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乐+梁文旺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及其分布规律,为对小儿“脱被征”防治提供客观的辨治规律依据。方法对具有“脱被征”的患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中医四诊信息,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聚類分析。结果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主要是上实下虚或上热下寒,心肝郁热,脾胃蕴热,脾失健运4型。结论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小儿“脱被征”证型分析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对临床辨证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脱被征;中医证型;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33-03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CM syndrom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law of pediatric “off-quilt sign” and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ediatric “off-quilt sign”. Methods:A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o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off-quilt sign” and the four diagnosis information of TCM was collected to make cluster analysis by using spss19.0 software. Results:The TCM syndrome types of the pediatric “off-quilt sign” were mainly due to upper deficiency and lower excess or 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heart and liver heat accumulation,spleen and stomach intrinsic heat and dysfunction of spleen in transport. Conclusion:Clustering analysis is a scientific,objective and practicable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syndromes in pediatric patients and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Key words】off-quilt sign,TCM syndrome type,cluster analysis
小儿“脱被征”[1]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在睡眠过程中身体经常脱离被褥覆盖的现象。其直接结果是使小儿失去保暖御寒防护,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研究显示[2],“脱被征”与反复呼吸道感染、胃肠功能紊乱、汗证、睡眠障碍等有密切相关性,其中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重要原因;另外频发性脱被亦大大增加了家庭护理难度及育儿成本,因此对“脱被征”的积极干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医辨证调治是纠正“脱被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先进、科学的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归纳出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及其分布规律,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象选择:选取瑞康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和病房住院患儿及接受体检保健儿童并符合以下纳入标准者。调查时间为2015年12月—2016年1月。
1.2诊断标准参照小儿“脱被征”文献拟定[2]①小儿在睡眠过程中身体脱离被褥覆盖。②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③直接原因可以是手掀足踢所致,也包括身体翻滚等动作行为所致。④可以是长期或阶段性或短期(一般1周以上)的行为。⑤每周有2次或2次以上脱被行为。符合以上条件即可诊断为“脱被征”阳性;程度分级依据:①轻度:每周有四个晚上或每周有8次以下“脱被”现象者;②中度:每周有5~7个晚上或每周有9~15次“脱被”现象者;③重度:每周有16次以上“脱被”现象者;病程分级依据:①短程:已发生2周以内者;②中程:已发生2周以上、4周以内者;③长程:已发生4周以上者。
1.3纳入标准①符合“脱被征”诊断标准的患儿。②年龄在8个月~7岁。③排除有先天性疾病、慢性全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者。④家长愿意配合调查者。⑤家属了解患儿情况者。
1.4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8个月或大于7岁者。②合并有先天性、遗传性及慢性疾病者。③家属不愿意配合调查者。④家长不了解患儿情况者。
1.5调查方法前期对参加调查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统一问卷及调查方法;由调查者对小儿及小儿监护人或知情人(父母等)进行询问与检查,收集四诊资料,填写调查问卷表格,建立资料库,经复核将重复资料排除后统一录入。
1.6调查内容对所有纳入观察对象按照《小儿“脱被征”资料调查表》进行信息采集,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基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②平素患病情况:疾病类别、频率、病程。③脱被情况:频率、程度。④一般情况:神、色、形、态、发育水平。⑤睡眠情况:睡眠是否安稳、不安、夜啼、打鼾、夜游、梦话、露睛、俯卧、遗尿、易惊、易醒、难入睡、其他情况等。⑥消化情况:过食易饥、饮食正常、纳呆少食、不欲食;偏食肥甘、偏食辛辣、偏食生冷、偏食酸甜;口干;流涎;口臭;磨牙;腹痛;二便次数、性质、气味。其他症状等。⑦出汗情况:出汗的部位、出汗量。⑧其他心理行为:多动、食异物、吮指、其他症状等。⑨舌象:舌体、舌质、舌苔、其他症状。⑩脉象:3岁或者3岁以下者指纹长短、颜色、浮沉、淡滞;大于3岁者脉象平和、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1.7数据处理临床收集到的177例患者资料,采用excel进行数据双录入,建立数据库,输入后进行交叉核对,以确认数据录入的準确性。依据调查资料将所有的症状均进行赋值量化处理,有症状的赋值为1,无症状的赋值为0,建立数据库。
1.8统计方法本研究对症状分析主要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各症状的频数和频率,将频率大于2%四诊信息且对临床证候有辩证意义的41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聚类方法选择ward法,度量标准选择平方欧式距离。将所有的症状聚类分布情况,由临床专家依据专业知识与临床实际进行探讨分析。
2结果
2.1临床资料频数分布将临床收集到177例患者的四诊资料做频数统计分析,四诊资料中频率少于2%指标剔除,最后得到41个症状作为“脱被征”的中医四诊指标。见表1。频数表中以手足温、口臭、睡眠不安翻身多、饮食可、舌苔薄白、睡眠安稳、背部汗多、磨牙、打鼾、舌苔厚、纳呆少食、腹痛、大便干硬如羊屎、头颈汗多、难入睡、舌质偏红、梦话、喜俯卧、易醒等症状较为多见。
2.2聚类分析结果依据聚类结果见图1。从分类的结果来看,聚为4类的临床症状分散性较好,与临床较符合。由各专家结合理论与临床进行探讨分析,初步确立证型。其中偏食辛辣,大便质黏,偏食酸甜,流涎,易惊,大便臭秽,手足凉,遗尿,剥苔,口干喝水多,偏食肥甘,舌苔厚腻,大便不调,过食易饥归为1类,此类在中医证型上为上实下虚或上热下寒。第2类包括夜啼,咬手指癖,烦躁易怒,喜俯卧,多动,易醒,梦话,难入睡,舌质偏红,头颈汗多中医证型为心肝郁热。纳呆少食,不欲食,舌质淡,舌苔厚,腹痛,大便干硬如羊屎状,打鼾,磨牙,背部汗多,睡眠不安翻身多归为第3类中医证型是脾胃蕴热;第4类包括手足温,口臭,睡眠安稳,饮食可,舌苔薄白中医证型为脾失健运。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为上实下虚或上热下寒,心肝郁热,脾胃蕴热,脾失健运4型。3讨论
文献研究[1]小儿“脱被征”中半数以上存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汗证,1/4~1/2有腹痛、厌食、口臭、便秘、磨牙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约1/4有多动易怒等症状。结合梁文旺教授观点[1]:认为“脱被征”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关系较为密切,因此临床上以肠胃蕴热及心肝火旺证型最为常见。目前关于对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研究尚缺乏,本研究针对小儿“脱被征”的主要临床症状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3]又称为集群分析,它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其可将一些观察对象依据某些特征加以归类,在生物学和医学分类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4]聚类分析方法为中医药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方法,将聚类分析引入中医药研究中,使结果更具客观化、标准化和数量化。
本研究结果将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分为上实下虚或上热下寒、心肝郁热、脾胃蕴热、脾失健运4类。其中脾胃蕴热最多见,其次为心肝郁热、上实下虚或上热下寒,脾失健运证型相对较少。与临床实际较符合。应用聚类分析对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研究,更能科学、客观反映临床实践,为中医调治“脱被征”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梁文旺.初议小儿“脱被征”[J].广西中医药,2014,37(02):54-55.
[2]张肖萌,梁文旺,巩梦娇,等.儿科门诊“脱被征”发生率调查[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03):37-39.
[3]何清波,苏炳华,钱元.医学统计学及其软件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85.
[4]刘稼.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4,22(5):927-928.
(收稿日期: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