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创伤骨折标准化疼痛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4-12-31 00:00:00陈晓静
中国标准化 2024年8期

摘 要:目的:分析标准化疼痛护理在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9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31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标准化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同阶段的疼痛评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信念评分整体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实施标准化疼痛护理,可坚定患者的疼痛信念并缓解躯体疼痛情况,且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为全面促进患者康复奠定良好基础,值得推广。

关键词:标准化疼痛护理,四肢创伤骨折,急性疼痛,疼痛信念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8.069

0 引 言

四肢创伤骨折是因为直接或者间接暴力引起的损伤,是骨科常见病例,其主要发病群体为青年。疼痛是四肢创伤骨折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护理人员需要紧急处理的临床问题,若不能短时间内解决患者躯体疼痛问题,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免疫炎症反应失衡问题,并造成代谢功能紊乱,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为解决上述问题,标准化疼痛护理干预模式应运而生。该护理模式的核心是基于患者躯体产生疼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护理路径,在护患合作下达到消除疼痛的目标[1]。为深入分析标准化疼痛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22年1月—2023年9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应用效果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于2022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62例四肢创伤骨折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患者31例,男/女=24/7;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8.65±4.16)岁;婚姻状况为未婚20 例,已婚/ 离异患者11例;发病原因包括车祸伤2 3例,坠落伤8例。对照组患者31例,男/女=21/10;年龄21~51岁,平均年龄(38 .74±4. 2 0)岁;婚姻状况为未婚18例,已婚/离异患者13例;发病原因包括车祸2 5例,坠落伤6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 >0. 05),可比较。

纳入标准:(1)有明确四肢创伤骨折病因者;(2)18岁以上成年患者;(3)认知功能正常且可以主动配合护理者;(4)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有慢性疼痛病史或者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2)处于重度昏迷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四肢创伤骨折发生后的自我管理注意事项,包括遵医嘱用药、保证每天适度的肢体锻炼以及营养支持等。强化并发症管理,包括通过抬高患肢以及定时翻身等措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与压疮的发生。

观察组患者采取标准化疼痛护理。(1)疼痛教育。护理人员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向患者详细说明四肢创伤骨折发生后产生疼痛的原因与必然性等,转变患者对疼痛理念的认识,强化患者对疼痛的了解。同时护理人员阐述疼痛的危害,帮助患者消除对疼痛的误解,并走出疼痛误区,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尽快树立无痛理念。(2)强化肢体疼痛护理方案。目前,临床上针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通常采用冷敷的方法,护理人员在冷敷前详细介绍冷敷在改善躯体疼痛中的重要性,介绍冷敷的目的、操作要点,并了解有无禁忌。冷敷开始后,护理人员增加巡视频次,及时更换冰袋,并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的颜色与温度,避免患肢因长时间低温状态而冻伤。(3)重视心理支持。护理人员高度认识到患者心理状态对躯体疼痛的影响,主动向患者介绍调整心理状态的合理手段,主要包括:1)采用放松疗法消除患者的躯体疼痛感受,即在感受到疼痛时可通过呼吸训练以及放松肌肉、引导想象等措施消除内心紧张情绪,如想象四肢创伤骨折康复的生活状态。2)进行音乐疗法干预,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如安静的轻音乐、纯音乐等可以舒缓紧张情绪。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记录患者躯体疼痛状态,得分越高,证明疼痛越严重;使用疼痛信念与感知问卷(PBPI)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信念情况,得分越高,证明疼痛信念越强烈;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判断患者睡眠状态,得分越高,提示睡眠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患者躯体疼痛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患者睡眠质量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2。

2.3 患者疼痛信念

观察组患者在标准化疼痛护理干预前,疼痛信念评分为(1 2 . 3 8±2 . 1 2)分,对照组为(1 2 . 4 1±2 . 0 9)分,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t /P =0.056/0.955);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疼痛信念评分上升至(20.83±1.0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67±1.41)分,数据差异显著(t /P =6.911/0.000)。

3 讨 论

随着医院护理人文关怀理念的深入践行,临床护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也越来越重视对疼痛症状的干预和管理[2]。骨折术后疼痛不仅是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痛觉信号被传递至患者大脑后,疼痛程度受患者个人疼痛阈值、情绪、环境以及性格等多方面影响[3]。骨折术后患者多存在恐惧和焦虑情绪,再加上骨折创伤、手术操作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术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严重疼痛感。这不仅影响舒适度,还会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影响患者术后对康复训练的配合,加重不良情绪,延误术后身心康复。

本研究提出标准化疼痛护理,由护士负责对患者实施系统性疼痛干预,可提高患者疼痛阈值,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感,提高其舒适度。护士借助疼痛教育与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正确看待术后疼痛,了解疼痛原因及影响因素,认识到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帮助患者对疼痛建立科学认知,能够理性看待疼痛感,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对疼痛的接受度,做好心理调整,提高其疼痛阈值[4],并使之认识到自身不良情绪将加重疼痛反应,不利于身体康复,从而引导患者主动调整自身情绪,积极配合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通过冷敷等方法改善术后肢体肿胀,能够促进血管收缩、减轻血管张力、抑制释放组织胺、促进炎性物质吸收、提高患者舒适度,让患者减轻疼痛感。这样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干预,能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后续康复训练和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对护理和训练的依从性,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特别是患者术后受到疼痛感等影响,出现恐动心理,不利于康复训练的开展,从心理层面介入可以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更加勇敢和积极地配合康复训练,加快术后康复速度。同时,护士也采用放松疗法、音乐疗法等不同方式让患者分散注意力,促进血液循环及四肢肌肉的放松,避免患者过度集中于疼痛感,更有助于降低其疼痛敏感度,从心理层面上削弱疼痛感[5]。

经过本文对两组患者对比,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证实标准化疼痛护理切实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问题,改善患者舒适度,为术后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睡眠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证实随着疼痛缓解,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让患者在术后得到充分休息,更有利于身心康复。最后,在比较两组患者疼痛信念的状态评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信念评分整体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标准化疼痛护理干预方法更有助于坚定患者战胜疼痛的自信心,这可能与本次护理中采取的疼痛教育措施有关。通过护患共同学习、互动交流等疼痛教育护理方法,达到优化提升疼痛干预效果的目标[6]。本次护理干预中通过患者的自我评估以及识别疼痛状态、讲解药物镇痛相关知识等措施,达到有效消除疼痛感受并坚定疼痛信念的目的。

综上所述,为满足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护理的要求,护理人员贯彻落实标准化疼痛护理干预措施能取得满意效果。该护理方法可改善患者的躯体疼痛状态并坚定患者消除疼痛感受的信念,且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其护理效果满意,在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倩,刘苗,徐文杰,等.针对性心理护理结合系统性疼痛控制在四肢创伤性骨折患儿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5):100-102.

[2]沈鹏.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应用标准化急性疼痛护理管理的方法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6):258-260+264.

[3]卢雨.疼痛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1):111.

[4]周莹.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2):172-174.

[5]杨靖,冀晨,喻晓龙.四肢创伤骨折急性疼痛患者的针对性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2020,41(11):2797-2798.

[6]史培.疼痛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名医,2020(14):144-145.

作者简介

陈晓静,本科,护师,研究方向为骨折护理。

(责任编辑:刘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