其小儿胃黏膜生理保护机制尚未发育完全,易受到外部感染源侵袭,应当加强对于此类发病群体的日常行为管理,消除疾病诱发因素[5]。临床针对此病所采取的抑酸、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能够抑制病理症状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上述一系列不健康的行为与个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治疗的同时运用干预措施改变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对患儿生活质量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围绕患儿实际的身心需求优化目前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在思想观念和干预行为上处处为患儿着想,施以细致到位的护理服务[6]。
控制病情发展是疾病转归的关键。本次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患儿的症状转归速度优于常规护理,提示前者可加快小儿急性胃肠炎症状消退,对患儿生理状况的改善起到积极影响。秉持优质护理观念优化病情监测措施,在用药、直接接触皮肤前均与患儿沟通和说明,使患儿感受到护士的真诚,减轻患儿对于医院环境的抗拒感,保证患儿治疗期间具有良好依从性。采取播放卡通科普视频、一同手绘急性胃肠炎发病过程及药物治疗过程等符合小儿认知特点的方式与患儿交流,并利用玩具、动画片、音乐等转移患儿对穿刺或药物的注意力,在无形中改变患儿对于药物治疗的认知,认识到配合治疗的有效性,自觉遵医嘱用药[7-8]。在此基础上联合多样化饮食调护,能够防止各类胃黏膜刺激源影响胃黏膜的恢复,减轻因病理症状发作而引发的腹部不适,加快病情好转。此外,加强与患儿的沟通,运用富有童趣的沟通方式构建护患关系,以提高护士对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针对治疗期间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加重迹象做出针对性的止泻、纠正脱水、改善食欲、止痛等干预,加快患儿症状好转速度。护患之间交流的增强,不仅有利于护士掌握患儿胃肠炎病情动态变化,还能够根据患儿的异常表现及时采取并发症防控措施[1,9]。优质护理将日常的饮食调护、病情监测措施均加以改善和优化,依据每位护理对象营养需求、康复需求的差异性开展多样化护理,以满足多方位需求,有利于稳定病情,利用营养补充来加快身体恢复,从而防止患儿因饮食不当、症状恶化而继发并发症,加快身体机能恢复,避免继发性病症影响机体康复进程。
在优质护理服务下,患儿的病症逐渐好转,且护士真诚的态度、周到的服务使患儿能够在舒适且温馨的氛围中接受急性胃肠炎治疗,加上护士定期组织小儿急性胃肠炎病友交流活动,对护理对象社会交往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在上述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各项对生活质量的不利影响因素均得以弱化。由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与常规护理相比,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胃肠炎患儿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较为显著,分析与此护理模式能够紧扣急性胃肠炎对生活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展开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患儿生活行为、控制病情发展的护理干预有关。
综上所述,对急性胃肠炎患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加快症状转归速度,对治疗期间的安全性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同时对患儿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付伟,韦艳丹.蒙脱石散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小儿急性胃肠炎患儿炎症反应及症状改善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9):1141-1142.
[2] 王曦.急性肠胃炎患者开展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6(1):126-127.
[3] GUARINO A,ASHKENAZI S,GENDREL D,等.欧洲儿童急性胃肠炎处理循证指南(2014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7):499-509.
[4] 张倩,肖晓玲,梁观妹.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35):4945-4948.
[5] 王婧,赵煜,张书红,等.血管活性肠肽及其受体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儿童胃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5):43-48.
[6] 高铭,任向芳,雷娜,等.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Prader-Willi综合征新生儿喂养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20,55(12):1384-1386.
[7] 曾苹,杨珂莹,朱雪莲.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对慢性胃炎患儿生活质量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探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增刊2):38-41.
[8] 裴静,庞咪,何婷.系统化护理对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焦虑抑郁负性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改善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2):1597-1599.
[9] 王红芳,刘寅,王立利,等.小儿轻度胃肠炎伴热性和良性惊厥的对比[J].中国临床研究,2020,33(8):1087-1089,1093.
(编辑:张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