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价值、困境与路径

2024-12-31 00:00:00李文娟熊丽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三农情怀乡村振兴

第一作者简介:李文娟(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41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青年大学生必须充当主力军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厚植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在培育大学生“三农”情怀的过程中会有诸多挫折和挑战,该文针对大学生易受泛娱乐化文化的冲击及学校乡土情怀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本人的角色定位不清晰等现实问题,提出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育人功能,健全耕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加大就业创业指导和培育正确的就业观念等措施来应对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过程中的困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172-04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only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due meaning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oung college students must play the role of the main force, and in this process, they can cultivate their feelings abou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 will be many setback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abou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iming at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pan-entertainment culture, the lack of local feelings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the unclear rol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e base of farming education, increas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guidance and cultivate correct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other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s abou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 feelings abou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cultivation; value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这一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下培育他们的“三农”情怀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价值、困境与路径,以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1" 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价值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许多优质的资源向城市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农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要想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从这5个方面发力,提高农村的经济实力,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得到改观。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青年要充当实践的主体,厚植“三农”情怀,扎根于中华大地,放眼农村的广阔舞台,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

1.1" 厚植大学生“三农”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在当代青年手上,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主动承担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依然艰巨和繁重。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农民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青年在享受农民所创造的成果时,理应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回馈农村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这个大的背景下,要重视青年的力量,对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培育有利于进一步厚植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培养出一批真正的知农爱农懂农的新时代大学生。

1.2" 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

新时代大学生要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自觉承担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时间是长久的,范围是宽泛的,也就意味着其中会经历各种曲折。历史是由人民来创造的,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是关键的制约因素,而青年学生是人才队伍的新生力量,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力量。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青年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各个学科建设也在不断趋于完善,在各个领域中都培养出了杰出人才。乡村振兴内涵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青年学子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不同专业投入到这5个方面振兴,在其中付出真感情,干出真事情,切实解决农村、农业、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在整个国土面积中占比较大,每个农村又有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的风土人情,当代青年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敏锐捕捉市场风向,结合本村实际,做到振兴要精准、具体、细致,切勿模式化。新时代青年可以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施展才华,与此同时又可以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地深入发展。

2" 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困境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工业文明的不断前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反之,农村的发展处于没落,在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等各方面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振兴的实践场所是农村,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农业,理应厚植广大青年的爱农村、懂农业、知农民的“三农”情怀。但是在培育青年学生“三农”情怀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育合力不足,体现在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

2.1" 社会:泛娱乐化文化的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和培育,需要多方面的涵养,其中社会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正在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塑造。“泛娱乐化”现象是“资本运作与新媒体技术的耦合产物”[2],娱乐化体现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娱乐化受众的绝大多数是青年群体。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来说,其是极易受娱乐化的冲击。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另外一方面也推动了娱乐化的发展。青少年心智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极易沉迷网络,导致上网时间过长,同时不能够正确地辨析网络信息的真假性。上网时间过长会导致他们学习时间较短,沉溺于虚拟世界,对于现实世界表现出冷漠。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会占据青年的许多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专业课的学习,造成专业基础不牢固。网络视频质量参差不齐,有一些宣扬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的视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导致其热爱劳动的意识淡化,想问题以及办事情呈现功利化的趋势。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宣扬会削弱青少年的奉献意识。青年大学生面临就业、成家的压力,对此有部分青年学生选择躺平的方式来应对。躺平心理使青年学生自甘堕落,不愿奋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与培养青少年的“三农”情怀是背道而驰的,削弱了青年奋斗意志。

2.2" 学校:乡土情怀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在每个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的乡土情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情怀教育是关于热爱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传承乡土文化、支持家乡建设为目标的教育。乡村振兴不仅要靠经济政策以及各种保障措施来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留在农村,而且也要依靠内心的情感支撑,因此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用乡情乡愁来招引各类精英奔赴乡村振兴洪流中[3]。

学校设置关于乡土情怀教育的课程是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乡土情怀的培育。笔者通过翻阅课程书目及课程表的设置,由此发现乡土教育边缘化及乡土文化传播弱化,乡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进而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乡土情感淡化,在情感和空间上造成学生与农村之间的疏离。因此,乡土情感淡化成为农村“空巢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乡村振兴时代大背景下,需要青年大学生为其注入动力,学校作为青年学生学习的场所,应该根据学校的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通过课程学习、增加课时量、宣传标语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为其提供与之相关的教育,厚植青年学生的乡土情怀,培养一批真正热爱农村、热爱乡土文化、热爱农民的青年学生。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号召青年知识分子提高与农民结合的觉悟,“他们应该热情地跑到农村中去,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不惜从任何小事情做起,在那里了解农民的要求。[4]”

2.3" 个人:价值偏差和任务模糊

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个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部分青年学生受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人的任务模糊及个人价值取向错误。大部分高校坐落在城市,城市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反观农村处于劣势地位,造成了青年学生群体与农村的天然疏离。青年学生在进行择业时会优先考虑城市,向往城市的繁华与便利,认为在城市就业是光荣而且是有价值的,将个人的价值与地方等级的高低联系起来,明显是价值取向不正确。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没落,部分青年群体则形成了“务农无价值”以及在农村工作是“不体面”的观念,长此以往乡村建设缺少青年人,缺乏活力,农村人口老年化日趋严重,农村的优质及特色资源得不到开发与运用。

泛娱乐化的冲击及拜金主义的影响、内卷化日趋严重,一些青年群体选择躺平来应对,忘记青年大学生应该承担的任务与责任,没有意识到国家需要一批有志青年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洪流当中去。普遍认可“及时享乐、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与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相反。先辈们给年轻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完成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但是部分青年群体则没有意识到如今的时代交给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没有将个人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以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青年群体没有意识到身上的责任和任务,乡土的归属感不强,返乡意愿不强,进而造成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

3" 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路径

青年大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应该从乡土文化的认知、内化、认同、传承来帮助青年群体厚植乡土情怀,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自觉响应国家的号召,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弥补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缺失,争做新时代知农爱农懂农的乡村建设者和排头兵。乡村振兴需要打造一支“留得安心”“更有信心”“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强大的本土人才队伍。因此,乡村需要打好“乡情牌”,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做好“引人经”,鼓舞人才留守乡村[5]。

3.1" 充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育人功能

大学生乡土情怀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扎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育人导向,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年大学生要认真听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的思政老师应挖掘课本中的资源及显性内容来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将“三农”情怀与课本中的知识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来体会先辈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奋斗意识,自觉承担时代的责任与任务。通过讲述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来塑造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使其让青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学校应当重视“三农”教育的加强与实施,为青年学生讲解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和理论,使学生了解国家的政策和方针。青年学生的培养不仅靠显性教育而且也要依靠隐性教育,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一致,被合理地看成与理解为“革命的实践”[6]。教育环境有着渗透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应将“三农”知识以及“三农”元素分布在校园中,使其融入到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变成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汇入到乡村振兴的洪流中去。

3.2" 建立健全耕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

1958年,毛泽东同志认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7]。耕读教育是广泛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知识,而且要从实践活动中学习经验。学校及有关部门应该通过课程改革,合理地分配耕读比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幸福,让大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8]”学校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仿真技术使青年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农”工作者的工作场景,直击同学的心灵深处,让他们感受到“三农”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敬佩之情,愿意回到乡村,做乡村建设者的一员。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要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学是青年学生获取劳动知识的重要渠道,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使青年学生获得“三农”工作的体验感,让学生感受农民的生活状态,了解乡村风俗,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在“三农”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进而培养对“三农”工作的热爱,愿意为其奉献。总之通过各种渠道使青年学生知农、爱农、助农,自觉投身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3.3" 打造产学研用深入结合的成果转化体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升级和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三农”情怀。

通过建立一批农业与高校的产业合作基地,高校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学校的农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可以与农业企业共同合作,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这种合作可以促使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此外,在高校中可以设立农业科技研究院,致力于解决农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这个研究院可以聚焦于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学生可以参与到这些研究项目中,获取实际操作的经验。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活动,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大学生可以参与到技术培训团队中,与农民面对面沟通,了解实际需求,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农村实践中。在研究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和挑战,高校也可以与农业企业、政府的相关农业部门展开会话沟通与交流协作,共同攻克农业科技难题。这样就完美地将学术界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应用两相结合,进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可以实施开展农业人才储备计划,让学校学生在学习之余去参与农业实践,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培养他们对农业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产学研用相结合可以在多个层面深入推进,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培育他们的“三农”情怀,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加大就业创业指导与培育正确的就业观念

在内卷化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创业难”的困境,学校要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耐心解决青年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高校要设计并推出有关职业发展与创业相关的专门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就业市场的整体认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另外还可以邀请职业规划专家和成功的创业者来给学生开讲座,做宣讲,通过分享他们的职业经验来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此外,还应该开设专门的职业咨询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帮助他们更好地依据自身优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和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职业领域,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除了以上这些,学校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合理处理职业压力,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高校还要关注大部分青年学生都会选择在城市就业的这一现象,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例如青年学生出现了“买房难、工资入不敷出”等问题。大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读书是脱离农村的最佳方法,面对功利心作祟与较高的收入、体面工作的诱惑使青年大学生想尽一切办法留在城市,返回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较低。就这种现象,高校的创业就业中心要敏锐捕捉时代变化,结合一系列的新形势新变化,增强青年学生对“三农”的认同,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4" 结束语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乡村振兴这个舞台上,不仅可以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还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环境,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舞台。广大青年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既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面对农村发展的种种挑战,广大青年学生应勇敢肩负起乡村振兴的使命,用青春书写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华彩篇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年学生将与农民群众一起,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韩升,赵雪.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中的“泛娱乐化”问题反思[J].新疆社会科学,2020(2):116-121.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8.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7] 毛泽东.毛主席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1.

[8] 习近平.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N].光明日报,2018-01-01(1).

猜你喜欢
三农情怀乡村振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46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8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0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2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五老”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