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硕硕(1997- ),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治理(宁波,315800);江春华(1994- ),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规划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治理;宋子齐,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要素结构、运行机制与推进策略研究”(2023YGH049),主持人:刘硕硕;2022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适应性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推进路向研究”(NZ23Q26),主持人:刘硕硕;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职业教育招标课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供给的制度经验与深化机制研究”(2023YGHZJ-ZB12),主持人:江春华
摘 要 高职院校专业群是适应和引领现代职业教育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学习平台和组织模式。共生理论为研究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新的依据、视角和范式。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个视角建构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体系的要素,并从共生单元异化、共生环境困扰、共生模式失调、共生界面阻碍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发展的现实困境。未来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的共生路径为:提高共生单元的合作效能;营造相互促进的共生环境;深化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创新开放协同的共生界面。
关键词 共生理论;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0-0012-06
专业群是一种复合的教育组织,是以专业为基本单元进行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共同体。构建共同体是专业群建设中组织变革的目标,有利于促进专业之间互动、耦合,实现专业之间共生共赢[1]。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专业群”这一概念;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强调了专业群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实施情况的中期绩效评价,结果显示,在专业群的组建逻辑、治理体系、产业适配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2]。基于此,本文借助共生理论的系统框架研究专业群建设的困境,从构建和完善融合创新共生机制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专业群建设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共生理论的发展及价值适用
“共生”由德国学者德贝里(De Bary)首次提出并率先应用于生物学领域,他认为共生是不同种属关系的生物所形成的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后经袁纯清等人发展完善,将生物学共生概念与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相结合建构形成了完整的共生理论体系,成为研究复杂社会现象依存关系的理论基础,并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共生理论强调“共生”是主体间基于物质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纽带和桥梁,是以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四个基本要素通过物质、能量、资源间的交换实现动态发展平衡,从而构成的系统分析框架[3],是研究多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理论工具。因此,本研究尝试将共生理论延伸到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发展研究中。
(一)共生理论为专业群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形成是“内部拉力”和“外部张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优化和共生发展必然需要与内外部关系达成动态生态关联。从结构组成上看,高职院校专业群是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具有密切关联的多元主体形成,各参与主体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精准对接,通过专业群的平台载体使相关专业资源要素充分整合,实现物质信息和能力生产交换的互补互促[4],这在结构组成上与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等基本要素组成的共生体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发展逻辑来看,高职院校专业群是基于学科专业知识交叉、校企资源双向流动、多元主体协同并进所形成的“他系统”与“自系统”融合组织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不同属性、不同利益诉求的参与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和载体联结成的互利共赢协作关系,这与共生理论强调的应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共生理论作为研究相互发展、相互进化的共生系统演变的理论工具,为高职院校专业群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借鉴。
(二)共生理论为剖析专业群本质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当前,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在国家政策驱动和支持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也逐渐演化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并进、多环境交互、多模式融入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扩展,使其成为研究相互依赖的主体实现连续性共生共存的工具。该理论强调共生的本质是合作竞争,通过共生能量的分配、共生环境的催化、共生界面的传输促进整个共生体系的创新发展,进而在共生系统的复杂性中不断探寻共商共建共享的平衡态势。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置身于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内,有助于通过其蕴含的事物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揭示专业群融合共生的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并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等方面探讨专业群共生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共生策略。
(三)共生理论为优化专业群建设路径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对接国家产教融合战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已是社会共识。但专业群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群参与主体间的发展模式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关联性不高等问题,阻碍了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达尔文指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物进化的源泉和动力”[5]。共生理论通过共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从宏观视角推动共生体系不断优化,在共生系统的动态性和异质性中实现整体的和谐稳定,反映了共生共存、系统进化、社会进步和组织发展的基本趋势、逻辑事实和价值导向[6]。另一方面也从微观视角寻求专业群参与主体的共同目标、价值与利益诉求点,关注内部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依存。可见,共生理论对专业群的发展模式、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以及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合作博弈、均衡调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对解决当前专业群建设所面临的“新瓶装旧酒”“随意拉郎配”等问题以及优化、重构新型专业群共生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体系的要素建构
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等是讨论共生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以共生理论作为研究专业群演变与优化的“工具”时,最为重要的是建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共生逻辑系统,见图1。
(一)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能量生产与交换的基本单位。专业群共生单元就是维系其持续进展的共生主体,也是专业群协同演化的动力来源。从内部来看,专业群是专业组织发展的高阶形态,有利于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共栖共生、相互依存。因而,专业群内部也可看作为专业间的“共生体”。从外部来看,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举措,集中体现了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下的跨界属性。因此,政府、企业、行业、院校、学生等共生单元间的融合互动是专业群协同共建的制度保障。可见,嵌入专业群共生系统既包括同类或相近的同质性专业单元,同时也囊括了政府、高职院校、产业和学生等具有利益联系的异质性共生单元。
(二)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维系共生系统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调控共生关系不可或缺的支撑系统。正向共生环境对共生关系的稳定和紧密起到一定的激励、促进作用,反之,不匹配的共生环境则对共生关系具有一定的抑制、阻碍作用。可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须营造良好的共生生态环境并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才能推进共生关系向更高层次演化。“跨界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职教育实践发展的应然诉求[7],决定了专业群作为基层组织形态必然与内外部环境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在专业群共生系统中,共生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产业环境、资源环境、组织环境五大系统。社会环境是高职院校专业群演进的催化剂,政策环境是高职院校专业群演进的制度支撑,产业环境是高职院校专业群演进的不竭动力,资源环境是高职院校专业群演进的重要条件,组织环境是高职院校专业群演进的重要保障。
(三)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影响下建立联系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式,不仅体现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紧密强度,也反映参与主体与外部环境间的共生发展逻辑。依据共生理论,共生模式主要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
1.共生组织模式
从组织程度上看,高职院校专业群有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四种组织模式。点共生模式是指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共生单元间的一次性合作,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共生单元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附于其他主体。间歇共生模式是指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共生单元之间可能存在多次合作,各共生主体之间合作关系开始趋于稳定。连续共生模式是专业群在一段时间内共生单元之间具有连续相互作用,共生关系相对稳定。一体化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在特定区间内形成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是专业群共生模式的最高层次,共生主体间利益高度契合, 生产和交换的物质、信息和能量都达到最高状态。
2.共生行为模式
从行为模式上看,高职院校专业群共有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和对称性互惠四种模式。寄生模式是双边的单向交流,偏利共生模式是双边的双向交流,非对称性互惠模式是多边的多项交流,这三种模式不符合高职院校专业群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所倡导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要求。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指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各共生单元之间能够通过分工合作,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彼此之间通过共生界面实现双向优化,这是适合专业群建设的“帕累托最优”。
(四)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的媒介或通道,也是共生单元产生紧密联系的作用机制[8],共生界面功能的强弱决定共生系统能否产生有效运行机制。因此,在专业群协同共建过程中,必须在共生系统内部构建行之有效的作用机制,才能形成强大的正向动力场,促进新技术、新知识、新能量的不断生成与融通,保障专业群共生系统内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因此,从内部看,由政府、高校、行业、企业所形成的共生界面就是共生主体自主选择合适的共生方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彼此间更加紧密地交流和互动,如专业与专业、专业与产业、专业与职业;从外部来看,其是共生主体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机制,如技术驱动机制、市场引导机制、资源供需机制等。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共生单元异化:专业群共生单元角色迷失、缺乏互动
共生单元是专业群共生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合理分工、有效联结、竞争合作,能够促进专业群共生系统物质交换、信息交流、能量传递。但在逐渐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驱动下,专业群共生主体存在协同弱化、共生结构与秩序混乱的问题。一是同质共生单元动力不足。专业群是专业动态调整的缩影,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需求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但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缺乏前瞻性思维和内外部考量,忽略了与产业的联系与沟通,导致专业关联性不高、区域特色不明显,严重影响高水平专业群生成。二是异质共生单元利益分歧。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共建是基于政府、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的价值诉求和共同愿景。然而在实践中,主体间共享意识薄弱、共享机制匮乏、共享内容单一,合作与互动浮于表面,甚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排他性”现象,导致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脱节,加剧了校企合作领域的无序状态,挫伤了共生单元参与的积极性。
(二)共生环境困扰:专业群共生环境动态迭变、支持不够
良好的共生环境是保障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系统正常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当前,在国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专业群共生环境在功能和作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其负向诱惑力极大限制了专业群的协同共建。一是政策环境支持不足。尽管国家及各省市都颁布了推进专业群建设的政策措施,但由于专业群涉及面广、任务艰巨,从落实成效上多为宏观指导,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政策流于形式。同时基于专业群“跨界”属性,其政策执行同样涉及到多主体的协商互动,这就致使政策执行效率偏低,难以与政策目标适配[9]。二是产业环境加速升级。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和发展形势变化,新行业、新技术迭代升级加速,而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教育滞后性,难以培养适应产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三是组织环境矛盾冲突。组织文化是增强共生系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能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群“群集效应”,然而由于合作主体自身异质性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和行为范式,文化理念上的冲突和矛盾阻碍专业群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共生模式失调:专业群共生模式能量失衡、协作固化
共生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共建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着共生单元之间共生能量的生成和分配[10]。当前,我国学者对专业群共生模式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索,并作出分类、给出依据。但由于主体所属系统不同,且都具有自身独立的组织管理体系,导致在参与专业群建设中依然存在“制度性阻抗”,共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相对脆弱。从组织程度上看,高职院校专业群是以利益为纽带的非对等合作关系,而当前的专业群利益联结机制多以企业主导、高校主导、行业主导等松散型联结为主,尚未转化成紧密型的合作形式,使得共生主体围绕利益诉求展开博弈,导致专业群整体利益受损,共生能量失衡。从行为方式上看,专业群共生模式的生成是合作主体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产物,但在过程中共生单元因资源投入或能力差异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出现“搭便车”的行为主义,导致互惠共赢、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难以真正实现,彼此间的合作仍然处于被动状态,“对称性互惠”理想模式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差距。
(四)共生界面阻碍:专业群共生界面传导受限、流通不畅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产生紧密联系、塑造共生关系的依托载体,共生界面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共生系统的动力水平。但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共生单元间竞争与协同、排斥与融合、外推与内生的复杂关系,导致尚未形成稳定的运行秩序。第一,资源匹配机制不完善。共生界面的形成由共生单元的内在属性、价值取向和发展战略决定,其联结程度和兼容水平对专业群建设的质量效率和开放程度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专业群“互惠共生”的组织模式尚未成熟,共生单元的共生立场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使得资源要素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机制和分配机制仍然存在“缺口”,无法有效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在共生系统内的自由流动。第二,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践表征,如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必须拓展共生界面,减少共生阻碍。然而,在宏观层面,共生单元协同共治体系尚未形成,在机构设置、组织架构上缺乏系统安排;在中观层面,专业群共生单元共同参与的实践平台匮乏,难以保障共生单元能量的有效传导;在微观层面,共生单元间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够灵活,参与主体在不同领域的标准体系存在不匹配和不兼容现象[11]。
四、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的共生路径
(一)提高共生单元的合作效能
共生单元是共生体的主要单位,包含象参量和质参量两个基本参数。象参量反映共生单元的外部特征,质参量反映共生单元的内在特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系统的深化协同需要提升共生单元的兼容度,强化融合共生理念。一方面,加强同质性共生单元共生能力。一是要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改变传统专业结构松弛所导致的稳定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欠佳问题,统一群组专业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促进专业协同发展并产生外部效益[12]。二是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强化重点专业、弥补缺失专业、优化新兴专业、撤销过时专业,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多元耦合、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紧密对接。三是要立足产业发展需求。锚定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找准专业对接产业的突破口,明确对接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含量,从宏观上把握产业迭代趋势,做好传统产业的退出、调整、融合以及新专业设置的引导工作。从微观层面以“专业嵌入产业链”的发展思路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以及专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13]。另一方面,加强异质性共生单元共生联系。各异质性共生单元在明晰和界定自身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要不断扩大彼此间的有效合作,强化共生链条的延伸,找准利益耦合和目标交集点。专业群共生系统是否能够持续稳定,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共享主体间是否达到利益平衡点,即利益的表达与诉求是否畅通、利益的分配与补偿是否公平、利益的激励与约束是否有效[14]。因而,明确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整合主体的利益需求、协调主体的利益冲突,形成企业主导、学校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资源配置新格局,最终实现主体间价值融合,保证专业群运行中共生单元利益博弈的均衡。
(二)营造相互促进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演化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共生主体协同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加强政策制度体系指导。政府作为专业群建设的主导者,应在宏观层面为其共生发展创造适宜的合作情境和政策空间。首先,加强政府顶层设计,积极优化和细化专业群多元主体的监督机制、考核机制、问责机制等配套政策,强化参与主体的身份认同,明确权责关系,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其次,深化支撑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在财政拨款、经费使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实时监管,保障政策支持落实落地,破除专业群共生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二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环境。高职院校专业群是市场需求变化与高职院校内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其共生逻辑离不开市场和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群建设要明确参与主体的责任清单,推进主体参与激励机制。一方面,要落实企业激励机制和资质审核机制,保障企业利益,减少企业育人成本,激发行业、企业内生动力,消弭过度干预导致的目标偏差。另一方面,建立第三方指导下的协调机构——专业群指导委员会,实施过程性指导,及时提供行业技术发展前景、行业动态、人才标准与供需变化等[15],拓宽行业企业参与通道,推进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术交流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三是促进组织文化相融相生。专业群作为跨越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的组织形式和合作活动,组织边界是模糊的,组织要素也是自由流动的,因此,不同组织的文化要素在交互、接触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排斥和碰撞。所以,首先要充分认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联系,建立资源共享组织愿景,把产业理念与教育理念耦合贯通,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师生走进企业促进文化同质化形成“强磁场”。其次,要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提升内聚力,邀请企业家、企业技术骨干走进校园,使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工作文化进课堂,实现高职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16],共同应对未来挑战。
(三)深化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专业群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生产要素呈现的形态。一体化—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是共生关系最稳定的组织模式,利益相关者在共生系统内各司其职,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多种方式与多种层次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17],促进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人才的协同培养。因此,一方面,融合多元资源协同育人。首先,建立共生主体间资源共享、利益共赢、文化共荣的产教融合机制,构筑“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纵横交错的课程体系,并在横向和纵向上加强课程联结,推动课程体系的立体化、网络化、模板化。其次,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等元素融入到课堂内容和教学计划中,推动建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创新创业、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18]。再者,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名匠、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完善教师培养体系、优化教师认定标准[19]等措施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促进主体间人才流动、资金循环、知识共享和信息传递,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群共生单元的生态联系。另一方面,优化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优化是深化互惠共生的合作意愿,保障共生关系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一是优化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决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落实、社会监督的理事会制度架构,构建“政校行企社”多元参与、权责明确、协动联通的决策体系,鼓励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广泛参与,拓宽信息交流与沟通渠道。二是优化保障机制。一方面,建立政校行企社协同创新管理委员会,联合进行人才需求、产业需求与专业布局的动态调整,完善高职院校专业群办学质量绩效报告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从而形成集中控制、制度变革、长效监督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共生合作体系的评价与监督,以规范的评价流程、优化的评价标准及时反馈问题,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创新开放协同的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作为共生系统的动力来源,成为行业企业与院校间构建融合机制的首要选择。一方面,健全多元主体常态化协同机制。多元主体协同的实质是高效的资源配置模式。通过建立政府牵头、学校主导、行业组织参与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并发挥统一引领、决策、协调作用,对专业群协同共建的组织架构、价值定位、发展趋向、管理机制等予以规范,寻求共同的利益关注点,从单一主体的“分裂”模式发展成为多元主体的“协同”模式,实时掌握职业岗位技术技能发展的前沿态势,把握产业发展、产业变革、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主动强化产业对接、人才对接、需求对接,打造职业教育产教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数字化平台。不断搭建和创新生态平台是促进共生主体达成价值共识,打通主体和资源之间存在的壁垒,实现整体协动联通的载体。通过以当前的数字化改革为依托,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企业人才培训中心、产业发展协同中心等数字化载体,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多元主体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技术诊断、产品开发、项目对接以及人才培训等生态合作,促进知识、技术、信息、资金等在共生系统内的有效传递和转换,增强共生界面“润滑”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赵蒙成.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偏误及其纠正:微观组织变革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20(9):63-70.
[2]刘晓.“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建设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8.
[3]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0-104.
[4]毛才盛,田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共生理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7):7-12.
[5]陈良雨,汤志伟.群落生态视角下一流学科组织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0(1):8-15.2.
[6]章晓明,南旭光.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7(7):60-64.
[7]王升.高职院校应然分析跨界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91-96.
[8]朱成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共生逻辑:结构与形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7):58-68.
[9]赵敏,蔺海沣.校本教研共同体建构:从“共存”走向“共生”[J].教育研究,2016(12):112-119.
[10]黄倩华,易丽.共生理论语境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困境与出路[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1):15-20.
[11]宋瑾瑜,张元宝.共生理论视域下产业学院共生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1(23):58-63.
[12]章建新.职业联系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效应分析与提升对策[J].职教论坛,2016(12):5-9.
[13]江春华.如何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新《职业教育法》的规制与行动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4):22-26.
[14]张向超,丰云.基于“利益均衡”的实践教学资源校企共享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3-57.
[15]沈剑光,叶盛楠,张建君.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研究,2017(10):69-75.
[16]聂强,聂蕊.基于类型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改革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13-18.
[17]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2013(5):76-81.
[18]韩华柳,赵蕾蕾.“双高计划”背景下构建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23):93-99.
[19]卢立红,邓瑾.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1(26):45-48.
Reality Dilemma and Paths Breakthrough of Specialty Groups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Liu Shuoshuo, Jiang Chunhua, Song Ziqi
Abstract" The specialty group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new learning platform and organizational model that adapts to and lead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y.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provides new basis, perspective and paradigm for stud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groups. The elements of the symbiotic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pecialty groups include symbiotic unit, symbiotic environment and symbiotic mode.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clude symbiotic unit alienation, symbiotic environment problems, symbiotic mode imbalance, and symbiotic interface obstacles. The symbiotic paths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mong specialty groups in fu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o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efficiency of symbiotic units, create a mutually reinforcing symbiotic environment, deepen the symbiotic model of mutual benefit and symbiosis, innovate and open collaborative symbiotic interface.
Key words" symbiosis theo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alty group; symbiotic system
Author" Liu Shuoshuo, teaching assistant of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315800); Jiang Chunhua, research intern of Ningbo Polytechnic; Song Ziqi, Ningbo Polytech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