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读思达”教学法作为融合阅读、思考与表达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与推崇。该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探讨“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效果,分析该教学法如何促进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能力发展,进而推动“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小学全学科;“读思达”教学法;实践
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离场,时代正召唤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为顺应时代要求,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其中“读思达”教学法因其实现阅读、思考与表达的有机结合脱颖而出,正被广泛应用于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本文通过实践研究,探讨“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全学科中的应用效果及实施策略。
在小学教育中,采取全学科的“读思达”教学法旨在通过阅读、思考与表达三个环节,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读思达”理念,构建跨学科的融合体系。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明确各学科在“读思达”教学法中的目标,确保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其次,再对标教学目标,精细挑选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精心设计形式多变的实践活动,以确保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最后,借用互动讨论、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活动,转变学生角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语文和英语学科
(一)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关注学生对文本表面信息的理解,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结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带领团队进行“‘读思达’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首先,读节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读情境:创设朗读环境,让学生感受古人读诗的气氛;读文化:结合历史背景、诗人生平等补充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品味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其次,思意象: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诗中的意象,可结合思维导图形成系统化认识;思情感: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文化: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渗透文化教育。最后,语言表达:鼓励学生用读后感或口头演讲的形式描述对古诗词的理解;肢体表达: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舞蹈等形式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作品表达: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词作品,以实践的方式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
(二)英语教学
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入数字化技术和跨学科合作等方面。这样,有助于提升“读思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英文文章或故事,帮助其理解文章大意和细节信息,进而通过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做相应地课堂展示报告。
二、数学和科学学科
(一)数学教学领域
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引导学生从阅读数学题目开始,理解题目背后的数学原理与逻辑关系,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聚焦阅读,勤读常画
在“读思达”教学法的阅读环节,教师致力于构建起浓郁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通过示范指导,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录制视频示范,让学生在家也能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此外,教师要强调勤读的重要性,不仅在课堂上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教师要密切关注每名学生的阅读状态,既关注个别特别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忘整体阅读氛围的营造,通过重读关键段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鼓励学生利用打卡机制,持续追踪自己的阅读进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倡导“眼到笔到”,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用眼看,更要用手中的笔去圈画关键词句,这样既能快速捕捉信息,又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仅要关注正确答案,更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圈画习惯,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2.聚焦思考,细思留痕
思考是学习的灵魂,鼓励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留下痕迹,以便更好地回顾和反思。为此,学习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习单不仅帮助学生系统地记录思考过程、解题步骤,还成为他们自我反思和提问的载体。教师鼓励学生从学期初就开始使用学习单,并坚持到学期末,甚至整个学年,让这一习惯成为他们学习生涯中的一部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填空题,都要求学生细思留痕,即不仅要得出答案,更要清晰地展现出自己的思考路径和解题策略。这样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3.聚焦表达,会说爱说
表达是思维的外显,也是交流的重要方式。不仅要鼓励学生会思考,更要会说、爱说。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成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单,讨论彼此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步骤,这种相互质疑、补充的过程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还促进了思维的碰撞和融合。同时,强调倾听他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听他人发言,学习他人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这不仅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为了给予学生持续的鼓励和支持,推出了说理打卡活动。通过打卡机制,学生可以记录自己表达的进步和收获,教师则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表达的重要性和乐趣,还能逐渐建立自信和勇气,敢于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小学科学课堂的运用
教师通过“读思达”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科学文献,阅读科学资料、观察实验现象等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和信息,进而通过思考和探究理解科学原理和规律。在“阅读”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给的资料中获取对题目有帮助的信息或自己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表达”环节,学生不仅要会表达实验探究的结论,还要清楚地表达实验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三、体音美学科
(一)体育学科
“读思达”教学体现在体育运动和规则理解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体育规则,思考动作技巧和战术策略,然后通过实践演练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运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规则意识。体育组经过深入的课堂实践与不懈的研究探索,精心提炼出以下三大核心策略,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与综合能力。
1.多方阅读:构建体育知识的广阔视野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扮演着知识引导者的角色,他们不仅传授基本的运动技能,更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体育知识宝库的桥梁。通过搜集并整理来自权威渠道的体育基础知识,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份丰富多彩的“阅读菜单”。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材料,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运动背后的原理与文化,还能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探索更多未知领域,从而构建起自己的体育知识体系。
2.多向思考:激发运动智慧的深度探索
“读”是基础,“思”是关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运动技巧的细节剖析,又涵盖战术策略的全局考量。通过提问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运动技能的理解与见解。更重要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养成课后反思总结的习惯,将课堂上所学所感转化为文字或图表的形式,记录学习笔记。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向思考的训练,学生的运动智慧得以深度挖掘与释放。
3.多维表达:展现运动才华的绚丽舞台
“达”即表达,是体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学习成果与体能提升,体育组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多维表达。撰写运动训练报告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表达方式,它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训练过程、心得体会以及成绩进步等内容,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加深了运动记忆。此外,制作运动技巧展示视频则是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镜头记录自己精湛的运动技能与风采瞬间,与同学们分享成功的喜悦与成长的足迹。这些多维表达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的宝贵机会。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无限热爱与追求,推动他们在体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二)音乐学科
经过四位音乐教师的课堂实践与分析研究,除了传统课堂的聆听情绪情感感知音乐要素、唱谱解决歌曲旋律节奏的难点、唱词表现歌曲以外,“读思达”教学法在音乐欣赏和创作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读解音乐作品,思考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意义。“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歌唱课教学过程需侧重导入环节,学生获取知识或复习旧知的“读”以及对音乐的“思”,再到基于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利用已有知识及能力表现歌曲或编创展现的“达”,即注重导入环节与展示环节的链接。如何让学生更有表现力的歌唱、链接新旧知进行表达,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歌曲情绪情感,并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任务或活动,以使学生获取或复习,并在掌握后思考这些音乐材料对于音乐场景与音乐情绪塑造的作用,以使学生在熟唱本节课所学歌曲后,综合展现。
(三)美术教学
课题组深入研究运用“读思达”教学法结合多样化的绘本资源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发现学生的创作意愿得到了激发,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时观察绘本的整体风格,仔细观察图画中的细节,以及场景的背景、道具等。让学生从画面的构图是否合理,色彩是否协调,以及这些美术元素是如何共同营造绘本的氛围和情感、如何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进行深度思考与讨论。然后尝试根据绘本的美术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创作,通过创作表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绘本的美术特点和创作意图,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道德与法治学科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主题讨论中,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道德故事,引发学生对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当“读思达”教学法被巧妙融入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的教学实践时,其影响力更为深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还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深度阅读:构筑知识框架,激发情感共鸣
首先,教师通过精心挑选的家乡历史、民俗文化资料以及生动直观的纪录片,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库。这些材料不仅涵盖了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还深入挖掘了家乡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家乡深层文化底蕴的大门。在深度阅读过程中,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家乡的历史对话,与文化的灵魂相遇,从内心深处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与自豪。
(二)独立思考:启迪智慧之光,培养批判性思维
阅读之后,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对家乡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不仅关注家乡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以应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现实挑战。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他们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表达交流:搭建沟通桥梁,传递人文情怀
思考与讨论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口头报告、小组辩论、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思考成果,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声音。他们围绕着家乡的发展规划、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这种表达交流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加深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读思达”教学法凭借“阅读—思考—表达”环节,有效实现知识“输入—加工—输出”目标。这一理念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知识掌握、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读思达”教学法的持续完善与广泛应用,其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相信“读思达”教学法将成为推动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促进教育公平,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教学模式支持。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读思达”教学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4):50-57.
[2]李研.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版高段教材“快乐读书吧”栏目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11):84-86.
[3]郑志平.“读思达”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2(33):13-18.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