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2017-03-04 19:07吴文笛姜莉云吴麟梓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证型

吴文笛+姜莉云+吴麟梓

摘要:本文依照《中医内科学》[1]胃脘痛证型分型方法,采用中医证型比例覆盖方法进行统计,并基于扶阳思想对各证型覆盖比例进行分析。通过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收治396例胃脘痛患者病例分析,再结合运用《黄帝内经》[2]中“标本中气”传变理论,分析讨论并得出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比例的趋向性及多样性,对中医临证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指导。

关键词:扶阳;胃脘痛;中医证型;标本中气;脾胃虚寒

中图分类号:R25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36-02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1]。故胃脘痛为脾胃系病证中常见多发病。本研究通过对20141年1月—2015年12月2年间,本院脾胃病科收治396例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型比例统计分析,结合“标本中气”理论分析探讨,对上述各病种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作一探索,对以后该类疾病中医研究提供依据。

1一般资料

本资料收集的396例病例中,男253例,占总例数 63.9%;女143例,占总例数 36.1%;男女之比为1.77:1。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21岁,平均52.5岁。其中 21~35岁者44例,占11.2%;36~60岁者144例,占36.4%;61岁以上者208例,占52.4%。

2纳入标准

本资料纳入统计病例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2年间,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以胃脘痛为第一诊断收住入院的病例为对象。其病种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15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2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27例、胃部溃疡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7例、十二指肠球炎15例、急性胃炎4例。以上病种均以入院后第1周内本科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果,并结合出院诊断为诊断纳入。中医辨证分型按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为依据设计证型分类规范。

3中医证型及病种证型统计

以《中医内科学》证型分型为基础,拟定7个证型分类。分别统计各证型在纳入病例中实际占有例数及覆盖百分比,见表1~表2。

从表1中可以看出,396例胃脘痛病例中,脾胃虚寒型所占比例最多,共计141例,占总例数的35.6%,以下依次为肝气犯胃型、寒邪客胃型、湿热中阻型、饮食伤胃型、瘀血停胃型、胃阴亏耗型。除排名第1位的脾胃虚寒型外,其余6证型占总病例数64.4%。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大部分以胃脘部(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现代西医学消化病中,脾胃虚寒型比例超过。

4结论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2年间胃脘痛住院病例资料显示,胃脘痛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老年人为多见;包括了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急性胃炎8类疾病。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发病率前3位,共计308例,占总病例数77.7%。从中医证型比例覆盖统计分析看,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寒邪客胃型占本研究7个分型中的前3位,以后依次为湿热中阻型、饮食伤胃型、瘀血停胃型、胃阴亏耗型。其中脾胃虚寒型病例总数为141例,占总病例数35.6%。从8种现代西医学病种证型比例覆盖统计来看,脾胃虚寒型覆盖比例最大。综上所述,该统计结果提示,脾胃虚寒型是中医胃脘痛病中多发常见证型。

5讨论

上述胃脘痛证型统计研究中,总共396例胃脘痛病例,其中脾胃虚寒型141例(35.6%),如若把寒邪客胃型74例一并纳入,则总病例数应为215例,占胃脘痛证型比例为54.3%。故可明确提示在中医辨证中,定性为阳虚、寒盛者为大多数。可见此虚寒定性为胃脘痛证型中的常见多发性质。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以虚寒为主要证型表现之结果,下面笔者将从中医经典之《黄帝内经》中寻找依据,以“标本中气”气化传变理论为着眼点,对胃脘痛一病中虚寒证型演化规律作一探讨。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3]。人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有气构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2]。故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把研究气的运动规律,作为研究人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之基础,从而指导临证实践。清.黄元御在其代表著作《四圣心源》中曰:“内感外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4]。清·陈修园:“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按六气之标、本、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5]。清·张隐庵:“言标本之道,虽为要约,而其用则广博,虽为微小,而其用则弘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者,惟知标本故也”[6]。以上诸位前贤所言,均视人体气化,标本中气为研究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之不二法门,肯定了标本中气理论对临证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何为标本中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之,有取标而得之,有取中气而得之”[2]。鉴于标本中气在中医历代均为研究疾病气化传变规律的重要手段,故本研究亦采用此经典理论进行探讨。由于本研究以讨论胃脘痛的中医证型比例覆盖为核心,故就从标本中气中之阳明病(手阳明大肠经合足阳明胃经)来讨论。阳明一经,标阳本燥,中見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因阳明病应以“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为一般气化传变规律。而其中见为太阴,太阴又应以“从本”为一般气化传变规律,太阴之本为湿,从本即从湿化。故由此可知,阳明病之传化:应从其中见太阴之本而化湿。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阳明太阴均从湿化,中焦阳气最易受损,而见中阳不足之象。中阳不足,运化无权,又可变生寒湿之邪阻困中宫,加重脾胃阳气的损耗。反反复复,最终酿成脾胃虚寒之证型。正如黄元御于《四圣心源·六气解·阳明燥金》篇云:“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为顺”[4]。清·陈修园:“至若阳明……不从标本而从乎中者,以阳明之中,太阴湿土也,亦燥从湿化也”[5]。以上前贤论述均说明了阳明病的一般传化规律为“燥从湿化”,为“阴易进而阳易退”,为“胃土恒湿”。这以本研究之脾胃虚寒型占胃脘痛中医证型比例过半之结果是相吻合的。正所谓:“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素问·标本病传论》][2]。“知标与本,用之不殆。……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素问·至真要大论》][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急性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慢性难治性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其中慢性胃肠道疾病亦属于其中之一。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尤其重视天人合一、身心并重、个体辨证、量体裁衣的思维方法,采取多层次、多靶点、多方位的个体化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已显示出突出的中医药特色及优势。本研究本着目前中医界提出的“读经典、做临床。”的方针,为中医胃脘痛证型一般覆盖规律进行统计研究,从而为下一步依证论治,及相应新药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

[2]周显忠.黄帝内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6.119.85.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1.

[4]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29.

[5]林慧光.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76.

[6]郑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19.

(收稿日期:2016-09-19)

猜你喜欢
胃脘痛中医证型
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小儿脱被征的中医证型研究
中医证型辨证治疗帕金森的临床分析
膝骨关节炎局部辨证体系的初步研究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浅谈胃脘痛患者应用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痛45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