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型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024-12-31 00:00:00杨小敏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22期
关键词:中医证型痛风性关节炎

【摘要】 目的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免疫系统的异常。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变化,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选取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设为实验组,按照中医证型分类分为为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痰浊阻滞证型和肝肾阴虚证型,每组25例。检测患者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补体C3(complement 3,C3)、补体C4(complement 4,C4)等免疫指标水平及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IgA、IgG、C3、C4等免疫学指标水平均升高,IgM免疫学指标水平均下降。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存在差异,其中痰浊阻滞证型患者的IgA水平最高,湿热蕴结证型患者的IgM水平最高,肝肾阴虚证型患者的IgM水平最低,肝肾阴虚证型患者的IgG水平最高,气滞血瘀证型患者的C3、C4水平最高;IgA、IgM、IgG、C3的质量浓度与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IgA、IgM、IgG、C3、C4的质量浓度与痰浊阻滞证型、肝肾阴虚证型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中医证型的证候积分水平为气滞血瘀证型(23.18±3.34)分gt;湿热蕴结证型(19.22±2.25)分gt;肝肾阴虚证型(11.05±2.75)分gt;痰浊阻滞证型(10.17±2.15)分;湿热蕴结证型中医证候积分与C4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9、0.044;气滞血瘀证型中医证候积分与C4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0、0.001。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存在差异,表明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免疫学异常。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型;免疫学指标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2-0152-05"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589.7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红肿和热痛等,这些症状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在疼痛缓解和病情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2]。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与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表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异常,比如细胞因子水平升高、T细胞亚群失调等[3]。鉴于此,探究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变化,对于揭示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证候辨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究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变化,以期为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相关免疫指标的检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学变化特征,探讨中医证候与免疫学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做出贡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2022年安顺市中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纳入实验组,其中男性73例,女性27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5.23±6.29)岁;按照中医证型分类分为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痰浊阻滞证型和肝肾阴虚证型,每证型25人。对照组为体检健康者30名,男性20名,女性10名;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5.56±6.33)岁。所有人员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通过,所有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77年制定的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则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分类标准[5-6]。痛风的中医证型可分为以下4种:(1)湿热蕴结证型,表现为关节肿痛、红肿、灼热,伴口苦、口臭、舌苔厚腻等;(2)气滞血瘀证型,表现为关节肿痛、红肿、热痛难忍,尤其是夜间加重,伴有瘀血壅滞的表现,比如瘀斑、瘀点、瘀血凝聚等;(3)痰浊阻滞证型,伴有湿热痰浊的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受寒湿天气加重,伴有身体乏力、头重腰痛等症状,舌苔白腻,脉象沉迟;(4)肝肾阴虚证型,表现为关节疼痛,夜间加重,经常发作,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舌红少苔,脉象细弱。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比如有关节疼痛、红肿、热痛等表现,并经影像学检查或血尿酸检测确诊;接受过规范治疗,比如痛风药物等,但未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等治疗;没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等;没有患有肝肾功能损害或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血肌酐、肝功能、血脂、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排除标准:曾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等治疗;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等;合并肝肾功能损害或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或患有心脏、肺部等器官的严重疾病;患有精神疾病或无法独立完成日常活动;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的患者。

1.4 方法

对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包括关节肿胀、红、热、痛、僵硬程度等方面的评估。对100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评估从9个方面进行,包括神识、语言、面瘫、眼症、上肢瘫、下肢瘫、指瘫、趾瘫、其他症征,每个中医证型的证候积分满分为52分。免疫学指标检测,采集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和健康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各项指标水平[7-8],主要检测指标包括IgA、IgM、IgG、C3、C4等。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使用相关分析方法(如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探究免疫学指标之间的关联性,Plt;0.05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免疫学指标检测值比较

实验组的IgA、IgG、C3及C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实验组Ig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2.2 中医证型分组组间IgA水平比较

IgA水平的检测结果为,痰浊阻滞证型(3.19±3.42)g/Lgt;肝肾阴虚证型(3.12±3.33)g/Lgt;湿热蕴结证型(2.29±3.02)g/Lgt;气滞血瘀证型(2.26±2.98)g/L;痰浊阻滞证型、肝肾阴虚证型患者的IgA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湿热蕴结证型与气滞血瘀证型患者的IgA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痰浊阻滞证型与肝肾阴虚证型患者的IgA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2。

2.3 中医证型分组组间IgM水平比较

IgM水平的检测结果为,湿热蕴结证型(0.92±0.88)g/Lgt;痰浊阻滞证型(0.82±0.81)g/Lgt;气滞血瘀证型(0.74±0.80)g/Lgt;肝肾阴虚证型(0.58±0.77)g/L;湿热蕴结证型的IgM质量浓度显著高于痰浊阻滞证型、气滞血瘀证型和肝肾阴虚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痰浊阻滞证型、气滞血瘀证型的IgM质量浓度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痰浊阻滞证型与气滞血瘀证型的IgM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3。

2.4 中医证型分组组间IgG水平比较

IgG水平的检测结果为,肝肾阴虚证型(18.08±3.55)g/Lgt;痰浊阻滞证型(18.06±3.03)g/Lgt;气滞血瘀证型(12.08±4.13)g/Lgt;湿热蕴结证型(11.68±3.26)g/L;痰浊阻滞证型、肝肾阴虚证型的IgG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湿热蕴结证型与气滞血瘀证型的IgG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痰浊阻滞证型与肝肾阴虚证型的IgG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4。

2.5 中医证型分组组间C3水平比较

C3水平的检测结果为,气滞血瘀证型(150.89±51.78)mg/dLgt;湿热蕴结证型(148.44±50.58)mg/dLgt;痰浊阻滞证型(135.64±44.37)mg/dLgt;肝肾阴虚证型(133.57±43.55)mg/dL;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的C3质量浓度显著高于痰浊阻滞证型、肝肾阴虚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湿热蕴结证型与气滞血瘀证型的C3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痰浊阻滞证型与肝肾阴虚证型的C3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5。

2.6 中医证型分组组间C4水平比较

C4水平的检测结果为,气滞血瘀证型(50.38±14.59)mg/dLgt;湿热蕴结证型(49.41±12.15)mg/dLgt;肝肾阴虚证型(31.08±12.95)mg/dLgt;痰浊阻滞证型(30.34±12.65)mg/dL;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的C4质量浓度显著高于痰浊阻滞证型、肝肾阴虚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湿热蕴结证型与气滞血瘀证型的C4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痰浊阻滞证型与肝肾阴虚证型的C4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6。

2.7 不同中医证型的证候积分水平比较

中医证型的证候积分水平为,气滞血瘀证型(23.18±3.34)分gt;湿热蕴结证型(19.22±2.25)分gt;肝肾阴虚证型(11.05±2.75)分gt;痰浊阻滞证型(10.17±2.15)分;气滞血瘀证型的证候积分显著高于湿热蕴结证型、肝肾阴虚证型、痰浊阻滞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湿热蕴结证型的证候积分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型、痰浊阻滞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肝肾阴虚证型与痰浊阻滞证型的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 7。

2.8 各证型中医证候积分与免疫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经Spearman验证得出,IgA、IgM、IgG、C3与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IgA、IgM、IgG、C3、C4与痰浊阻滞证型、肝肾阴虚证型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湿热蕴结证型中医证候积分与C4的相关系数为0.829、0.044,说明在0.05级别上,与C4呈正相关;气滞血瘀证型中医证候积分与C4的相关系数为0.930、0.001,说明在0.01级别上,与C4呈正相关,见表8。

3 结论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尿酸盐在关节和周围组织沉积引起的慢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和功能受限[9-10]。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结等因素有关[11]。不同的中医证型可能代表了患者不同的免疫状态,通过对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分析,发现不同证型的患者在免疫学指标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中医证型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预后有关[12]。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不同证型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采取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受多种免疫因素影响,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主要诱因,持续的高尿酸血症会增加关节局部尿酸钠晶体形成的风险,而尿酸钠的形成与沉积是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关键[13-15]。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球蛋白等已成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关键因子。研究发现,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尿酸钠晶体表面包被着补体成分。CHERIAN P V等[16]通过分析,在痛风性晶体表面发现了C3的存在,证实尿酸钠能够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有研究显示,尿酸钠晶体能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其中IgG是结合尿酸钠结晶表面最主要的抗体类型[17-18]。本研究结果亦显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IgA、IgG、C3和C4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说明高质量浓度的IgA、IgG、C3和C4可能引发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可以归结为2个方面,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风寒和水湿的侵袭,这些外邪侵入了人体的皮肉、筋骨和关节;内在因素主要与饮食习惯有关,例如长期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或者饮酒过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体内产生湿热,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19-20]。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主要是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四大类。本研究结果显示,C4水平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呈正相关,C4的检测结果为,湿热蕴结证型gt;气滞血瘀证型gt;肝肾阴虚证型gt;痰浊阻滞证型;IgA、IgM、IgG、C3水平与湿热蕴结证型、气滞血瘀证型、痰浊阻滞证型、肝肾阴虚证型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果说明,C4与气滞血瘀证型、湿热痰滞证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较大的关联。分析原因可能为,气滞血瘀证型、湿热蕴结证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比较剧烈,这时患者关节肿胀发热较显著,是急性发作时期,C4是体内的补体免疫指标,在滞血瘀证型、湿热蕴结证型中浓度水平较高,因此中医治疗主要以清热除湿、活血止痛为主[21]。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免疫学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湿热蕴结证型患者在IgM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升高,这可能与患者体内湿气聚集、炎症反应增强有关;气滞血瘀证型患者在C3、C4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升高,这可能与患者气血运行不畅、毒素积聚有关。曹蓓等[13]亦研究发现,C3、C4、IgM、IgA、IgG参与到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指标可作为评价痛风性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健脾利湿为大法,同时兼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干预痛风性关节炎,直接或间接降低C3、C4、IgM、IgA、IgG水平。因此,C3、C4、IgM、IgA、IgG不仅介导了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亦可通过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初步判断患者热象轻重,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3、C4、IgM、IgA、IgG参与到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因此,免疫指标可作为评价痛风性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危险评估、临床诊断提供有效指标依据。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证型患者免疫状态的差异,从而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在治疗湿热蕴结证型患者时,可以重点调理湿气、抑制炎症反应;在治疗气滞血瘀证型患者时,可以重点改善气血运行、清除体内毒素。然而,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这些差异,探索更多与免疫学相关的机制,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中医证型痛风性关节炎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研究
中医证型辨证治疗帕金森的临床分析
膝骨关节炎局部辨证体系的初步研究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加味四妙丸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微信在痛风性关节炎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
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2例临床观察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