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12-31 00:00:00宋洁台莲梅徐晓丹贺琳孙强姚钦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课程思政

摘" 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党中央先后颁布多个关于加强改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随着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有机融合已经形成全新的趋势。随着大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的引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课程教学方法也逐渐从单纯的课堂讲述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转变,并逐步强调德育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如何在线上教学环境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该文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宗旨,进行适合我国农业院校专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育人元素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在“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下创新课程教学活动,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将思政教育与整个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机融合。为适应新信息时代的思政教学需要,开展当代课程思政智慧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线上线下;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改革;混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48-05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as issued many of documents on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the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Internet Plus\" with education has formed a new trend. With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is changing. The course teaching method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simpl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to the \"online plus offline\" combination model.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education quality training was gradually emphasized. In the online teaching, how to run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urgently. Based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he design of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educational element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Plant Pathology course that was suitable for agricultural colleges in China.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Plus\" model, we will innovate curriculum teaching activities, build a new teaching model of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wit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new information age, it had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mart teaching in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Keywords: online and off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nternet Plus; teaching reform; blended teaching mode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是我国培养各种人才弘扬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科学地有机融合,充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融会贯通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要求教师讲授的每门课程能够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那么,如何在适应当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成长方式的基础下,实现教书育人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此外,为了满足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作为教师又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让课程思政教育变得更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立德树人,这也成为我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载体的专业课程,更要不断深化层次梳理自身课程特点、知识理论有机结合价值理念,使课程思政元素在整个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并与传统行业、领域的不同程度融合已经成为目前各个领域的新特色。本文针对“互联网+课程思政”进行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基础,从德育视角出发,为学生开展创新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运用新技术的优势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构建我国课程思政智慧教学环境,以形成适应新时代高等院校大学生特点的思政教学需要。

1"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各方面进行充分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1]。在当今这个社会多元化的飞速发展背景下,仅以思政课作为大学生价值引导的主要渠道,已经开始逐渐出现诸多问题。学科教育核心理念的提出与确定,充分发挥全课程、多方位育人已经成为教师育人责任的关键表现[2]。由于学科德育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对其进行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也成为当今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抓住当下教育改革的契机,进一步构建教育教学一体化体系,满足目前大学生德才兼备与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保证全员育人及全方位教育体系过程中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中,坚持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在探索和完善高校思政课程的过程中,要将德育和素质教育贯穿到本科教育的整个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理论指导,全面构建适应我国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体系。

2" “互联网+”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2.1"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

高校思政课程改革要遵循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坚持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强调大学教育全方位德育“熔炉”的教育潜力。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要作为大学育人的主要过程,还要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针对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育人基本实现形式模式,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现有理论和实践构建的科学育人培养体系,不同阶段使用不同方法,并采用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现代育人系统分析构建。从传统育人培养模式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育人培养模式构建,主要基于当代创新发展背景之下高校知识底蕴与知识传播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培养,又要突显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发展目标与当代人才需求相协调;要符合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结构、层次和功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探索一条适合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进而实现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进一步构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课程思政,已经引起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学者的广泛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些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研究[3]、机制制度构建[4-5]、教学模式设计[6-7]、教学方法创新[8]、实践路径研究[9]和教学效果评价[10]等。

2.2"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构建

当今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和成长,将互联网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已不容忽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创新,已经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发挥现有互联网多方平台的实践优势,深度挖掘融合多元化的有效思想政治资源,通过重新构建思政课程表现形式,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全面激活课堂思政的教育活力,充分实现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理想成效,创建良好的课程思政实施平台。思政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关键驱动力。“互联网+课程思政”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课程思政教育进行改造升级的创新改革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传统课堂教学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人才培养方式从共性化走向个性化,让教学模式从线下方式走向线上方式,促进教学文化从独立性走向协作性,让思政资源从独享性走向共享性。

目前关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11]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12]、课程思政的资源构建[13]、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14]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针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用与“互联网+”有机融合方向还缺乏理论基础与全面实践的检验,尤其针对基于“互联网+”模式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应用还有待更深层次的进一步研究。

3" 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构建

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应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体系特点,依赖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出发点,适应我国当今高等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这个落脚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层次探索在专业课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植物病理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系统的有机结合。在“互联网+”平台和现代化教学方法共同作用下,实现将专业课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引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植物病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去。通过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让学生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人生价值的有机融合。

3.1" 采用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进行课程构建

植物病理学是我国高校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与重要农作物病害的症状识别和综合治理方法。针对目前社会对农学专业还停留在较为传统印象的现象,导致很多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严重到对自身专业产生了排斥心理。因此,构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模式,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高速发展急需高水平人才,与当今农学专业大学生对农学专业学农、知农、爱农情怀缺失,涉农方向就业情绪低迷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植物病理学“互联网+课程思政”构建过程中,要求课程组教师在基于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的基础上,以植物病理学课程知识点育人思政元素为切入点,以网络信息化融合平台为实践依托,以精品思政元素深度挖掘为核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移动网络教学+思政案例教学”思政教学多元化方法,初步实现我国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学习中建立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秉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学农、爱农,积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不断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植物病理学“互联网+课程思政”构建着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自身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能够培养学生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的思政课程题材与资源内容,进一步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去。通过植物病理学专业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在提高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逐步改变当今农学专业学生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偏见,使学生对我国现代农业体系能够进一步全方位地了解,加强学生对农学专业的好感度及对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认同感。在整个“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我国农业产业与个人今后发展的前景所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形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具备友善互助的品德,提升敬业奉献的精神,心存遵纪守法的意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3.2" 建立课程思政在线资源库,提炼植物病理学中的思政元素

任课教师针对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德育培养需求,应找准适当的专业知识点讲授时机,在符合学生期待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融入,实现专业与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课程组教师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政理论指导,结合自身专业培养特点和课程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知识点与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效挖掘,对思政资源进行充分分析和不断提炼。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课程大纲、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内容对德育资源进行整体协同重塑。结合课程各章节授课特点,因势利导,加强课程内容中充分展现优秀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在实际感受植物病理学前沿领域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我国农业文明发展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形成浓厚的文化育人情景,从而化解现代农科专业学生对农业农村问题的排斥心理。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专业情怀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做到热爱农业、研究农业、服务农业,让知农、学农、爱农成为每个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结合在线挖掘思政元素,做到以情感人,以境触人,把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北大荒精神、社会责任、爱国情怀与学生的知识认知架构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实现课程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价值的塑造的全面统一(代表性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构建见表1)。

在植物病理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专业知识授课过程提出明确要求,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田间学习任务。在进行实验或实地调查过程中,要求如实完成各项实验和实训报告,进一步加强学生诚实和负责的品质。在植物病害田间诊断实习中,要求每一位学生深入田间积极参与和了解农业生产实践管理背景,通过鼓励各小组成员与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和田间管理工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指导学生如何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经验相结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辩证、客观思维去分析问题以便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激发学生知农爱农的学农热情。

3.3"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植物病理学课程组教师成员主要利用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将课程理论教学、思政案例学习、课后作业管理、理论在线学习、知识在线测试、师生在线交流、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等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与新型课程思政进行有机协同融合,同时实现贯穿线上线下教学场景的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以深层次地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植物病理学课程借助超星智慧教学平台,以混合式学习法和翻转式教学法为主导模式,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活动相结合,将课程思政元素融会贯通到网络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的每一个阶段,以期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之前发布的预习活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搜集蕴含思政元素的视频、图片、PPT等资料推送给学生预习或者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基于平台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感悟,通过思政教学案例的课后讨论题目,展开互动,加深对植物病理学专业知识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

任课教师将思政元素与网络平台功能相结合,开展多渠道的课程体系搭建,在实现课程思政网络多元化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过程中,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教学知识点中,并贯彻教学活动全过程。利用丰富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慢慢渗透应有的道德规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 结束语

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应从高校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核心宗旨出发,探索发掘互联网驱动背景下协同课程思政建设的构建模式,发挥植物病理学专业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加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聚焦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现状,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漏洞,寻找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政教学新模式,从而提出“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新探索,最终实现以专业课程知识点融合育人元素理念为切入点,在植物病理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将“互联网+课程思政”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寻找“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教学新模式,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围绕专业课程的广度、宽度、深度,体现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促进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是我国培养各种人才的重要基地,基于新时代“互联网+”发展背景之下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对推动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将为我国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提供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 王炳儒,胡博越.中华传统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8):29-31.

[3]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2-16.

[4]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5] 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43-45.

[6] 孙皓月,郝娟,张建芳.“互联网+”环境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21(27):132-133.

[7] 阮云志.高校思政课自建在线课程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1):40-42.

[8] 谢佛荣.慕课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5(2):180-182.

[9] 王晓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2016(7):55-56.

[10] 叶紫,张宁霞,刘婵娟.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医学争鸣,2018,9(2):76-79.

[11] 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12] 谢晖,应琼琼,董明皓,等.基于“五位一体”新工科智能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微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及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2,49(4):1386-1396.

[13] 王萍霞.“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4):211-214.

[14] 王光荣,常帅,于晓锋.基于移动教学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8,39(20):73-77.

猜你喜欢
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AHP方法对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6期)2017-01-11 19:43:51
网络平台效应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线上商业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探讨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思路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09:37
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1:49:39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44:31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8:21
对我国零售行业O2O模式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