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合唱常见于演出、聚会、歌会、晚会、活动、休闲娱乐等活动中,在公园、广场、文化场馆、剧场、社区都有群众合唱团队出现。
我们经常会听到专业人士,或具有一定声乐基础知识的人提出在歌唱中要注意表情、气息、位置、咬字等问题。本文针对群众合唱活动中的主要问题作以基本介绍。
一、合唱的基本概念及排练技巧
(一)大合唱
大合唱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与合唱(有时穿插朗诵)构成,通常是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二)合唱与重唱的区别
合唱是声音高度协和统一的共性艺术,是群体艺术的结晶。
1.合唱是多声部声乐歌曲,每个声部由多人组成的演唱形式。重唱也是多声部声乐歌曲,每个声部由一个人担任的演唱形式。
2.合唱是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每组的曲调,同时演唱同一首乐曲。一般情况下,合唱都有乐器或乐队伴奏,没有伴奏的合唱称“无伴奏合唱”。重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声部的歌唱者,各按自己声部的曲调,演唱同一首乐曲。
3.男声多声部群唱叫男声合唱;女声多声部群唱叫女声合唱;男女声分四个声部演唱形式的叫混声合唱。人数较少的多声部群唱即小合唱。重唱有男声二重唱、女声二重唱、男女声二重唱,以及由三个或四个声部组成的三重唱、四重唱等。
(三)合唱队形的编排
合唱歌曲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将一首歌曲完整演绎,合唱过程中穿插有和声、轮唱、领唱等形式。所以,为了便于排练和演出时各声部间的配合,以及指挥、合唱、领唱三者间的合作,合唱队形要合理编排。合唱队形通常是弧形,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排成“一”字形或其他队形。在编排队形时主要按队员身高排列,一声部在左,二声部也就是和声在右,把歌唱水平较高的队员安排在中间位置,领唱和朗诵通常在第一排的左侧,也可在队列的中间位置。
(四)合唱作品的选择
作品选择是提高合唱水平的重要因素。合唱作品需要创作者深度挖掘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不断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风格、团队特点的优秀合唱作品。
(五)合唱指挥
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除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外,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目前,合唱缺少指挥人才,一些群众合唱团队平时训练不规范,因缺少固定的指挥,影响和制约了合唱水平的提升。
(六)合唱队员的选择
合唱团队中,对合唱队员的选择也很关键。应选择具备一定音乐基础和音乐素养,声音有可塑性,音准较好,节奏感强,听觉敏感,有识谱能力,热爱合唱,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队员加入合唱团中。
二、歌唱的基本要素与练习方法
无论哪种形式的演唱,其核心问题都是要掌握歌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歌唱的姿势
有人说,歌唱的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歌唱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歌唱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的配合是否顺利,保持正确姿势,发声时各器官就能默契配合,发出优美的声音;姿势不正确,往往会影响声音的呈现效果。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眼睛平视前方,眼神生动自然,头部略微抬起,歌唱时下颌收回,确保气息畅通无阻。胸部自然挺起,两脚一前一后略微分开,重心落在双脚上,使身体处于积极的表演状态。演唱时,可根据歌曲表达的情感增加肢体动作进行辅助表演。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
(二)歌唱的呼吸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基础,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功。
歌唱时的呼吸有别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时的呼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交流思想感情时距离较近,所需音量较小,气息较浅,无需用专业的方法控制气息。而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将歌声及情感传递给观众,所以歌唱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规律和方法,主要包括吸气和吐气两个过程:
1.吸气
歌唱时需要用口、鼻吸气,将气吸满肺部,吸气过程中避免抬肩。吸入气息时要使肋骨及腹部横膈膜逐渐扩张、膨胀,小腹要用力收缩。吸气时,背部要挺立,脊柱保持不动,使气息推向脊柱两侧与背后,并作短暂停留,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2.吐气
唱歌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呼吸僵硬的感觉,将身体和表情保持在积极放松的状态。吐气时的两肋应像是一只充满气的气球,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上提,这就需要找到气息的支持点。
3.唱歌时要有气息支持点
气息支持点也就是声音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为支持点,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它的支持作用。在唱歌时,要对发出的声音给予气息支持,从而使发声效果更为稳定。
(三)歌唱的发声
正确的发声是歌唱的基础,它需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声音全部搭在气息线上,声音均匀、连贯、有力度,气息通畅无阻,声区转换时不露痕迹等。但是歌唱是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一个人在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常常能影响其歌唱水平的发挥和演唱呈现的好坏,因此在唱歌时,不能只孤立地强调哪一部分肌肉的生理活动,好的声音是整个发声机能协调工作的结果。歌唱时的发声方法和说话时的发声方法是有区别的,说话时的发声方法不能满足歌唱的发声需求,所以需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指导,才能唱出优美、动听、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来。
1.喉头位置
喉头是歌唱的发声器官,因此要掌握喉头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的位置应比说话时的位置偏低一些(就如同我们在深吸气时,喉位会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不应做离开水平位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动。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指在歌唱过程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处于僵硬状态。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应始终处于低而自如的稳定位置,喉头壁要在打开的状态。
2.打开喉咙
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品质。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并略微向后收回,这时候的喉咙处于打开状态。那么如何能帮助初学者打开喉咙呢?
一是找到打哈欠的状态。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自然、放松地打开,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张开咽喉,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打哈欠的状态是练习打开喉咙的有效方法,也可以使歌唱者保持良好的演唱状态。在练习时,还可以尝试闭口打哈欠,此时口腔内的状态是打开的、抬起的,如果人们在唱歌的时候始终能保持这个状态,那么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而是悦耳的、饱满的、有感染力的。
二是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微笑状态是指把笑肌抬起来,要把鼻腔、咽腔、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喉咙打开,从而获得高位置的声音。
3.中声区发音的练习
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在学习歌唱过程中,应当多在中声区发声练习上下功夫,不要急于唱高音。练习时,要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开始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后,再慢慢向较高或较低的音域练习。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在一开始就专注于练习高音,不但无法正确演唱,反而会损坏声带。中声区的发声应该靠前,声音明亮、轻松、流畅,练习好中声区的发声才能为演唱高音打开通道。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音色优美,声音具有灵活性。中声区的发声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弛,确保不论唱高音还是低音,喉头都要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至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我们常比喻说“声音要像穿珍珠一样,把每个音穿在一条线上”,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
4.关于换声区
从低音区往高音区发声时,唱到一定的位置,就会感到困难,这就是到换声区了。这时,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往高音区唱。在此过程中,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中声区的唱法,再因人而异地作出具体调整。有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练习:
方法一:做倒抽一口气的动作。歌者在唱到换声区的音时(发元音的同时),做倒抽一口气的动作,让喉头位置稍向下、向后,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后面输送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巴也随之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向上以及向更远的方向输出,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
方法二:母音转换法。在唱到换声区的时候,提前把声音掩盖一些,声音暗一些,出气量小一些,小舌头稍作抬起。在换声点时,如果感到唱高音困难,甚至要出现破音时,切忌变换发声器官的形态,只需迎着当前的声音唱下去即可。其实换声点声音的过度就是让真假声结合,即混声。被掩盖了一些的声音就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部用假声,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声音的衔接才会更顺畅,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唱歌、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5.高音区的练习
高音区常常在歌唱作品的高潮中出现,有着激发听众情绪、振奋人心的力量。高音唱得好会给整个作品增添光彩,因此,具有响亮的、金属般的高音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歌唱者在找到了自然声区,打好了中声区的基础,又掌握了换声区的技巧后就可以进行高音的练习。演唱高音时,两颧骨要更积极地打开,歌唱状态要更加积极、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颌需要松弛地向下、向两侧、向后拉。小舌头提起,像打哈欠似的,要吸住气,使喉咙更加打开。喉头不可随音高往上移动,而应逐步下降,保持在吸气的状态,当然这个状态必须有气息的支持。演唱高音的方法是训练中的一个难点,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已经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要因人而异,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是支点提法。即在唱歌的时候,感觉声带不在喉咙里,而在胸口,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将嘴巴放松,注意力集中在胸口,这样声音就得到了平衡。
二是反向提法。即“喉下换字”,是指在演唱高音时,喉头都容易高,那么就在喉下一寸或者二寸左右的地方转换,或者“贴着肩膀换,在脖子根换”。这样演唱时,喉咙最容易打开,而且声音比较容易垂直,进入头声,找到高音的焦点位置。
6.关闭唱法
关闭唱法是训练高音技术有效的方法。一般是指男声在唱高音时,减少换声区的困难而用的一种唱法。关闭不是把声音关进去,而是要放出来。关闭唱法要保持中声区发声的基础,把中、高音区正确统一起来,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发声器官工作上的变化,如喉咙的打开,会厌往上竖起,咽的下部适当扩张等。
(四)歌唱的共鸣
歌唱要求歌唱者拥有较为宽广的音域和响亮的声音,以及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掌握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外,更需要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歌唱的共鸣就是指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人体内其他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
1.人体的共鸣腔体
人体的共鸣腔体可以分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即胸腔、鼻腔、额窦和蝶窦等;可以调节的共鸣腔,即咽腔、喉腔、口腔,这部分是重要的共鸣腔体。可调节共鸣腔是个“联络站”,上联头腔,下联胸腔。整体共鸣就是胸、口、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
2.共鸣的运用
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获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3.歌唱共鸣的方法
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则,从口腔共鸣向头腔和胸腔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4.共鸣练习最好是用哼唱
哼唱即常说的哼鸣。哼鸣状态如闭口打哈欠的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放空,鼻腔、咽腔打开,把气息的通道留得越宽越好,然后让气息顺利经过通道,沿着口腔的咽壁、鼻腔壁进入蝶窦处,蝶窦处哼鸣的感觉就是声音位于前额的眉心处。发出哼鸣的眉心处就是我们要找的头腔共鸣。
为了使3个共鸣腔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歌唱共鸣的整体性,在训练时,还可以选择3个有连带关系的母音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空间较大,声音较能通畅地进入各个共鸣腔体。
(五)歌唱的咬字吐字
声乐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能够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因此对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
歌唱中的咬字,是针对字头(声母)而言,即把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咬准。吐字是针对字腹和字尾(韵母)而言,即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形引长吐准,并收清字尾。歌唱中咬字吐字的一般规律是:
1.字头要唱得短、轻、准
汉字的发音,大多是以辅音开头的,字头就是指发音的开头部分,即我们常说的“五音”:唇、舌、牙、齿、喉。舌音字着力点在舌尖,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齿,齿音字用力部位在上下齿间,喉音字用力部位在喉。我们应充分运用咬字的技巧,来加强歌曲的感染力。
2.引长字腹
字腹(韵母)是字在歌唱发音中的引长部,它占时值较长,歌唱时响度最大,是字的主体部分,与发声的关系最密切,它需要引长,也能够引长。它对歌唱的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引长部分按照字腹中不同韵母的口形要求,分为“齐、开、撮、合”四类,称为“四呼”。
3.字尾收音要分明
字尾是指字的结尾部分。在歌唱发声中,凡是有字尾的字,都应把尾音收住,才算唱完整这个字。单韵母的字是没有字尾的,不需要收音,只要元音发音完整不走形。复韵母的字,应注意收音。
(六)歌唱的状态
歌唱要进入状态,必须投入地、尽情地、积极地演唱。歌唱的艺术是微笑的艺术,要保持口腔打开,使上齿露出来,唇齿分离,这就达到了歌唱时的兴奋状态。兴奋状态能保证声音的通畅,微笑着歌唱才能发出最美的声音。尤其在合唱中,需要的是音质而不是音量。
合唱是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积累,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艺术体系,这一体系随着时间的延续和一代代歌者的不断努力而更加完善,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加强对群众合唱的指导、引导、辅导、示范、展示、激励,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合唱文化,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太仆寺旗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