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困境与路径

2024-12-31 00:00:00罗亚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20期
关键词:双师型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

罗亚(1973- ),女,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天津,300134)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产业学院的现代学徒制育人路径的研究”(CJE210231),主持人:罗亚

摘 要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根本所在,能够打通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适恰性、推动个体与团队共成长。高质量发展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出新要求,更加强调团队成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践技能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沟通协作与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字素养的提升。为解决“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校级创新团队基础性作用发挥不明显、共同体协同机制不畅、教师专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团队建设评价与激励不完善等困境,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联动机制、提升教师能力、强化评价激励等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0-0057-0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主要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话题。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正式拉开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序幕[1]。基于此,本文在剖析高质量发展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提出时代要求以及“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探索“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为解决当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一、“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师德师风维度: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根本所在

在2023年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创新团队建设是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的重要之举,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先导力量,首要目标与任务就是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因此,要坚持以德为先,自觉地对标教育家精神,准确把握、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推动团队的高质量建设。同时,作为“双师型”团队,还应主动践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并将其与提升团队教师素养融为一体,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重要保障。

(二)产教融合维度:打通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跨界属性和时代特色,它与生产服务第一线有着无法分割的天然联系。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提出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时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重点任务之一[2]。“双师型”教师能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尤其创新团队中的企业教师具备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企业需求,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引入教学之中。他们与校内教师紧密合作,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攻克企业技术难题、创新模块化课程设计、开展同堂授课等方式,推动校企合作走完“最后一公里”。

(三)人才培养维度: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适恰性

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恰性,其根本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3]。国家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并明确了职业院校是现代工匠的孵化器。为了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并提升人才培养的适恰性,必须通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来实现,而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创新团队。团队内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成员之间共享知识和技能,通过分工协作,打破资源之间的壁垒,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产品与技术升级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资源的转化与提升,让人才培养从特定的“窄口径”专业培养走向跨专业“宽口径”岗位能力培养,满足企业一线需要的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化成才提供更多可能。

(四)教师发展维度:个体与团队共成长

教师能力提升是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团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造就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尽管团队中的教师类型、任务和成长规律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肩负着共同的建设任务,需要通过团队建设,在师德师风、企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技能水平等方面实现能力和水平的跃升,这就需要规划好每一位成员的成长路径,确保他们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能够获得全程伴随式的指导和训练。同时,通过团队的传帮带机制,以模块化课程开发、项目式教学和科技服务项目等实际任务为载体,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创新团队教师的能力素质。此外,在企业兼职教师的引领下,团队教师带着具体任务和要求开展企业实践,通过参加岗位锻炼、工艺提升、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深度了解前沿技术,为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提供支撑。

二、高质量发展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新要求

(一)更加强调团队成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必然。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最紧密的教育,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团队建设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因此,提升团队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团队实现高质量建设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催生一系列新业态,并催生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需求。面对这一变革,职业院校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上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与应对,在此背景下,必然要求创新团队教师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灵活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方法以及卓越的创新能力。

(二)更加强调团队成员实践技能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日益加快,这一形势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创新团队的构建,正是为了高质量完成这一培养任务而立项建设的。因此,团队建设必须紧密围绕产业升级,致力于培养具有高超技术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现代工匠,而教师自身也要紧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和科技服务能力。

(三)更加强调团队成员沟通协作与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伴随着产业升级,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着更高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为此,应通过制度引领,促使团队教师主动融入行业发展,主动熟悉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发展趋势,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确保教师始终站在专业前沿。在这一过程中,团队的沟通协作与协同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师创新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在团队建设中,成员的来源不同、专业不一,有公共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企业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团队的战斗力,必须通过机制建设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沟通力、执行力与协同创新力,以便更好地应对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夯实师资基础。

(四)更加强调团队成员数字素养的提升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转型的关键软实力。作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领头羊,创新团队应主动识变、应变、求变,聚焦“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数字素养标准有机融入团队建设方案中,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培养教师的数字素养,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团队建设。

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困境

(一)校级创新团队基础性作用发挥不明显

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明确要求“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创新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形成以国家级团队为引领、以省级团队为支撑、以校级团队为基础的三级团队建设体系。然而,校级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校级团队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校级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二是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导致资金投入不足;三是组织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和薪酬激励等方面的支持不具体,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团队建设动力。

(二)共同体协同机制不畅

创新团队建设是校际协同和校企深度合作的产物。按照相关专业领域,共同体应由不同的创新团队、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共同组建。然而,由于各参与单位的性质与管理部门各异,且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决策流程、资源分配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共同体建设中,由于决策层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往往会造成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误解或延误,进而降低了整体的运行效率。此外,有的共同体由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组成,团队成员和合作单位又遍布各地,一些共同体还横跨多个专业领域,这无疑增加了协调的难度,工作效率难以保障,最终影响共同体的协同联动。

(三)教师专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能力提升是建设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任务。职业院校教师应当具备适应模块化教学模式需要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服务企业一线能力。然而,部分教师还不能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引领者的转变,主动进行课程开发的意识较为薄弱且开发能力有限;加之目前对于专业、课程、课堂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方式,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将个人能力提升的重点聚焦于教学。部分教师因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又缺少一线的岗位实践,加之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教师的实践操作教学能力不足,造成模块化课程虽有设计,但实施效果不佳。

(四)团队建设评价与激励不完善

学校作为创新团队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对团队建设质量起着保障作用。部分创新团队为追赶工期,重视标志性成果的打造,忽视基础性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各自建立本级创新团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在过程管理中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有形的奖励和称号,局限于任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而较少关注教师的发展。在评价手段上虽然建有信息化评价系统,但基本由团队主观填报,这使得对教师的变化与成长客观评价不足,距离无感知评价还有更大的建设空间。

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

创新团队建设的高效运行,依赖于精准的顶层设计,尤其需要管理者以及项目承担者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协同实施。应深入理解并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对创新团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建设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制订可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实现整体关联性与实际可操作性的有机融合,形成上下联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建设联动机制

创新团队建设要加强校际协同和校企深度合作,因此需要加强联动机制建设,确保形成共建合力。可以建设多方参与的理事会,通过理事会章程明确成员分工,为各成员单位提供行为准则,协同推进工作任务的落实。通过校际间互派教师挂职、校企间互聘兼职、共建资源库、建设成果定期分享等方式,推进协同创新、互补共享。组建以课题任务为驱动的研究组,围绕团队建设、模块化课程、新形态教材开发等核心任务,开展系统性共研和协同性创新,确保研究成果共享共用。

(三)提升教师能力

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核心在于提升教师能力。应坚持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载体,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按模块划分、依能力组建攻关组,完成标准制定、资源建设和教学项目的开发,在实战中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学规划教师成长路径,确保每位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教育家情怀。通过横向课题、技术服务的方式引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难题,让教师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双师素质和一线服务能力。

(四)强化评价激励

团队评价事关团队的建设方向。要以“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建立全面、精准、可操作的团队建设评价体系,对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系统评价,有效地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在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等个人发展,以及学历提升、境内外访学研修等专业发展方面,要将参与创新团队情况作为重要依据,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EB/OL].(2019-05-13)[2024-05-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6/t20190614_385804.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2-12-21)[2024-05-02].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36711.htm.

[3]宫珮珊.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9):82-85.

Difficulties and Paths in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qualified Teacher”Teaching Innovation Tea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uo Y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double-qualified teacher”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is fundamental to practic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which can bridge the last mil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s and team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dual teacher”teaching innovation teams, emphasizing the improvement of team members’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ability, practical skills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capabilities,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digital literacy.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qualified teacher”teaching innovation teams, such as unclear fundamental role of school level innovation teams, ineffective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need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incomplet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s for team building,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nhancing top-level design, establishing linkage mechanisms, improving teachers’abilities, and strengthening evaluation incentives.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double-qualified”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teaching staff

Author" Luo Y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ianjin Vocation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134)

猜你喜欢
双师型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6:06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50:07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