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合唱技巧,让其拥有更好的表现效果,教师应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有效、可靠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打造鲜明的合唱技巧发展环境。其中,情境化理论能有效降低学生合唱技巧知识内化难度,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合唱活动的距离。为深入探讨高职学生合唱技巧教学方式,特结合相关工作经验,分析基于应用情境化理论提高学生合唱技巧的意义与思路,从四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具体结合方式,为高职合唱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关键词:情境化;高职学生;合唱技巧
注:本文系教育部产学研项目“美育视阈下高师音乐教育拔尖人才培养研究”(230819571007228)研究成果。
合唱是一种声乐演唱形式,它把音乐、诗歌、演唱融合在一起,并且这种教学形式,能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满足其情感发展,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合作、协调的集体主义观念及群体意识[1]。
情境化(Contextualization)是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它强调将学习内容嵌入具体的、有意义的生活或工作场景中,使学习过程更具现实意义和吸引力。情境化理论强调以真实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知识,以感性和实践的方式体验、了解知识。这种模式将学生置于一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环境中,让学生通过探索、尝试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
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较弱,他们对合唱的兴趣也往往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教师在合唱教学中更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认识到合唱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实践经验证明,借助情境化教学能提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的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借助情境化理论提高职学生合唱技巧。
一、基于情境化理论提升高职学生合唱技巧的意义与思路
(一)意义
整合分析情境化理论在高职学生合唱技巧教学中的具体成果表现可见,其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内化,让学生以较好的状态满足合唱标准和要求。因此,结合情境化理论的合唱技巧教学活动意义非凡。具体而言:一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合唱参与度。情境化理论模式会科学利用生活化、趣味化、多元化情境要素,巧妙地渗透合唱技巧,如此不仅能降低学生对合唱艺术的认知门槛,激发他们对合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其合唱知识与素养水平、学习参与度,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合唱技巧,从而提高合唱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能提升学生合唱表现能力[2]。在情境化理论指导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合唱曲目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的合唱情境,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不断练习和巩固合唱技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合唱表现能力。三是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合唱是一种集体艺术,需要每个学生都能够与其他学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演唱任务。在情境化理论指导下,教师通常会设计符合需求的合唱情境,并引导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如此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其未来的合唱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路
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运用情境化理论进行合唱技巧教学时,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即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吸引力合唱技巧教学情境,以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体会、内化各类合唱技巧。二是以实践为导向。在情境化理论指导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情境中不断练习和巩固所学技能,即要组织多样化合唱技巧教学活动,如合唱比赛、合唱表演、合唱训练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合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是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合唱曲目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的合唱情境,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合唱技巧。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合唱教学的效果。四是要有动态性,相关教师应时刻关注合唱技巧教学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更新和完善情境化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3]。同时,注重与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合唱技巧教学的最佳实践模式,动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基于情境化理论提高高职学生合唱
技巧的路径
(一)基于趣味化情境,营造体验环境
实践经验证明,基于趣味化情境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高职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变得生动活泼,更能通过营造丰富的合唱体验环境,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自然习得合唱技巧,从而实现提升高职学生合唱技巧能力的目标。基于此,首先,教师应在课程设计阶段充分挖掘各类富有趣味的生活化元素,然后以此为依据,构建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可尝试结合当下流行影视、动漫、游戏音乐等元素,创设相关主题合唱项目,让学生在演绎熟悉旋律中,自然而然地练习和掌握合唱基础技能[4]。其次,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将趣味化情境融入日常教学和训练。需注意,在创设趣味化情境时,要保障设计的合唱教学活动与合唱技巧训练紧密结合,避免娱乐性过强而影响学生合唱技能内化或提升。
以《上春山》趣味情境合唱技巧教学为例,结合部分学生“情感表现”和对当下热门歌曲的追捧,可创设以下合唱技巧趣味学习情境:首先,从歌词入手营造春天爬山的情境,感受春天的气息。“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等,这些词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带有一种古典诗词的美感,这种情境化的描绘有诗意和画面感,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给学生合唱的动力。其次,教师可尝试播放完整、正确情感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展现贵州地区的如爬山节、爬坡节等这些民俗活动,让学生感受这些民俗活动的欢乐和热闹氛围,引导学生唱出流畅且富有律动感的旋律。在合唱中,各个声部之间的和谐配合,使整首歌曲更加动人和悦耳。同时,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情境调整音量、音色、节奏及和声效果,使学生在理解歌词感受情绪的同时,也能准确把握合唱作品的艺术张力。
(二)基于扮演式情境,打造活力环境
实证教学经验表明,扮演式合唱教学情境能有效帮助高职学生理解和掌握合唱中各种技术和艺术处理,并进一步提升其团队协作意识,强化其合唱技巧水平。究其原因,扮演式情境教学法能基于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不同角色在合唱中的情感表达和技术表征,如此便能有效激发高职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合唱教学环境。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合唱教学目标和任务,梳理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形象,然后基于情境需求,设计生动且贴合实际的扮演活动[5];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角色塑造,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及声音等多种形式来传达角色的情绪和故事,从而在实践中磨砺和提升合唱技巧。需注意,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特长,合理分配角色,以确保团队所有学生均能在适合自己的角色中有所知、有所长。
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原创作品混声小合唱《山》为例,该作品聚焦一群来自大凉山的学生,从“故乡的山”到“知识的山”再到“人生的山”细腻勾画了他们在求学路上的心路历程。首先,教师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自己就是从大凉山(或者是自己家乡)走出来的一名淳朴的学子,要把自己求学的故事和对未来人生的希冀唱给观众听。“故乡的山”音色甜美、节奏舒缓,“知识的山”音色稍作调整,略坚定,充满青春的活力,“人生的山”要有拼搏、挑战的意味。情绪上层层递进,歌唱的张力也在逐渐扩张。其次,在合唱技巧渗透上,针对不同求学阶段的角色,教师可尝试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音色及节奏变化,来体现“我们是自己的山峰”“我们是自己的传奇”“我们是明天的太阳”的青春朝气与活力。如此不仅能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歌词内涵的基础上,锻炼并提升各自的发声、节奏、音准和情感表达等基本合唱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舞台表现力,最终实现合唱效果的整体升华。
(三)基于互动式情境,构建合作环境
互动式情境加合唱技巧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基于集体讨论、小组分工、相互反馈等形式,鼓励、引导、支持学生共同探索、解决合唱中的技术问题,如此便能形成有效互助共享学习氛围[6]。对此,教师可基于高职学生合唱技巧发展现状,梳理学生可能存在的合唱技巧问题,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问题类别,然后设计相关合作交互情境,以打造横向和纵向流通的合唱技巧发展环境。需注意,教师在设计互动式合作情境时,既要确保其能够弥补学生实际合唱技巧的短板,又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互动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
以“节奏把握”互动式发展情境为例,针对学生存在的明显问题,教师围绕合作交互教学,设计如下技巧内化情境。
第一,教师播放一段节奏明快、富有动感的音乐,要求学生聆听音乐节奏和韵律。
第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特定的节奏型片段,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准确地掌握并演绎出这个节奏。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把握节奏,形成互助共享的学习氛围。
第三,在每个小组都掌握了各自节奏型、节奏片段基础上,组织一个节奏接力活动,即让各个小组依次进行表演,其他小组则负责倾听和评价。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密切配合,确保节奏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而倾听和评价的小组则需要关注表演小组的节奏表现,提出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第四,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也指出他们在节奏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探索和进步。
如此,互动式小组情境教学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合唱技巧相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合唱能力水平。
(四)基于多元化情境,拓展合唱技巧
多元化情境教学能打破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引导高职学生在多种音乐类型、风格和情境中提升合唱技艺,并进一步增强他们音乐理解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如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掌握不同地域、时期的合唱作品,从而拓宽音乐视野,提高审美水平[7]。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水平选取不同文化和时代的音乐作品,打造多元化合唱教学形式,如引入世界各地民族音乐、现代流行曲目等,以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对比、体验,从而掌握更多风格音乐的合唱技巧。需注意,在追求多元化的同时,要保证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的发声、音准、节奏、和声等合唱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引领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不同情境下的合唱歌曲,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判断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师精选涵盖世界各地及不同时期的经典合唱作品,同时,针对选择的每一首合唱歌曲,教师不仅要传授相关的合唱技巧,还要详细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及所代表的音乐风格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全球音乐文化的视角。其次,组织不同风格作品的合唱演出,并让学生对各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如讨论分析不同音乐背景下合唱技巧的不同运用——不同风格间切换时如何调整嗓音、节奏和情感表达。如此,便能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高职学生合唱技巧。
三、结语
高职院校应在重视学生合唱技巧培养的同时,主动梳理有效的培育引领措施,为学生打造更加系统、有效的发展环境,以在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本校学生的合唱能力与素养。教师在高职合唱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和应用情境化理论,为学生打造鲜明、有趣的合唱技巧提升环境,以此促进学生合唱技巧的全面提升和合唱艺术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雪婷.浅谈合唱艺术中声乐发声技巧的训练策略[J].艺术评鉴,2021(13):69-71.
[2]刘壮.探析合唱指挥技巧中起拍的有效运用[J].戏剧之家,2022(20):87-89.
[3]梁澳香.电视音乐节目中合唱指挥技巧的运用:以CCTV《歌声与微笑》为例[J].新闻前哨,2021(9):115-116.
[4]王轶.高职院校学生合唱排练中声音的训练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21(33):108-109.
[5]吴晶晶.谈高职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20(31):216-217.
[6]童一帆.浅析如何通过合唱训练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艺术素质[J].北方音乐,2019(22):195,207.
[7]李晴.高职音乐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合唱技巧[J].现代职业教育,2020(3):176-177.
作者单位: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