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儿﹄文化的几点思考

2024-12-19 00:00:00杨峰
群文天地 2024年6期
关键词:西北普通话听众

西北“花儿”是大西北音乐的代表,是珍藏在西北人民心中的一份温暖,也是他们精神生活中的一股流泻自心灵的清泉,滋润着他们豪壮、浪漫、多彩的生活。数百年来,以蕴含深厚的文学价值和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流淌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一直让西北人民为之陶醉和骄傲。

2024年6月,笔者参加了“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2024西北民歌(花儿)文化生态调研活动。调研足迹历经甘肃省岷县、康乐县、临夏市及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等地,参加了二郎山、莲花山、老爷山等“花儿会”,了解了洮岷“花儿”和河湟“花儿”的基本特色,通过实际走访获得了大量关于“花儿”的珍贵信息,聆听了很多“花儿”歌手的演唱,扩展并加深了对“花儿”的基本认知,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花儿”演唱活动体现的情绪价值

过去,笔者总是习惯性地纠结于用方言演唱的“花儿”是否能被方言区以外的群众听懂,如果离开了“乡音”的土壤,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演唱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花儿”演唱活动的观察,笔者了解到,即使是当地群众也不见得都能完全听得懂,有些可能与歌者咬字不清或麦克风混响声大有关。可仔细留意,这种现象并没有减少群众对“花儿会”的热情,“花儿”演唱带来的社交和情感价值超越了人们对理解唱词的渴求。踊跃参加“花儿会”的当地群众,虽然其中有部分人可能无法完全听得懂唱词内容,却依然能从这类活动中获得极大的快乐,从他们在歌声中情不自禁地欢腾起舞就可看出,“花儿会”已成为有着多重艺术价值体现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其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歌词的表意上,更在于它所营造的热烈氛围和社交场景。也就是说,人们更多的是借助“花儿”演唱活动这种热闹的欢聚形式,来激发和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增进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这也说明“花儿”演唱活动在客观上已经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经验和乐趣的平台,加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凝聚力和归属感。笔者深深感觉到“花儿”的演唱方式已从隔山对唱的传统形式转变为更符合现代人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多元形式。如今,在“花儿”演唱发展进程中,面对面带有挑战意味的对唱形式减少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舞台表演型的独唱或小合唱,这必然让我们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在当代的社会生活方式下,在保留住“花儿”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独特魅力的前提下,提高其传播和理解程度,以便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可以有更多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模式。因为任何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的出现,都是时代的产物。而只要是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喜爱的形式,必然体现和代表着一种新方向,也必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面对的新课题。

二、“花儿”的源头在人民的心底

早就听到或读到有关于西北“花儿”起源的各种观点和学界不同的争论声音。笔者通过这次探访,认为西北“花儿”最早产生于河湟和洮岷这两大地区是毫无疑义的。文化,说到底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拥有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包括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特色文化,“花儿”的诞生也是如此。如果要在河湟和洮岷地区之内再确定一个具体的发源地,恐怕是一件难事。实有其物的河流可以顺着上游追溯到最远的那一泓泉水并被认定为源头,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花儿”虽是在一个大的地区范围内,通过交流和传唱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但若要给以流动、传承方式生存的“花儿”确定一个具体的源头,既缺少严格意义上的、两个以上可靠的文献或口传实证,也没有实际意义。

人是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的心底,就是“花儿”的源头。

同时我们应该能想到,源头的范围划得越小,越是束缚了文化探索的手脚,越对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利。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分纠结于具体的起源地确实可能会忽视“花儿”在漫长历史中不断演变和丰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应该是源流的一部分。将其起源归结于人民的内心,更能凸显出“花儿”与人民生活、情感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作为人民群众精神表达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花儿”的探源,重点应该体现在它的载体——人的文化精神上,体现在这种文化精神的形成上,以及这种文化心理、审美观、价值观与“花儿”形成的因果关系上,而不是在确定具体的发源地上。

三、以各地的地方名称命名“花儿”的做法可以休矣

这些年笔者多次听到过“新疆花儿”“宁夏花儿”“某某山花儿”等以地方名称来命名和划定范畴的概念。可在笔者的心目中它只有一个名称,那就是“中国花儿”或者“西北花儿”,或者就两个字“花儿”。例如,笔者身处新疆,听惯了新疆各民族歌手演唱的“花儿”,不论是《下四川》"《上去高山望平川》,还是《绿韭菜》《雪白的鸽子》,感觉与河湟地区歌手们演唱的没什么两样,可为什么要被称为“新疆花儿”?这些“花儿”以地域另取名称的内涵是什么?没人能说出所以然,实在是多此一举。这是对“花儿”研究过度的表现,如果这样命名下去,必然会泛滥成灾,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花儿”是西北人民共有的精神之魂,数百年来为西北大地上的群众所传唱。如果在这一主题下我们还要划分出以地区命名的“花儿”,未免有些狭隘了。

当然,“花儿”可以在演唱方式、语言风格、地区内容上分析和总结出一些不同的特色,但没有必要以地方名称命名。因为不论各地的“花儿”呈现出怎样的特点,都离不开西北的这片土壤。

四、方言与普通话应该是“花儿”演唱的一双翅膀

过去,笔者身处新疆,听惯了用标准的普通话演唱的“花儿”,这次去青海、甘肃观摩各种“花儿会”,聆听到了众多“花儿”歌手用当地方言演唱的“花儿”,乡音浓烈,韵味十足,与“花儿”的音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令人惊叹,深感原生态“花儿”演唱的魅力。

古老的西北“花儿”,如今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在演唱方法和演唱语言上,在各地舞台呈现上,在各种“花儿会”、赛歌会、网络媒体上的创新层出不穷,如重唱、多声部合唱、无伴奏合唱、表演唱等等。

当然,由于欣赏者的喜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是否喜欢、承认与接受“花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演唱形式的多样与创新争议不大,但对于“花儿”传唱地以外的听众能不能适应和听懂用浓郁的方言演唱的“花儿”,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自然,争议最多的便是方言演唱与普通话演唱,哪个更正宗、更能吸引众多听众、更能展示出“花儿”的艺术特色。

那么,西北“花儿”,究竟适合用方言演唱,还是适合用普通话演唱呢?在笔者看来,对于“花儿”的发展、普及与交流来说,两种唱法共存,相辅相成,就是最好的认知。就像鸟的一双翅膀,缺一不可;像车的一对轮子,不可偏废。

用方言演唱,浓郁了“花儿”的韵味,愉悦了传唱地听众,充分体现了“花儿”的特色和文化价值;用普通话演唱则扩大了“花儿”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广泛的听众,为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当然,有些“花儿”的歌词本身就是方言用语,如果用普通话演唱,在不损害原意和原味的情况下,应该允许稍作字句调整,以便听众理解。

两种演唱方式齐头并进,相互辉映,共放异彩,让听众有了多种选择,有了多种走近与认识“花儿”的途径,是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认知。也就是说用开放的态度定位“花儿”的演唱形式,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其成为被全国各族人民喜爱和演唱的民歌种类,这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普及与提高的必经之路。

在这种认知下,不同的歌手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尽情地去演绎和展示“花儿”的艺术风采。当然更鼓励歌手可以在不同的听众面前采用多元化的演唱方式表现“花儿”的艺术魅力。

“花儿”的从无到有也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经过无数歌手和创作者们不断完善、充实、发展而来的,所以“花儿”赖以生存的“魂”不能走样,这个“魂”自然是“花儿”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可“花儿”的艺术魅力不单单体现在方言上,它是由多种文化因素产生和构成的,那么根据不同听众的需求改用普通话演唱,是否会让“花儿”失去原有的艺术魅力呢?实践证明,不但没有失去原有魅力,反而会在普通话的语言韵味中产生新的艺术亮点。而“花儿”并没有失去它特有的艺术光彩。记得被誉为“花儿皇后”的苏平曾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用普通话演唱了“花儿”,一夜之间,在全国各民族观众的心里刮起了西北“花儿”的旋风,各地大批用普通话演唱“花儿”的歌者像雨后的春笋,不断涌现。这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可能有人会担心,照此下去会不会让人们淡忘了正宗的、原生态的“花儿”,这是不是一种损失呢?纵观人类一切艺术形式发展的轨迹,它只能随着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劲;只有放弃与时俱进,放弃不断更新的艺术,才会逐渐淡出或消失。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自信地看到在长期的社会文化生活实践中,所形成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特色不会那么脆弱。

对于“花儿”艺术来说,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包括方言演唱,已经成为“花儿”艺术展现的典型或核心。不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发展,只要没有脱离这片土地,其核心以不变应万变,发挥着“根”与“魂”的作用,如同江河的源头一样,如果失去了根源,“花儿”艺术的长河就算流淌得再远也会断流。所以,只要守好源头水量的充沛和特有的水质,就不用担心下游会有多少支流或分支,守正创新反而会丰富“花儿”的艺术能量和多彩的艺术前景。

我坚信,只有在这样的认知下,西北“花儿”才会灿烂绽放,从阳春走向盛夏,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作者简介:杨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原副馆长。《西域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新疆知名作家、文化学者。)

猜你喜欢
西北普通话听众
一座西北小城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8:04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8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学生天地(2016年19期)2016-04-16 05:15:26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西北望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2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