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芳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参附黄蒲汤联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56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参附黄蒲汤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参附黄蒲汤联合针灸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和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和VAS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黄蒲汤联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参附黄蒲汤;针灸;脾胃虚寒型胃痛
中图分类号:R256.3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114-02
胃痛指胃脘部位疼痛的一类中医病证,其临床表现多为食欲不振、嘈杂、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等。脾胃虚寒证是其最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之一,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等特点。本院采用参附黄蒲汤联合针灸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156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9例,女39例;年龄17~59岁,平均年龄(36.97±6.18)岁;病程8个月~13 a,平均病程(6.28±1.57)a;对照组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7.02±7.66)岁;病程5个月~13 a,平均病程(6.97±0.94)a。纳入标准: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患者确诊为脾胃虚寒型胃痛。③患者对治疗所用药物无禁忌。④患者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患者经检查确诊有胃部器质性病变。②患者有脏器严重受损或原发性疾病。③患者不宜参与实验。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中医内科学》[2]①胃痛绵绵,寒饥时加重,温熨饱腹则缓。②伴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痞闷嘈杂等症。③神倦乏力、食少便溏、手足不温。④苔白,舌质淡、胖,脉沉细。⑤发病与神情抑郁、饮食不调或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参附黄蒲汤治疗。方药组成:蒲公英、党参各28 g,制附片(先煎)10 g,炒山药、炒大黄、炒白术各13 g,乌贼骨、延胡索、陈皮、甘草、广木香各12 g,神曲、香附各10 g。反酸严重者,加用吴茱萸、锻瓦楞子各12 g,对逆满呃逆患者,加用刀豆、绿鄂梅、莱菔子各12 g,对大量泛吐清水者,加用干姜、蜀椒目、砂仁、茯苓各12 g,对腹痛严重者,加用佛手、青皮、积壳各12 g,对大便稀溏、腰膝酸软、肢冷形寒者,可加用补骨脂、芡实、菟丝子、巴戟天各12 g,对呕血黑便者,加用地榆炭、紫珠草、仙鹤草、白及等各12 g。煎服法:500 mL清水煎至200 mL,早晚分服。
观察组:参考《针灸治疗学》[3],取百会、胃区、四神聪、中脘、关元、气海、大横、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内庭、公孙等穴位,首针平刺,其余均垂直进针,针刺约15~25 mm,得气后再于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处进行艾灸。留针30 min后出针。参附黄蒲汤治疗同对照组,2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1.3评价指标
1.3.1中医证候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观察患者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泛酸等主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3级,分别为1、2、3分。总分12分,分值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
1.3.2VAS评分采用VAS法测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患者越疼痛。
1.3.3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和患者数。
1.4临床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病理检查结果恢复正常,中医症候评分减少95%以上。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病理检查结果趋近正常,中医症候评分减少70%以上。③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病理检查结果有所改善,中医症候评分减少30%以上。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病理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变,中医症候评分减少30%以下。临床疗效=[(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和VAS评分见表1。
2.2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78例患者中,有20例治愈,24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临床疗效为89.74%;对照组78例患者中,有17例治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26例无效,临床疗效为66.6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78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呕吐,1例出现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3/78);对照组78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头晕,2例出现呕吐,1例出现发热,3例出现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9/78)。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病邪犯胃、饮食所伤、忧思气郁等因素引起,与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脾胃虚寒有关。中医治疗胃痛以理气和胃为主,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脾胃虚寒型胃痛应“虚者补之,寒者温之”。参附黄蒲汤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常用组方,其中以蒲公英、党参、制附片(先煎)、炒山藥、炒大黄、炒白术、乌贼骨、延胡索、陈皮、甘草、广木香、神曲、香附等药为基础组方。蒲公英苦甘,性寒,是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剂,能消各经之火,散滞气,解食毒。对由饮食所伤、忧思气郁等因素引起的胃痛疗效显著。延胡索归肝经、活血、理气、止痛。炒大黄药性温和,归脾、胃经。主治腹部胀满、冷积便秘。此3药合用,对促进胃部血液循环,祛腐生新,加快胃部创面愈合有显著疗效。广木香归脾、胃、肝经,临床多用于治疗由脾胃气滞所致的食少呕吐、脘腹胀痛等症。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对症忧思气郁和胃气郁滞。陈皮理气健脾,主治脘腹胀满、食少吐泻。此3药合用,能通利三焦、行气疏肝、缓解肠胃气滞。党参补中益气,和胃生津,健脾益肺,可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四肢无力等症。制附片散寒止痛,主治肢冷脉微、虚寒吐泻、肾阳虚衰、脘腹冷痛。山药健脾除湿、补气固肾,益肺、补肾精,能推迟胃内容物的排空,主治大便稀溏之症。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乌贼骨,中医常用于制酸止痛、抗溃疡。神曲健脾和胃,消积化食。主治饮食停滞、脘腹胀满等症。甘草调和诸药,中和药性。再根据中医对症治疗原则,其治疗效果更优。温针灸联合了针灸开穴作用和艾叶的药用价值,利用针刺将艾叶的药性渗透进体内,温阳散寒,行气活血、温通经络。在本文实验结果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更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参考文献:
[1]吴步炳,桑海燕,郑小晶,等.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4-95.
[2]胡立平,刘晓蓓.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5):50-51.
[3]陈建国.浅析中药参附黄蒲汤对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7):177-177.
[4]张眉岸.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2(1):53-54.
(收稿日期: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