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政课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的重中之重。该文以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为例,提出将爱国主义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内驱力,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勉励学生增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本领,培养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师要做爱国主义教育先行者、升华教学内容等方面解析教学思路,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爱国主义;课程思政;植物营养;学习内驱力;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55-04
Abstract: Patriotism is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main position to carry out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the top prior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position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course Plant Nutrition and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ntegrate patriotism into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timulat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drive, so as to fully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skills of \"storing grain in the land and technology\", we can train them to become newcomers of the times who take on the importan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 teaching ideas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that teachers should be the forerunner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sublim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urses.
Keywords: patriot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plant nutrition; learning drive; learning initiative
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出台,要求以课堂教育为主要方式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课程思政建设[1]。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作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内驱力,增强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笔者以爱国主义为课程思政方向,浅谈其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实施措施,希望为各高校提供有效参考。
1"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1" 爱国主义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勇于探索,激发人们对祖国与民族深刻了解与热爱[2]。在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心中,爱国主义是一面精神旗帜,是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和文化的具体传承[3]。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心态,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4]。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爱国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5]。
思政课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的重中之重[6]。各地方高校应该紧紧把握大学生发展阶段“拔节孕穗”的成长特点,强化思政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以此开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创新思路[7]。
1.2" 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1.2.1" 内驱力的解释
心理学家R.S.Woodworth在1918年率先用内驱力这一术语概括了激起行动的原动力。在心理学研究中,内驱力与需要被归为同义词。需要是主导人类行为的极为重要的要素,一个人主动积极地去完成某件事情,不论是出于理智还是情感上的抉择,总是在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推动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动力,这种信念或动力便是人们心中最迫切想要得到满足的需要——内驱力[8]。内驱力产生于个体所处环境和自我交流过程之中,其具有驱动效应,为个体提供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9]。它的本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力量,一种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内部力量。
1.2.2" 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培养身份认同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10]。这种内驱力会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努力,追求卓越,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进步。
1)培养身份认同感: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国家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11]。通过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学生可以建立对国家的身份认同感[12]。这种认同感会激发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他们在学习中的动力。
2)培养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强调国家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个体对集体命运的贡献[13]。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国家荣誉的认同感。他们会意识到,通过刻苦学习、取得优秀成绩,不仅可以为自己争光,更可以为国家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会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3)培养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有义务为国家的繁荣进步作出贡献[14]。学生通过了解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国家需要的人才和知识,会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社会责任感会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都必须拥有的情感,是公民必须自发承担的个体责任,是国家昌盛、民族兴盛的必要前提[15]。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要求大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及国民教育过程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16]。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主动学习,拥有内驱力的大学生对学习有意向、有兴趣、有热情。
2" 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概况
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面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展的国家需求,使学生了解植物营养学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方法及该学科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理解植物对养分吸收、运输、利用,土壤养分迁移、转化;掌握农业生产中常用肥料(氮肥、磷肥、钾肥、中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及有机肥料等)的种类、性质与合理施用需注意的问题等;掌握肥料科学施用与管理方法技术,为学生今后能够在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从事土壤与肥料、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3.1" 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作为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课程思政”一词于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被提出。粮食产量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民生安全的根本保障,也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方向[16]。“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见解。粮食产量与科学施肥紧密相关,肥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保障和提高土壤肥力,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和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大学生对农学类专业缺乏认识,时常出现高分学生更换专业的问题。因此,为坚定学生专业憧憬,优化基础生源,同时积极配合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培养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以爱国主义为思政方向深入开展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
3.2" 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处理好专业课程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这一点教师需要很好地思考和安排教学工作。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是以植物营养学、土壤学两门课程为知识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灌输,而要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田间施肥实际问题[17-18]。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意义的情况下进行课程教学。大学生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较强,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尽可能使专业课程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联系,更易于被学生接纳[3]。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这门专业课程终究不属于思想政治课的范畴,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使学生觉得突兀,把握好学生思想脉搏,教育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其次,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性与深入性。爱国主义教育,非一蹴而就之功,需要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使学生体会本民族文化之长处与特点,并自发建立起热爱祖国之情怀,而非是被动填充式的教学,应积极寻找植物营养学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3.3" 将爱国主义融入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3.3.1" 提升教师团队爱国素养,做爱国主义先行者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团队的组建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将爱国主义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教师应有爱国情怀,做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者[19]。《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只有教师满载一腔爱国情怀,才能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20]。因此,为提高教师的爱国主义素质,有必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3.3.2" 以爱国主义为思政方向,升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教师在充分了解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创新培养方案,要在保证完成原有专业知识能力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融入爱国主义的课程思政方向,引导大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之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要让大学生知道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学什么、怎样学,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学;要明确指出作为农学类专业学生在新推进绿色发展、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生态优先背景下的责任和使命[21]。
1)结合农业发展史,在学生心中播撒兴农强国的种子。在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第一章绪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贡献,引发学生拥有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需介绍本专业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植物营养学与肥料行业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奋发进取,为专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讲授我国植物营养发展历程时,将老一辈科学家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科研工作的极端负责态度介绍给学生,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要有心怀天下的胸怀,鼓励学生干一行爱一行[22]。例如,地处河北省曲周县黑龙港流域低洼地带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老碱窝”,曾经全县近40%的耕地属于盐碱地。1973年,中国农业大学老一辈科学家来到曲周改土治碱,他们克服艰苦条件,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寻访地方干部群众,对土壤和水质进行化验,摸清当地水盐运移规律。经过多次论证、研究,提出了“井沟结合、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方案。经过几年的治理,有效遏制了耕地盐碱化趋势,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力。
2)结合土壤环境现状,唤醒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12 172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2.68%[23]。虽然在全球各国中排名靠前,但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全球人均水平的1/3。而且,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建房等行为使我国耕地数量进一步减少;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导致土壤养分缺失,耕地质量下降,这使我国面临耕地数量减少与耕地质量下降双重威胁[24-25]。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勉励学生增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本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3)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全文共六个部分,再次将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依托。磷肥作为粮食种植中不可或缺的3种基础肥之一,在讲授这一章节时,不仅要介绍磷肥主要类型、特性及磷肥的施用原则,同时介绍我国磷肥行业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我国磷肥在主要依赖进口,为了突破国际封锁,开发磷矿成了老一辈技术人员的使命。我国陆续成立了一批磷化工企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国民温饱、降低中国农业生产成本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热爱植物营养工作,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担负起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
4" 结束语
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理论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以面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展的国家需求,为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使得该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实施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做到将植物营养学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让高大上的思政课接地气,增强同学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蔡婕萍,许和连,马文豪.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J].改革与开放,2021(3):57-62.
[2] 郝立新,刘曙光,刘金波,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笔谈(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12):1-26.
[3] 陆双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J].校园英语,2022(39):94-96.
[4] 蒲海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初探[J].青海师专学报,2009,29(3):71-73.
[5] 童萍.中国式现代化独特价值观的三重诠释[J].东南学术,2024(2):1-10.
[6] 龚宇润,刘宏伟,张聪.高校思政课全要素教学体系建构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进路[J/OL].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1-15[2024-06-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978.g4.20240229.2232.002.html.
[7] 张艳青.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高校建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6):86-88.
[8] 张景新,张耀荣.高职高专院校增强学生党员内驱力措施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2):219-221.
[9] 沈丽萍.道德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40):29-30.
[10] 朱德全,刘志军,侯怀银,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议题及其实践路向(笔谈)[J/OL].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19[2024-06-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381.g4.20231221.1133.002.html.
[11] 刘曙光,魏长宝,刘京希.“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笔谈[J/OL].东南学术,1-15[2024-06-13].https://doi.org/10.13658/j.cnki.sar.20240314.003.
[12] 孟凡丽,葛永钧.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的实践理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4,35(1):91-98.
[13] 邢国忠,胡雪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学的理路探寻[J].思想教育研究,2024(1):76-82.
[14] 许玉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基本内涵、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J/OL].当代教育论坛,1-11[2024-06-13].https://doi.org/10.13694/j.cnki.ddjylt.20240319.002.
[15] 阮博.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价值指向、核心议题与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4(2):26-32.
[16] 王海亮,周雨婷.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志气、骨气、底气的三重向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6):150-156.
[17] 钟钰,巴雪真,陈萌山.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构建与治理进路[J].中国农村经济,2024(2):2-19.
[18] 张兴梅,何淑平,刘春梅,等.《植物营养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9):376-377.
[19] 焦晓光.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学”金课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3):51-52.
[20] 魏扬明,吴含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7):29-32.
[21] 俞念胜.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1):102-109.
[22] 邰继承,范富,宋桂云,等.地方院校“一流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土壤肥料学”课程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7(1):86-88.
[23] 高诗梦.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22.
[24] 金书秦,张哲晰,胡钰,等.中国农业绿色转型的历史逻辑、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J].农业经济问题,2024(3):4-19.
[25] 张江周,王光州,李奕赞,等.农田土壤健康评价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OL].土壤学报,1-15[2024-06-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119.P.20240308.1322.002.html.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无编号);扬州大学2023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YZUJX2023-D10)
第一作者简介:宓文海(198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