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科实践推进策略

2024-12-31 00:00:00孙莹莹
中国标准化 2024年8期
关键词:推进策略新课程标准

摘 要:学科实践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改革方向,是新时代育人的新方向。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科实践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学科实践在课堂中的落实,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基于此,本文在阐明学科实践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学科实践的推进策略,旨在进一步落实学科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学科实践,新课程标准,推进策略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8.048

0 引 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 0 2 2年版)》中指出“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1]。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不仅关涉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还针对学生的素养发展。因此,应当建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科实践的推进路径,保障其在课堂中的充分发展。

1 基于新课程标准推进学科实践的重要意义

学科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载体,承载着育人的价值意蕴,以实践的方式学习学科成为学科育人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包办实践、学生虚假实践等现象盛行,这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感和实践意义的生成性。学科“伪实践”表现为:从目的而言,教师进行学科实践是迫于学校教学制度而进行的非主动性行为,将实践作为课堂亮点,只追求有实践环节,而不考虑实践的适切性,是一种虚假的实践;从目标而言,实践是学科知识的附庸,教师以强化知识点的记忆而配套学科实践,是以掌握知识为目标的实践;从内容而言,实践并非聚焦学科知识的具体化实践,而是远离学科知识的普适性实践,课堂中存在着大量的动一动就算实践的例子,是远离学科内容的泛化实践;从过程而言,教师严格遵循“探究七步法”,是标准步骤之下的空壳式实践,不具有实践的灵活性;从评价而言,教师通过笔测的方式测试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本末倒置的评价行为。从学科实践的目的到评价无一不存在着“伪实践”的现象,而这种“伪实践”正盛行于我国各中小学的课堂中。时代的要求和素养的发展迫切需要去伪存真的学科实践。

学科实践的意义主要关涉到知识观、学习论、课程论、育人方式等方面。在知识观方面,从静态知识观转向动态发展取向的知识观。学科实践的过程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探索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对于已有规律的深刻认知,也有可能是对于新规律的发现,无论是对于规律的检验还是发现规律,都超越了直接接受式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论方面,从坐而论道转向知行合一。学科实践倡导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学习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要做的事情,而且是从事专门化的学科的事情。在课程论方面,从学科学习转向素养形成[2]。学生通过学科实践不仅获悉了系统的知识,还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能够运用知识做事。在育人方式方面,超越说教式被动育人转向实践式自育[3]。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在实践中改变个人观念。综上可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科实践在学科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学科实践的常态化成为育人的关键所在。

2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科实践推进策略

2.1 基于系统规划的学科实践

学生的学科学习是在横向上拓宽、纵向上连贯深化的系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整体设计。学科的学习安排和设计是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因此,学科实践的设计和安排也应在学科学习阶段的背景下进行,并设计某一学科特定的实践学习,让学生经历典型的学科实践。在横向上,以课程标准为设计指引,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在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中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建构学生独特的个人学习经历。在纵向上,注意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实践学习,逐渐深化实践的思维,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教师要做好学段和年级间的学科实践衔接,把握学生的学习经历。

系统设计学期学科实践。在学期正式开始前,将整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安排,这样的课程规划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清晰地明确所进行的课时在整个学期课程中的地位。学科实践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让学生实践体验,其中不仅涉及实验器材的问题,还涉及班级的组织和协调、学生安全等各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因此,要提前规划整体设计学科实践。在进行学科实践设计时,要尽可能多地关联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个人经历,让学生在学科实践中建构个人化的学科实践体验。

2.2 基于任务驱动的学科实践

任务是学科实践的组织形式,学习任务驱动着学生的实践学习。学科实践是具有明确目的的行为,否则,将重回探究的怪圈。“任务就是做事,语文学习任务就是用语文做事,学生在用语文做事的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4]。语文学习任务与语文实践是一体化的,语文学习任务规定了用语文做事的实践形式,而语文实践即完成语文任务的实践行为。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将童话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改编课文的过程实则是学生深入理解与分析文本的过程;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新闻”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探究演讲”都是以学习任务的形式组织的语文实践,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语文实践的过程,基于任务驱动学科实践在课堂中的落实。

(1)教师学科任务设计要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学生愿意做的任务才有价值。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源于学生生活和学生经验,将学生的个人经历规划到教学设计中。(2)学习任务需要具有思维深度,任务设计具有进阶性,从基础的任务向高层级任务进阶。深度的任务引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表象性实践,活跃学生的思维。学习任务是紧密联系学科知识和学习行为的,学习任务可设置深度探究学科知识来源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3个纬度进行学科实践的学习。首先,从事实维度认知知识,这是对知识的基本内涵的理解;其次,从时间维度探究知识形成过程,这是对知识形成历程的了解;最后,从发展维度生成知识,这是个人对知识经验性的转化。通过以上3个维度,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形式和实质的内涵理解,扩充个人的知识经验,丰富学生的学科实践经历。

2.3 建设学科实践资源库

(1)学校方面,学校要将所进行的实践学习归纳总结形成学习案例库,对整个实践学习中所运用的学习资源进行记录和整理,形成学科资源学习库。学校要依据学校的特色、学校的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学科实践探索。学科实践含有多种形态,每个学校都可以结合本校师资、生源、硬件设备等各种资源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打造多样化的实践育人模式。

(2)教师方面,教师要加强理念学习,积极参加研修活动,包括以学科实践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名师工作室带头探讨学科实践课例、校本研修活动、课例开发等活动,在不断学习中深化对学科实践的理解和认知。转变教师培训的方式,“还原教学场景,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师研修[5]”。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所面对的真实场景中展开培训,能够给予教师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3)学生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自制学具等方法破解学科实践资源匮乏的难题。很多实验材料是从无到有的,实验材料作为学习的工具,只有通过加工制作符合学理性才能使某一资源成为学科的专属学习资源,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理解完全可以自制学具进行学习,学生自制学具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知识、深化认知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从案例库中借鉴经验,形成学科实践的学习思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案例反思改进,形成系统特色的学科实践学习。

2.4 立足课程标准,建构学习共同体

“没有理念的支撑,只是仿照别人的课堂教学现象与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必然要失败。课堂教学改革应从理念与规律学起,不能从模式与现象开始。理念与规律掌握了,自然会形成模式。没有规律支持的僵死的模式化,会将教学改革引入歧途[6 ]”。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教学导引,课堂渗入课程标准精神,体现课程标准思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潜力反向激发教师的教学思路,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向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教师的教学,教与学成了一体,师与生成了学习共同体。如同潘洪建教授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班级教育活动中,以共同愿景、价值和情感为基础,以真实任务为核心,师生、生生之间持续的、深层的合作和互动,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学习组织与精神追求”[7]。在学科实践这一学习方式下,学生针对实践中的真实任务,进行探究和互动,不仅在知识理解上有所精进,而且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持。

3 结 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科实践成为新教学的重要引擎。教师要在系统规划学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任务驱动落实学科实践,并以建设学科实践资源库作为条件保障,立足课程标准构建师生学科实践共同体,共同推进学科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1.

[2]陈佑清,胡金玲.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特质——基于核心素养特性及其学习机制的理解[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12-19.

[3]成尚荣.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核心要义与基本形态[J].中国教育学刊,2022(10):55-60.

[4]薛法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解读与实践建构[J].人民教育,2022(Z2):23-25.

[5]刘可钦.提升学校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实践转化力[J].中小学管理,2022(6):5-9.

[6]刘永春.名校课堂教学的对比分析与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0(16):38-41.

[7]潘洪建.“学习共同体”相关概念辨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13(8):12-16.

作者简介

孙莹莹,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高鹏)

猜你喜欢
推进策略新课程标准
电子商务发展与政府推进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7年9期)2017-03-29 16:19:13
浅析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推进策略
财会学习(2017年4期)2017-03-15 17:56:43
新时期高校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历史、现实与推进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32期)2017-02-24 10:17:05
我国面向2030年的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及推进策略构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03:17
“趣”说英语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