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林南杰+池纹宏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痛风发作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我国医务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从3个方面,流行病学、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综述了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进展
痛风是指由于体内嘌呤代谢功能异常导致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发病早期患者通常伴有高尿酸血症,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其主要来自于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另外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物或嘌呤类化合物均会在酶的作用下生成内源性尿酸。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软骨、关节囊、骨质和其他组织中大量沉积,导致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因此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患者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痛风性关节炎会损坏关节软骨,造成关节畸形,严重时可伤及全身多个器官,造成残疾,反复发作甚至威胁生命。故针对痛风性关节炎逐年增高的发病率,我国大量中医药医务工作者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进入了深入研究,本文中将针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也愿祖国医学能发扬光大,现报道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关于痛风的病因我国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观点,在《金匮要略》中(汉·张仲景)对于痛风的病因归为“风湿”、“风血相搏”,认为痛风是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所致。《外台秘要》(唐·王焘)中认为痛风多是由于“风寒暑湿之邪,因虚所致……昼静而夜发,发时彻骨绞痛。
现代中医理论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认为痛风归于“痹症”范畴,其发病机制为湿热痰浊痹阻经络,气血失畅,不通则痛,如果流注关节,筋骨失养,导致关节肿胀畸形。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禀赋不足,外感风、寒、湿邪,凝滞为痰,阻滞经络所致。许树柴等认为急性发作期痛风性关节炎应从瘀热阻滞、湿热痹阻等辨证施治。王乙黎等认为,痛风的病因主要来源于饮食偏嗜致毒,六淫之毒,七情化毒三个途径。何国珍等认为痛过食膏粱厚味,脾失运化,湿热浊毒内生所致。廖竹芬等认为痛风与脾胃湿热,酿生痰瘀有关。
2西医病因病理
西医认为痛风的发生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根据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病因又将其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原发性痛风的病因尚未明明确,普遍认为其可能与遗传基因、年龄、性别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由于发生机制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尿酸过多型、尿酸排泄不畅型或两种机制并存型,如饮食习惯(酗酒、吸烟、肥胖、饥饿)、疾病(肺癌、肾功能不全、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甲减、重大疾病或外伤)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等,都可能导致继发性痛风。
3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西药治疗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IL-1抑制剂、别嘌呤醇、苯溴马龙等。这些药物通过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临床症状,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体内嘌呤代谢功能异常,导致疾病反复发作;而且药物的毒副反应明显,易引起其他并发症,迫使临床医生使用时需要慎重的考虑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独成为一派,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痛风的中医治疗遵循整体观念,具有疗效确切、药物安全性高,患者可以长期使用,因此近年来在临床中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万用临床科研的重点。
3.1辩证施治
丘青中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浊毒瘀滞型和痰湿阻滞型2个亚型,浊毒瘀滞型采用自拟消痛汤Ⅰ号方,痰湿阻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Ⅱ号方。王孟和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4型:
(1)痰浊阻滞型:蠲痹汤加减。
(2)瘀热阻滞型:身痛逐瘀汤加减。
(3)湿热蕴结型: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4)肝肾阴虚型:三痹汤加减。
总有效率88.63%。方策将辨证为痰湿阻滞者治以涤痰降浊、泄热散结,方用涤痰汤加减瘀热阻滞者治以通络止痛、清热散瘀,方用枝藤汤加减;湿热蕴结者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肝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疗效良好。
3.2中成药治疗
钱卫东和钱小奇采用悉通颗粒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并与秋水仙碱对照,两组治疗疗程相同,实验结束后对比的治疗效果;结果性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是治疗组的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中药治疗的安全性具有明显优势。张剑勇等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分别采用痛风泰颗粒与双氯酚酸钠缓释片进行对比治疗对比,结果发现治疗组的关节红肿热痛消失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后实验室指标与不良反应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痛风泰颗粒对于痛风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且能够降低血尿酸,安全性较高。文绍敦在痛风高尿酸伴高脂血症患者对比治疗中采用酸脂清胶囊(主要药物成分为大黄、姜黄、土茯苓等)口服治疗,结果发现酸脂清胶囊对痛风高尿酸伴高血症的治疗效果明显,而且可以有关改善患者的血脂状况。
3.3外治法
彭华珍等在痛风治疗中采用清热通痹膏(黄柏20g、大黄20g、石膏30g、忍冬藤30g,知母20g、苍术20g、黄连20g、元胡20g、黄芩20g、赤芍20g、山栀20g,研细,经醋调匀制成),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效果与单纯服药组相比明显提高。秦秀芳等将六神丸碾成粉末,用醋调匀,每日早晚涂于关节红肿处,并对关节进行轻柔按摩,并配合中药汤剂内服,疗效满意。傅渊等将金黄散(黄柏250g、制大黄250g、天花粉500g,制南星500g、炒苍术500g、姜厚朴500g、姜黄250g、白芷250g、陈皮500g、甘草各100g),研细混匀,用醋调匀,外敷于关节红肿处,每次20g,1次/天,7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内服,总有效率高达98.21%。
3.4针灸治疗
解光尧等在4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中采用单一针刺治疗,穴取曲池、三阴交、膈俞、肾俞、关元,1次/天,治疗10天后痊愈30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1%:对其中30例痊愈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复发6例,复发率仅为20%。谷建林等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中采用针刺正中神经返支法,用毫针针刺,酸痛感后留针30min,1次/天,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确切,患者的尿酸代谢功能有明显提高。
3.5其他
饮食与生活习惯与痛风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食疗对痛风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张春珍将8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食疗组各40例,对照组对于血尿酸过高者给予秋水仙碱口服治疗,食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饮食治疗,可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在饮食中加入土茯苓、薏苡仁、牛膝等清热利湿的中药食材,少吃煎炸食物的摄入,也对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具有显著作用,同时禁止食用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富含嘌呤的食物,限制嘌呤摄入,减少外源性蛋白,促进尿酸排泄;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医治疗痛风的效果与安全性虽然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发现还是存在一些弊端:首先,中医中对于痛风的命名较为混杂,“痛风”、“痹证”、“白虎历节”、“腰痛”、“石淋”等都是痛风的常见名称,对整理与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另外,关于痛风的中医治疗多以个人经验总结为主,缺少统一的公认的评价标准,因此很难从统计学角度科学地说明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与时俱进,将传统中医理论与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理论结合在一起,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估;回顾科研力度,科学、客观地评价治疗效果,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对于痛风的防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符合治未病理念,临床治疗效果确切,而且安全性高,可以作为痛风治疗的首选方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