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专项课题(2023SZ47)
作者简介:巫佳(199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32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该文旨在深入探索乡村振兴视角下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该文概述当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现状,包括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和现行模式,并聚焦于乡村振兴对社会实践教学的影响,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与重要性。基于以上框架,详细探讨高职院校在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面临的多项挑战,如实践内容与乡村需求间的差异、教学资源配置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参与度与动机问题,以及实践成效评估的难点。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创新教学内容与多样化、加强与地方企业和社区的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机与参与度、完善实践成效的评价机制,最后总结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乡村振兴;教学模式有效性;挑战与机遇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137-04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ims to deeply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cluding its uniqu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models, and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n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analyzes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framework, many challenges fac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such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actice content and rural needs, the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limitations of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motivation,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of practic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 view of these challenges, a series of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innova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diversification,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with local enterprises and communities, enhancing students' practical moti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importan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mode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随着当下的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越发要求综合性发展,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文化进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关注经济发展,亦着眼于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治理等多维度的同步进步。在此框架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学院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逐渐凸显,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高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乡村发展输送了大量具备实用技能和服务意识的人才。如何优化这一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也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此,亟需通过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以助力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
1"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特点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社会实践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一个独立且关键的组成部分,其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和挑战[1]。这种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企业实习、社区服务、乡村调研等多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够从实践中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为重要。这种教学模式还促进了学生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理解,增强了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和参与意识[2]。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特点体现在其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以及对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响应。
1.2"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现行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实施路径。当前,这些模式主要围绕学生能力的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展开。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现行模式主要包括项目驱动教学、校企合作教育、社区服务和科研参与4个方面。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导向,通过模拟或真实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这种模式强调实践中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则侧重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实习、实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学习机会。此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让学生在企业实际运作环境中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
社区服务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提升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科研参与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或相关理论,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现行模式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体系,其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时也支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的乡村振兴视角
2.1" 社会实践教学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还锻炼了其实际操作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通过参与乡村社区的具体项目,学生能够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能够了解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4]。例如,在参与乡村建设或农村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知识,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实践教学在乡村振兴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实际的乡村环境中应用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增强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和体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际效果,为他们今后在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洞察[5]。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教学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作用。面对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创新思考,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社会实践教学在乡村振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乡村振兴的多维度问题,还能提升其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2.2" 乡村振兴对社会实践教学的影响
乡村振兴为社会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向,比如,强调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治理、农业创新等主题。这些新的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乡村振兴项目中。
乡村振兴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正在向更加注重实践、体验和参与的模式转变。教育者被鼓励设计更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现场调研、项目设计和社区服务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挑战。乡村振兴战略还促使高职院校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提供了学生实践的平台,还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资源。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正逐渐成为学生了解和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对乡村振兴的实际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挑战
3.1" 实践内容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更侧重于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工作经验积累,而乡村振兴则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技术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对乡村发展的深刻理解。这种差异导致现有的社会实践模式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多样化需求。乡村振兴不仅仅关注农业生产的提升,还涉及农村的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然而,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内容往往未能全面涵盖这些领域,特别是在乡村治理和文化传承等软实力方面的培养较为薄弱。
乡村振兴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需要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并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然而,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往往是固定的、规范化的,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这种固定模式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难以让其适应快速变化的乡村环境。为了缩小实践内容与乡村振兴需求之间的差异,高职院校需要调整和优化其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这包括扩大社会实践的内容范围,加入更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主题,如乡村社会管理、文化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教学模式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乡村振兴综合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还需建立更灵活、开放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乡村振兴项目,从而获得直接体验和深刻理解。这可能涉及与地方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的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实践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教师团队应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教学评估机制也应相应调整,不仅评估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还要考量其对乡村振兴理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3.2" 教学资源配置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经常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实习基地和专业指导教师等。资金的不足限制了实践活动的规模和质量,使得一些理想的实践项目无法实施。设备的缺乏则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效率和效果。优质的实习基地往往数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实习机会。专业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仍有欠缺。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另一个关键问题。一些地区或院校由于地理位置、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等原因,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这种不均衡导致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院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均衡性和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资源的更新滞后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资源类型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资源更新上缺乏足够的速度和效率,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无法与时俱进,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最新需求。
教学资源配置的不足是限制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发挥最大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优化资源分配机制和加快资源更新步伐,以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教学需求。
3.3" 实践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传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够重视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方法忽视了社会实践教学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促进学生对乡村振兴复杂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考方面。
为了改进这一现状,高职院校需要转变教学思路,采用更加灵活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这包括增强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教学内容应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乡村振兴项目中,从而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还需要在教学评估上作出调整,不仅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考量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评估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通过实施更具参与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3.4" 学生参与度与动机的挑战
许多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这可能导致学生对参与这些活动不热情或不感兴趣。如果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兴趣或职业发展目标不相符,或者看起来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脱节,学生的参与动机就可能降低。此外,如果实践活动的设计缺乏创新性或挑战性,学生可能会感到乏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体验。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职院校需要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中加入更多创新和互动元素。例如,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乡村振兴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解决问题。将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如不同类型的项目、不同地区的实习机会等,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地方企业和社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具实践价值的实践机会。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提供真实的乡村振兴案例,还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的乡村振兴工作中,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动机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其动机需要高职院校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中作出创新和调整。通过提供更符合学生兴趣和专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机会,以及创造更多与实际乡村振兴紧密相关的学习体验,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有能力和有热情的人才。
4" 优化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策略
4.1" 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多样化
为了适应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高职院校应当设计包含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如乡村治理、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等,以提供给学生全面的学习体验。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乡村振兴多维度问题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创新教学内容也意味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比如项目式学习、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在真实或模拟的乡村振兴场景中实践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也是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通过结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更好地准备学生应对乡村振兴下多元复杂的现实图景。
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多样化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策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更丰富、更全面的学习体验,还能促进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实施这些策略,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能力的人才。
4.2" 强化与地方企业和社区的合作
强化与地方企业和社区的合作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效果的关键策略。这种合作模式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理解并应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挑战。通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行业内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够获得宝贵的职业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社区合作项目则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乡村社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影响。这种实践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与地方企业和社区的合作机会,打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实践教学环境。
4.3" 提升学生实践动机与参与度
提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动机与参与度是高职院校实施乡村振兴视角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使实践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目标,同时确保这些活动对乡村振兴具有实际意义。为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计与乡村振兴直接相关的项目,如社区服务、乡村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价值认知。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反思和自我评估的机会,帮助其理解实践活动对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是提高参与动机的有效方式。
4.4" 完善实践成效的评价机制
为了完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需要采用一种更为全面和多维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应当不仅关注学生的技术技能掌握,还要综合评估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实际社区工作的贡献。传统的考试和评分体系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例如,学生的项目报告可以作为评估工具,通过其中的分析和总结来反映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和学习成果。反思日志则能够帮助学生记录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对自身的成长进行自我评估。同行评价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反思,同时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社区反馈则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实际社区服务中的表现和影响,这对于评估学生对乡村振兴贡献的实际效果非常重要。通过实施这样一个综合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不仅能更准确地评估和理解学生的实践成效,还能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深入思考,从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结束语
探索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多维且富有挑战的任务。通过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挑战和优化策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一模式。本模式重点在于强化与地方企业和社区的合作,创新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这将有助于高职院校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从而为社会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冰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3):81.
[2] 李智超,李智豪.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教学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4):253-254.
[3] 赵慧星,汪玉珍.高职院校思政社会实践教学课的“红绿美”[J].长江丛刊,2016(24):240.
[4] 郭甸.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5] 张冬苹,黄红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3(20):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