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园环境音乐以校园环境为前提,并将音乐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目前,部分大学生在面临学业考试、就业压力、成长困惑等诸多问题时,没有找到正确且有效的减压渠道,不具备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其身心往往会感到疲惫。由此可见,有必要建立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关键词:价值引领;高校环境音乐;建设策略探究
注:本文系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价值引领视阈下四平地区高校环境音乐文化建设策略研究”(SPSK23170)研究成果。
一、环境音乐的起源
最初,环境音乐是自发产生的,从原始社会开始,音乐就与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船工、农民等户外工作者常常边工作边唱歌。由此可见,环境音乐起源于人类的劳动歌曲,这也是最早的关于调节劳动情绪的音乐。
环境音乐又称背景音乐,是一种为改善心理和生理环境或提升工作效率而创造的某种具有收益性效果的辅助性音乐。同时,环境音乐也是通过环境这一媒介间接作用于主体意识的音乐,它与主体的意识或行为并无直接关系。环境音乐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作曲家服部正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基于对多学科的研究建立了课题组,并结合应用实例和实验数据,出版了一部环境音乐类专著《环境音乐美学》,对我国环境音乐的系统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环境音乐的分类
环境音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环境音乐指的是国外后现代音乐派所提出的一种氛围音乐,其旋律性不强,表现的是作曲者的心境。例如,由英国环境音乐大师Brian Eno创立的能像家具一样配置的音乐,大多是使用电子音乐制作而成的,其是针对特定环境而设计的背景音乐。广义上的环境音乐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即从环境学角度提出的非观赏性音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用,重视音乐在环境中对人类活动的作用。
环境音乐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各方面,使用场合可大致分为七个类别。
(一)社交场合中的环境音乐
社交场合中的环境音乐即在特定场合中播放的音乐,用于创造适当的氛围,调节人们的情绪,并增强社交体验。如在婚礼中播放的婚礼主题曲、生日宴上的生日祝福歌,体育场里播放的励志歌曲等。
(二)旅途中的环境音乐
旅途中的环境音乐是指在候车室、售票厅等场合使用的环境音乐。其中,售票厅、候车室中优雅、舒适的环境音乐能帮助旅客们缓解焦虑;在旅途中播放恰当的环境音乐能够减轻旅客们的旅途疲劳。
(三)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音乐
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音乐即居家生活、社区建设、公园广场中所使用的环境音乐。这种环境音乐与城市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共同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缓解人们工作中的疲惫。
(四)商业场合中的环境音乐
商业场合中的环境音乐是指商场、餐馆、咖啡厅等营业场所使用的环境音乐。这种形式的环境音乐能够营造出舒温馨的消费氛围,从而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高商家经营效益。
(五)旅游业中的环境音乐
旅游业中的环境音乐即景点、酒店等场所使用的环境音乐。在旅游景点使用环境音乐,能够使游客们加强与旅游景点之间的情感联系;酒店使用的环境音乐能够使住客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舒展。
(六)医疗场合中的环境音乐
医疗场合中的环境音乐即在医院等公共场所使用的环境音乐,能够使病人缓解身体上带来的疼痛感,调节心理状态,同时也能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
(七)校园生活中的环境音乐
校园生活中的环境音乐是以校园为特定场景所使用的音乐。这种形式的环境音乐,可为校内教师和学生服务,缓解上课的严肃氛围,有助于营造一个更为和谐舒适、人性化的校园环境。
环境音乐涉及多个方面,而校园环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所,良好校园环境可以提供给学生适宜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环境音乐是在校园内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因此,开发校园环境音乐教育资源,能够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获得音乐环境的熏陶。
三、高校引入环境音乐的教育意义
21世纪以来,国家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校出版社、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可以看出,校园广播等校园环境音乐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开发校园环境音乐的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们在学校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第十一条的“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做了深入阐释:“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由此可见,校园环境音乐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育部 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要针对师生的不同特点,组织师生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要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主动地反映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可以看出,学校既要体现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又要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力争构建高雅和谐的新时代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校园环境音乐蕴含着巨大的育人价值与教育意义,而校园环境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音乐教育手段,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校园环境音乐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目前校园环境音乐还停留在通过校园广播播放音乐作品的层面,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以某高校为例,校园环境音乐的体现主要是以校园广播站播放的音乐为主,所选音乐作品的重复性较大。学生人流较大的场所,比如食堂、教学楼、图书馆等地点未做到根据不同环境特点来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音乐。
高校美育不能局限于文学、美术、音乐等课程教学上,美育需要长时间的教化培育过程和审美感知的培养,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课程教学来达到目的。因此,合理设计校园环境音乐,发挥育人作用,是推动高校美育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有利于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情绪,唤起人们共同的感情,如好奇、愉快、满足、松弛或热情等。因此,高校分区域合理设计环境音乐,能够对学生情绪起到舒缓与调节作用。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成长等一系列压力,音乐则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缓解学生因各种压力与疲惫而导致的身心焦虑,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也有助于改善高校人文环境,实现建设和谐高校的长远目标。
四、价值引领视域下高校环境音乐文化建设策略
(一)加强高校主导的环境音乐文化平台建设
高校可通过校内广播站、报刊、宣传栏等平台,有选择地传播富有朝气、积极向上的环境音乐。在校园环境音乐选曲上,可挑选对学生具有心灵触动且积极的曲目,如《最初的梦想》《最美的太阳》等音乐作品。播放正能量的音乐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可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音乐观念与行为,使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音乐审美与信念。
高校可积极开展和策划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音乐文化活动,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社会实践。比如,高校可在校园内多开展环境音乐主题日、音乐节等活动,创立高校环境音乐实践工作坊,VR互动体验馆等,为学生及教学实践团队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将集体与个体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同学之间的音乐审美交流,并有效发挥校园环境音乐文化的功能。
(二)全方位合理设计和管理校园环境音乐
高校可分区域、分版块合理设计、科学使用校园环境音乐,扩大高校环境音乐使用范围,净化整体校园环境,着力减少校园环境噪音,提升校园环境品位。比如,高校可针对校内学习、体验、休闲等不同性质的场所,设计不同的环境音乐,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可充分发挥校园音乐广播站、音乐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如在不同场所采用不同的音乐音量、不同的时段播放不同的音乐。在教室、图书馆、报告厅、食堂、学生公寓、校医院等学习性和休闲性场所,可以较小音量播放音乐。合理安排、选择与播放环境音乐,能够让校园环境音乐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潜移默化地加强音乐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也有利于改善校园环境噪音,构建良好的高校人文环境。
(三)创编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环境音乐
以吉林省四平市的高校为例,可根据四平市当地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合理编排、设计适合校内播放的环境音乐,创编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音乐,将其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历史革命故事的重要载体,既符合高校的育人功能,又能赋予红色文化创新的发展路径。
四平市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例如四平战役纪念馆、塔子山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因此可以进一步探索环境音乐与四平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时代高校人文环境。
在校园环境音乐曲目的选择和创作上需要注意民族音乐在其中所占比重。传承民族音乐是民族音乐建设的需求,也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可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校园环境音乐相融合,并注重曲目的思想性,发挥其育人功能,以美育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注重高校大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
合理创建校园环境音乐有利于缓解师生压力,减轻工作与学习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具体而言,在校园生活与休闲场所播放古典音乐、轻音乐等旋律和节奏舒缓的曲目,可以让学生以聆听的方式欣赏校园环境音乐,进而更直接有效地发挥环境音乐的作用。在校园生活区、学习区、活动区等各个功能区设置环境音乐时,需要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体现出校园环境音乐的艺术性和传播性,营造出更加舒适宜人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充满人文性的校园环境音乐当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五、结语
高校环境音乐的合理建设对建构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合理恰当地运用校园环境音乐,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音乐文化选择,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校园环境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广泛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各类校园环境音乐文化活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校园环境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校园环境音乐文化的价值引领、组织建设、环境塑造、实践活动,可实现以乐化人、以乐育人,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服部正.环境音乐美学[M].司有仑,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
[2]李磊.营造人与社会、自然相和谐的音乐环境:环境音乐几个问题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李磊.环境音乐概念辨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增刊1):223-224.
[4]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24-05-09].http://www.moe.gov.cn/s78/A13/s7061/201410/t20141021_180396.html.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4-05-09].https://www.gov.cn/gongbao/con
tent/2015/content_2946698.htm.
[6]教育部 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EB/OL].[2024-05-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10/t20151014_213368.html.
[7]陈静婧,蔡丽红.学校环境音乐的教育价值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3(9):58-65.
作者简介:
王睿,博士,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声乐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