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建设框架下的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

2024-12-19 00:00:00李秀东
群文天地 2024年6期
关键词:古籍少数民族数字化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古籍数字化”。202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是记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少数民族古籍作为中国古籍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记录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是新时期保护好、利用好古籍的有效方式。

一、智慧图书馆建设框架下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智慧图书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高度自动化图书管理,创新了图书管理模式。古籍作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之一,数字化建设是保护与传承珍贵古籍的重要手段。将少数民族古籍数据资源作为数字人文的组成部分,运用智慧图书馆赋能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管理,促进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管理的迭代升级是大势所趋。

(一)智慧图书馆的内涵

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智慧化资源。传统图书馆主要是以馆藏图书为主要资源,图书、期刊和报纸是主要的馆藏内容和存储介质。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呈几何级数增长,图书、期刊和报纸对信息资源的承载能力面临着很大的考验,图书馆对图书、期刊和报纸的购买、存储和管理远远跟不上读者的需求,馆藏文献资源总体上处于稀缺状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子化、智能化的信息存储、传播模式更能够为人们广泛接受。因此,打造智慧图书馆就要改变纸质文献为主的存储模式,将中外文电子书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资源有效整合,依托图书馆纸电资源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及时、准确、科学地调整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策略,提高图书馆选书建库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就是智慧化资源建设。依托智慧化资源建设打造的智慧化图书馆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服务模式为广大读者搭建数字化阅读平台,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二是打造智慧化服务。图书馆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可视化展示技术,可以随时了解掌握读者需求规律和变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学习、查阅需求。

由此可见,首先智慧图书馆应兼具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为知识的互联和共享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智慧图书馆建设运用智能技术管理图书馆,将图书的借阅和管理功能集中于智慧管理平台,打造更为高效、便捷的图书管理模式。再次,智慧图书馆的操作和使用应更为便捷,读者和管理人员通过智慧化设备了解相关信息,在智慧化和自主化的图书管理系统中了解图书信息,极大地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凸显智慧图书馆的便利性。

因此,智慧图书馆框架下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就是把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先进数智技术、智能设备设施综合运用于少数民族古籍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等各类保护体系中,以智慧数据为驱动,实现少数民族古籍全过程保护,以及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思想、技术、流程、手段上的创新和转型;以资源整合为路径,实现多模态少数民族古籍所蕴含的知识、思想、文化、精神、价值的深入挖掘;以传承活化为目标,实现少数民族古籍内容、价值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结合,推进少数民族古籍的活化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智慧图书馆建设框架下,实现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对智慧图书馆建设意义深远。一是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书架建设、云计算等多种高新科技,以此来拓宽读者获取少数民族古籍资源的途径,增强读者阅读兴趣,丰富读者阅读体验,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古籍资源利用率。二是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智能图书推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向读者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在功能体验设计方面,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专属图书界面,人性化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二、智慧图书馆建设框架下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审美和精神理念。近年来,中国在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整理和数字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近年来完成了大量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和数字化工作。2019年,完成了近6000函古籍文献普查登记数据整理归档,建设完成了近6TB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数据库。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通过多年努力,已完成167函24126叶,总量5.94TB的馆藏珍贵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建设,使得这些珍贵古籍文献能够更好地被保护和利用。拉萨市档案馆计划对130卷古藏文档案进行数字化和修裱工作。截至目前,西藏已普查登记18000余函古籍文献;291函古籍成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纂出版《雪域宝典》等数十本系列藏文古籍普查保护成果丛书;累计修复近3000叶濒危古籍文献。然而,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框架下,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仍然存在着问题。

(一)对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认识不深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起步稍晚,从发展水平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仅实现了古籍资源阅览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忽视了对古籍数字化的动态创新发展。在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时,对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不了解前沿的建设理念,将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融入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认识还有待加强。

(二)少数民族古籍数字修复技术精细度不够

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多存在古籍酸化、老化、破损等问题,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少数民族古籍修复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文本识别工作总体上还较为粗糙,如在数字化扫描处理古籍,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图像的去污和纠偏,不能精确还原古籍内容,在图像处理的颜色校正过程中,对色彩和对比度的精准调适不足。由此可见,利用智能化修复保护技术辅助古籍修复工作,仍然是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短板。

(三)少数民族古籍数据资源标准化建设不足

当前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在书目录入、数据存储规范、平台接口等方面存在数据信息不一致的现象,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的断句、标点、分词、异体字等处理造成影响。此外,数据资源的汇总和聚集不够规范,使少数民族古籍数字资源的信息难以整合,资源跨平台、跨数据库整合出版难以实现,古籍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影响了我国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四)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人才投入不足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专业性较强,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十分考验图书管理者的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目前,古籍数字化建设的专业人才较少,诸多图书管理员仅具备专业的图书管理知识,对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限,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图书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

三、智慧图书馆建设框架下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重视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发展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实现对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是保护少数民族古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让各族群众通过数字资源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断深化对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与时俱进更新数字化技术,将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融入智慧图书馆整体建设中,不断优化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水平。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为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如加强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专题培训,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认识,使之能够了解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前沿动态,尽快更新图书馆建设的思路,从而优化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路径。

(二)利用VR技术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修复与沉浸式体验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通过VR技术对古籍中的场景和物品进行3D建模,创建虚拟环境,可以实现古籍修复的可视化,更加高效做好古籍修复。在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中,利用VR修复技术,在扫描、图像处理、交互设计中,获取少数民族古籍高清图像,对图像进行去污、纠偏、色彩校正,以便更好地恢复其原貌。同时,还可以利用VR技术还原少数民族古籍场景,创新展览的形式和解说、互动方式,提升修复效率,增强读者沉浸式体验感和互动感,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此外,对于新增的少数民族古籍,图书馆可以利用VR技术进行盘点,记录古籍的名称、作者、版本等,修复人员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籍的状况,提高修复质量。

(三)加强少数民族古籍资源管理

一是要建立全面的少数民族古籍资源数据库。在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古籍中的文字、图像等通过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其数据存储、检索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完整性。二是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通过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进一步明确古籍分类、标注、编码的标准,提高古籍数据的准确性,使不同来源的少数民族古籍数据资源能够有效整合,实现古籍数据的价值提升,为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数据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四)强化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需要人才的支持,图书馆应采取人才“引培共举”的方式,聚合具备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人才,发挥其智力保障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和发展。一是要做好对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图书馆应加强与高校合作,通过建立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相关实习基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合作项目、参与高校校园招聘等方式引进相关人才。还可以积极参与图书馆行业活动,择优引进具备智慧化技术和图书馆管理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对图书馆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关注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管理人员的持续发展,为现有人才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使之尽快补齐智慧化图书馆建设的短板,提高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工作水平。

总而言之,各级图书馆应最大化发挥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作用,结合当地图书馆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情况,从数字化建设意识、修复技术、标准化管理以及人才培育等方面,多措并举,不断探索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的优化策略,只有这样,(下转第75页)(上接第70页)才能智慧赋能,使古籍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N].光明日报,2021-04-13(01).

[2]欧阳剑.数智时代古籍数字出版中的价值再造[J].出版科学,2023,31(04):17-25.

[3]胡骞.融合出版背景下古籍知识服务平台的内容生产与转向[J].出版发行研究,2023,(09):44-49.

[4]雷珏莹,王晓光.数字人文视域下古籍出版的内容价值增值[J].科技与出版,2023,(03):105-109.

[5]陈力.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数字化与古典知识库建设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02):36-46.

[6]潘俊.面向数字人文的人物分布式语义表示研究——基于CBDB数据库和古籍文献[J].图书馆杂志,2020,39(08):94-102.

[7]王秋云.我国古籍数字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1,(24):9-14.

[8]苏祺,胡韧奋,诸雨辰,等.古籍数字化关键技术评述[J].数字人文研究,2021,1(03):83-88.

[9]雷珏莹,侯西龙,王晓光.数智时代古籍数字化再造的逻辑与进路[J].数字人文研究,2022,2(02):46-56.

[10]李秀东,大数据驱动下图书馆智慧化发展探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21(01):42-44.

(作者简介:李秀东,女,供职于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职称: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

猜你喜欢
古籍少数民族数字化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06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08
我是古籍修复师
金桥(2017年5期)2017-07-05 08:14:41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