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适应旅游行业多元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要路径。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指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各知识板块创设的现实依据,提出构建由4门基础课程、3门专业课程和N门拓展课程组成的旅游管理专业“4+3+N”课程体系。同时,倡导深化技术赋能、推进校企互动、促进文旅融合等建设措施,以期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15.07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15-0230-05
0" " "引 言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1]。作为一门专业交叉程度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响应新文科研究与改革项目的要求,构建顺应新时代文旅融合、科技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不过,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间短、综合性强,其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拓展课程的体系结构不够清晰。对此,高校有必要基于“4+3+N”模式探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现实依据、逻辑框架与可行路径,为高等课程体系的内涵式发展积蓄理论力量与实践动能。
1" "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现实依据
旅游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国内旅游产业经历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旅游者、旅游地和旅游业三大支撑体系。高校应当围绕这三大支撑体系所对应的旅游社区、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三大产业领域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确立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板块。
1.1" "围绕景区转型升级需求确立旅游目的地知识板块
在旅游景区领域中,相关服务设施的转型与升级问题亟须高校构建相应的旅游目的地知识板块。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些被评为世界遗产的景区更是拥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但“遗产”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该景区年代久远、空间布局老旧,难以满足新时代游客的服务诉求,如何借助新兴科技实现服务转型升级成为景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丽江古城为例,该景区应用“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并辅以5G、物联网、沉浸式体验等技术,全面开展“智慧小镇”建设,以科技创新赋能丽江古城转型升级[2]。在这一过程中,游客数据平台的搭建、安全预警体系的完善、商户噪声监控系统的配置等均是重难点问题,这些难题的解决经验可以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旅游目的地知识板块的确立依据。
1.2" "锚定产业提质增效目标确立旅游接待业知识板块
在旅游企业领域中,经营主体面临着提质增效问题,这促使高校建构相应的接待业知识板块。本研究所探讨的旅游企业不仅仅指旅行社,还包括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设施的其他企业,比如餐饮、交通、中介、住宿等,多样化的旅游企业共同组成了推动旅游行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引擎。许多旅游企业为了把握时代变迁的规律,纷纷采用现代科技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比如,国内许多旅游目的地周边的酒店、民宿相继引入礼宾机器人、智能配送系统等。又如,许多景区附近的餐饮连锁店采用电子菜单、全息展示柜等增强服务便利性[3]。此类尝试不仅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效率,也为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旅游体验。相关实践成果可以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旅游接待业知识板块的确立依据。
1.3" "聚焦居民与游客关系确立的旅游消费者知识板块
在旅游社区领域中,居民和游客的关系一直是旅游业从业者需要认真处理的问题,也是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旅游消费者知识板块确立的重要依据。旅游社区可以为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提供良好的商业交易、文化交流空间,如果这些交往活动不能受到合理规制,则很容易催生出居民与游客间的矛盾。比如,游客的大量涌入会造成景区及周边环境的物价提升、交通堵塞、生态破坏等。这种不良交往关系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以纳木错湖泊为例,由于过度旅游开发,该地一度面临沿湖草场退化、水质富氧化等问题,直到当地政府出台生态保护政策这种情况才得以遏制[4]。但这些政策所阐释的内容也仅仅是宏观上的补救策略,而非对旅游者个人行为的规范。因此,高校应当将消费者的行为作为旅游社区矛盾解决的逻辑基点,以此建构旅游消费者知识板块。
2" " "基于“4+3+N”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如前所述,旅游业三大支撑体系对应着三大产业领域,而这三大产业领域又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知识板块提供了建设依据。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当将各知识板块进行整合重组,形成“4+3+N”即4门基础课程、3门专业课程与N门拓展课程环环相扣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2.1" "4门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旅游四大类专业学生均要学习的前置必修课程,其内容涵盖本专业的通识知识,属于“4+3+N”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次。具体而言,基础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管理和旅游接待业。其中,旅游学概论属于入门课程,旨在带领学生了解旅游行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其他三门基础课程分别对应了三大知识板块:旅游消费者行为课程带领学生分析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心理动向;旅游目的地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规划、资源开发和营销策略制定能力;旅游接待业课程带领学生掌握提升相关企业服务质量的技能。综上所述,4门基础课程反映了推动旅游业三大支撑体系建设所需的技能,凝练了消费行为把控、空间聚散分析和企业运营管理三类重要技能。
2.2" "3门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自有课程及必备核心,它反映的是本专业的主干知识,属于“4+3+N”体系的第二层次。3门专业课程通常包括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学。其中,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借助法律法规解决居民与游客冲突问题;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注重提升学生解决景区转型升级所面临问题的能力;旅游经济学课程重视通过融入新型科技解决企业提质增效困境。3门专业课程分别对应旅游社区、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三大产业领域,重视对学生的法律咨询、景区空间规划和企业运营管理三大能力的培养。
2.3" "N门拓展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拓展课程是不同学校依托自身的资源特点打造的课程,它体现了与学校所处地域的产业优势、文化优势以及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学术传统等,属于“4+3+N”体系的第三层次。以贵州大学为例,该校所在地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且群山环绕、绿水延绵、气候宜人,可以认为该校具有民族学、生态学科优势。贵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者积极把握自然禀赋,创设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生态学课程组,带领学生学习与生态旅游、田野采风、民族风情旅游、旅游地理学等有关的课程[5]。总之,高校需要认清自身的课程建设优势,不断将地域优势与学科优势相结合,打造特色拓展课程,以此提升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地域话语权,并将这种话语权逐渐拓展到国际领域。
3" " "基于“4+3+N”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路径
3.1" "深化信息技术赋能,提升课程内容沉浸感
无论是游客行为数据采集、旅游景区转型升级还是旅游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均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高校应当在课程体系建构中融入技术要素,将学生打造为具有数理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旅游管理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第一,强化课程体系层级间的链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设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利用技术的便利性加强“4+3+N”体系中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之间的联系,确保学生将知识内容融会贯通。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思维导图等手段为学生阐释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新兴科技融入旅游产业的逻辑路向,使他们在后续岗位工作中能够借助技术手段解决现实之困。
第二,构建虚拟教学场景。“4+3+N”体系的第一层级基础课程属于通识类教学,没有特别抽象的场景,但专业课程与拓展课程则不然。教师可以将虚拟教学场景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可以依托元宇宙技术将学生的感官置入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虚拟场景中,提升相关拓展课程对学生的感染力。
第三,丰富课程资源。在“4+3+N”体系构建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程体系之中。比如,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重要技能融入基础课程;将电子会务、远程办公、大数据建模、游客画像等技能加入专业课程;将具体的软件程序、硬件设施、平台终端应用技能加入拓展课程等,打造适应数智时代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3.2" "推进校企双向互动,加强课程育人实效性
校企合作是近几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该理念旨在发挥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以提升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在“4+3+N”课程体系中,与校企合作最具对应关系的是第二层次即“3门专业课程”中的“旅游经济学”,但这并不代表其他课程不重视校企合作的作用。相反地,高校应当将校企合作理念融入旅游管理专业“4+3+N”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
第一,引企入校。高校应当邀请旅游企业到校开展课程研制,将企业的办公环境、市场项目同步迁移至学校,以便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例如,可以邀请企业入校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班,高校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教学空间。
第二,引校入企。高校可以将“4+3+N”体系中的旅游接待业、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实践属性较强的课程迁移至企业中,在提升课程开展效率的同时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可以从上述培训班聘请优秀学生人才作为企业兼职人员,将真实的营销工作作为学生的课程任务,强化课程体系的实践属性。此外,引校入企对拓展课程的建构大有裨益。比如,导游带团课程可以将课堂迁移至附近旅行社,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接待游客、完成相应任务,提升学生对相关岗位的了解,推动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俱强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3.3"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凸显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突破自身原有产业边界而形成新的共生关系的过程。旅游管理专业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高校应当以文化旅游为抓手,将地域文化特色、民俗资源、历史名胜等融入课程体系之中,丰富“4+3+N”体系的文化内涵。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在“4+3+N”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应当充分考虑文旅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结合新业态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确立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培养目标。尤其是在第三层次即“N门拓展课程”的建设中,高校应当将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运营、创意开发、文化旅游规划等岗位技能加入到课程之中。高校还要结合文化市场的运作实际动态调整课程目标,以此提升课程体系与文化空间的适切性,确保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符合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
第二,创新课程资源架构。要及时补充课程资源,将数字文旅、定制旅游、研学旅游等平台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供给端,丰富课程文化内涵。要构建与“4+3+N”体系相对应的“校内+校外+平台”资源模块,确保资源供给体系与课程体系深度匹配。以其中的“平台”模块为例,高校应当与政府部门、文化研究机构展开密切合作,共同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拓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资源的获取渠道。
4" " "结束语
在文旅融合、科教兴国、新文科建设等多层因素的推动下,旅游业迎来了产业结构转型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新业态同步推动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对此,高校需要厘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逻辑架构,辨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扩展课程建设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要求,强化课程体系与旅游行业的耦合性,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为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2023-02-16)[2023-04-26].http//www.cssn.cn/ztzl/yingxiang-shixue/zhengcewenjian/202302/t20230216_5588800.shtm
[2]栾玲.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智慧旅游管理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46(增刊1):67-69.
[3]周威.跨文化背景下生态环境旅游管理发展策略研究[J].环境工程,2023,41(8):415.
[4]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35(10):83-95.
[5]刘林舒.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