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美术学科和音乐学科同属于艺术类学科,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为小学美术和音乐的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充分条件。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分析跨学科融合的优势,并基于实际状况,在美术的线条教学、色彩教学和空间教学中融合音乐教学,优化美术教学,促使学生感知形式美感,体会情感属性,增强空间感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学科;音乐学科;跨学科融合
作者简介:周蕾(1995—),女,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跨学科融合在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美术与音乐是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合音乐知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分析小学美术和音乐的跨学科融合优势,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在美术的线条教学、色彩教学和空间教学中融合音乐开展跨学科教学。
一、小学美术和音乐的跨学科融合优势
(一)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小学美术与音乐的跨学科融合可以将抽象的艺术形象与具体的音乐元素相结合,使得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此外,两者的跨学科融合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和音乐创作,也可以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精神。
(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美术与音乐的跨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情感表达的平台,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音乐的情感元素可以和美术作品的表现力相结合,促使学生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倾听他人的意见,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通过音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内涵,学习线条、形状和色彩等元素,并在美术创作中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美术与音乐的跨学科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美术和音乐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能让学生在相互配合中积极创新,在欣赏创作过程中学会分辨美丑,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二、小学美术和音乐的跨学科融合策略
(一)在线的教学中跨学科融合音乐,促使学生感知线的形式美感和情感
1.对旋律节奏和线的关系进行感知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7课“拉根线条去散步”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放开对学生的限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传授知识,并利用音乐指导学生,使其积极欣赏评述和创造表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启发下,联系美术和音乐,对音乐和线条创作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内化知识,了解音乐中节奏旋律的变化并尝试改变美术中的线条,用不同方式展示美术中线条的形式美感,感受线条的情感色彩,明白线条对于画家的重要性,体会画家融于作品中的情感。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并没有系统性地理解美术表现元素中的线,同时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为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相关训练,跨学科融合音乐教学,让学生在线条形式美感的视觉性训练中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在美术和音乐结合的视觉创作中提升视听表现,推动艺术表现的创新。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讲解艺术家将音乐融入美术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利用音乐对画家的抽象美术作品进行品味。
2.创作具有乐感的线条装饰作品
(1)导入环节
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程度高,有强烈的创新想法,只是尚未透彻了解线条形式美感的多样性变化和情感,对利用线条表现音乐的形式比较陌生。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如“音乐可以给绘画学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通过思考问题,学生发现音乐可以带给人们画面感,给绘画创作带来许多灵感。
仍以“拉根线条去散步”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口哨和小狗》《小小雨点》等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聆听音乐时展开想象,产生独特感受后分析什么样的线条可以表现音乐、怎样在不同的音乐中表现不同形式的线条。
(2)鉴赏环节
美术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学生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欣赏感受为出发点,利用多媒体展示介绍艺术家的相关作品。例如,在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2课“点线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俄罗斯画家康丁斯基。康丁斯基是抽象画派和表现主义的创始者之一,其对纯粹颜色的力量有自己的概念。1910年,康丁斯基画了第一张抽象风格的水彩画,并于1912年出版了《论艺术的精神》这本书,对心理作用和色彩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并比照了绘画和音乐。直到1920年,康丁斯基的作品发生了重大改变,由早期的浪漫式幻想转为几何图形的构图。在其死前的最后十年,康丁斯基更是融合了早期直觉式的画风和后期的几何图形风格。介绍完康丁斯基后,教师可以播放康丁斯基听到音乐后现场作画的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和聆听后理解线条的不同变化,包括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变化、转折变化,学习线条之间不同形式的交织和组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前提下利用线条创作美术作品,学习反过来在具体的画面中表现音乐并详细讲解音乐变化的方式。这么做可以体现音乐的可视化,加强学生对于美术和音乐的关系的了解,明白“线条会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音乐也会随着线条的变化而变化”。
(3)实践环节
在此环节,教师需要讲解具体的实际案例,带领学生认真聆听生活中的声音,学习以不同形式的线条表现这些声音,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利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多形式的线条。另外,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根据所要讲解的美术知识展示相关的音乐作品,如古典乐曲《天鹅之舞》,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脑海中产生了什么样的画面,利用天鹅嬉戏打闹、无忧无虑展示自己身姿的美好画面,丰富学生的听觉感受。
(二)色彩教学中跨学科融合音乐,促使学生感知色彩的情感属性
1.体会音色、音调和色彩的关系
教学开始,教师可以播放康丁斯基的《音乐会》乐曲创作视频,讲解基础性的色彩知识,对音乐之于色彩的影响进行详细说明。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抽象画大师是如何以不同色彩呈现所聆听到的音乐的,进而比较和感知不同乐器的音乐,在微妙感受和实际情境中对不同乐器的固有色彩基调进行体会。教师带领感知以不同色彩为主的绘画作品,以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调性的音乐,能够加强学生对音乐情感调性的了解、对色彩固有情感属性的深入体会,使学生明白音乐感知和色彩情感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绘画作品的创作中利用不同类型的音乐表现色彩。
2.赋予色彩装饰作品独特的情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色彩认知,但缺乏色彩情感属性知识的积累,并不明白色彩背后的情感内涵。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开展跨学科教学。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之前学习的线条等知识,再导入“色彩”这一课题,结合多媒体设备对美术表现元素“色彩”进行展示。其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展示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6课的画作《春天的色彩》,告诉学生“色彩也能说话”,引导学生思考“色彩怎么说话”。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展示名家作品,对作品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解释各美术作品中作者所使用的各种色彩。再次,教师依次播放不同乐器的短旋律,同时展示以不同色彩为主色调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认真聆听和观察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得出:不同的色彩赋予人不同的视觉感知;哪怕是同一色系,细微的颜色变化也会赋予人不同的感觉。最后,教师选择一首曲作为对象,鼓励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实践。学生需要明确主色调,创作出具有新意的美术作品。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指导,学生明白了“色彩本身所传达的语言会给人不同的情绪感受,以不同色彩为主色调所表现出来的绘画作品也会赋予人不同的感知”,进而深化课程认知,明确音乐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会音乐融入美术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学会通过音乐和绘画中的色彩配合表现出实际画面。
(三)空间教学中跨学科融合音乐,促使学生根据音乐空间感知绘画美术作品
1.了解音域、音响和空间的关系
在感知、学习了线条、色彩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就要将教学重点放在音域、音响和空间关系的讲解上。首先,教师播放不同音域和响度的音乐片段,要求学生观赏随着音乐运动变化的美术作品,对绘画作品中的运动感和节奏感进行感知。其次,教师让学生以自身的音乐感知为出发点进行大胆创作,学习如何创作音乐视觉,从而在绘画中呈现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最后,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总结“不同音域会表现出不同的画面空间感,响度的变化同样会影响画面的空间感”,以此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线条、色彩等表现出画面构图,在作品中构建空间,赋予作品画面空间感。
2.创作创意性的音乐和美术作品
虽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如何利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绘画中的音乐,对以音绘画不算陌生,但不少学生仍然无法准确把握以音绘画的方式。此时,教师可以着重介绍音域、音响和空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以音绘画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旋律相同但音域不同的音乐片段,如低音域的钢琴声、中音域的钢琴声和高音域的钢琴声,设计“不同音域下旋律相同的乐曲会带来什么样的画面空间感”的问题,要求学生对“音域对画面空间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感知。其次,教师可以展示、介绍一些典型的艺术作品,提问:“艺术家为什么要在此幅作品中呈现出这样的画面?怎样理解作品中的线条表现和色彩表现?如此绘制传达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三段不同类型的动画电影中的视觉化音乐,要求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中各种线条和形状的组合变化,体会其中的感觉呈现,通过音乐的节奏变化和情感变化感受其中的力量感、跳跃感和厚重感。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机选择一首乐曲,根据此乐曲的特性进行绘画,不断优化作品中的线条、色彩组合,突出作品中的空间构图;或者要求学生随机选择一幅美术作品,仔细观察其中的线条、色彩和空间构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音乐的自主创编。这种美术和音乐的跨学科融合创作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使其学会在绘画创作中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利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创作出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体会音乐视觉化、美术听觉化的魅力和奥妙,提升创造力,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
结语
小学美术与音乐的跨学科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促进了学生多感官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线条、色彩和空间教学中融合音乐,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业茂,应乐.情感共生:小学音乐与美术欣赏课程的融合共生模式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4(3):5-11.
[2]陈小静.小学音乐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探索:以“到郊外去”项目式学习活动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9):100-102.
[3]高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J].万象,2023(22):89-91.
[4]杨文雪.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4(12):90-92.
[5]单艳丽.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教学思考及实践[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4):88-89.
[6]吴丽瓶.跨学科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综合运用研究[J].读与写,2021,18(35):190-191.
[7]蔡燕燕.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的策略探析[J].时代教育,2024(1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