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为实践案例,提出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四个路径:建立管理指导机制、打响教学特色亮点、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和拓展数字赋能渠道。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Paths Analysis of Integrating Craftsman’s Spirit
in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Wang Mengfan
(Zhejiang College of Security Technology,Wenzhou,Zhejiang 325000)
Abstract:Craftsman’s spirit in the new era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ing craftsman’s spirit in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 takes Zhejiang College of Security Technology as a practical case,and puts forward four paths to integrate craftsman’s spirit into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establishing a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echanism,highlighting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lights,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staff and expanding digital empowerment channels.
Key words:craftsman’s spirit;vocational college;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paths
新形势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为社会稳定输送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理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生技职业素养,扎实服务地方经济。本文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该校将工匠精神作为立德树人最强底色的特色育人方式,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体系、贯穿到实习实训、融入技能竞赛中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1]为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指明方向。将工匠精神融入办学治校过程,成为高职院校联动育人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
高职院校在育人实践中,深入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匠心、匠艺、匠品的培养目标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激励学生在专业技术学习中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提升自我精神境界。
首先,以匠心为根本的个性气质培养。匠心体现了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表现在工匠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对技艺的不断磨练和创新,以及对细节的严格要求,匠心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价值首先要满足心理追求,即“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追求工作本身的乐趣和工作改进带来的成就感”,[2]总而言之是气质心性方面的培养提升。在实践中,高职院校普遍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比如举办定期工匠文化节、工匠精神讲座等,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断接触和感受匠心文化。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匠心教育,不仅教授专业技能,还要强调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训、实习、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实践匠心精神。
其次,以匠艺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提升。匠艺体现在工匠长期专业实践中积累的精湛技艺和艺术创造力,它体现了工匠对工艺的深刻理解和对作品的精心打磨。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高超技能,还要关注学生如何对材料、工具、工艺流程进行深入理解和创新应用,以及对作品美学价值和实用性的追求。在专业课程中强调匠艺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艺术创造力,培养他们对工艺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训、工作坊、项目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体验匠艺,强调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各类实训室场馆以及校外课堂等载体的作用,将课堂搬进手工坊、车间、工地。开设工艺美术类选修课,开展设计和艺术学领域研究,宣传普及艺术史知识,以匠艺培养为社会输送工艺美术行家。
再次,以匠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锤炼。不断强化对职业道德的约束,是高职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深耕职业的素质基础。[3]工匠能够精心制作具有高度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的产品,需要有强大的职业道德作为支撑。工匠的职业道德是指工匠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体现了对工艺的尊重、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在育人实践中,高职院校积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中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严把工作质量的品质,教导其对工作充满热情,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追求工作的完美和卓越。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秉承“错位发展、特色取胜”的办学理念,专注“数字安防”领域人才培养,以培养“数字工匠”“安防专家”为目标,特别将匠品的培养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学生管理、文化建设、德育管理、社会服务等各项环节,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8%以上,毕业生三年后就业竞争力排名为全省第八。
二、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实践分析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的引领下,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以“工匠精神+”全面引领学校的劳动教育,坚持劳模授业,将工匠精神打造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最强基因。学校积极构建“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工匠精神+”教学改革、“工匠精神+”产教融合,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四方面有机融合。
首先,聚焦“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学校在办学治校过程始终贯穿工匠精神培育,制定出台弘扬工匠精神建设方案,设立“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新时代工匠学院,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相关工作。组织骨干教师收集国内省内“劳模”“工匠”典型案例,集中力量精心打磨并开设“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构建“教师研究劳模、教材诠释劳模、教学展示劳模、实践走向劳模、学生向往劳模、校园传播劳模”的“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现“工匠精神”特色课程思政到专业100%全覆盖、到课程100%全覆盖、到第二课堂100%全覆盖的“三百”育人思路。
第二,聚焦“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学校将劳动教育正式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准警务化、准军事化”特色育人品牌,打破劳动教育局限于课堂这一束缚,已开展“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千人劳动教育课”等特色活动,将劳动教育延伸至校园内、车间里、企业中,共有万余人响应参与,让学生通过体验一线劳动岗位,感受“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认知,提升“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技能水平。
第三,聚焦“工匠精神+”教学改革。学校紧密围绕新能源、数字经济、数字安防等战略新产业,牵头打造温州市新能源学院、温州数据学院等赋能地方发展的“安防矩阵”,聘请了各级劳模为任课导师,开设劳动精神实践课程3门,以高能课程丰富教学内涵;立足教材建设,开展教材编写与更新,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材编写目标,将各行各业劳模案例和工作实例融入教材内容,使得工匠精神全面融入教材,让教材焕发职教特色活力,拥有浙江省特色专业3个和温州市级特色优势专业群、重点(特色)专业5个;立足工匠精神服务教师提升、学生发展等,立项近10个“工匠精神”相关教改、育人和科研项目,年度组织开展“工匠精神”研讨会5场,以高质研究推动教学发展。
第四,聚焦“工匠精神+”产教融合。学校面向“科技城+智造城+职教城”三城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校政行企”合作,搭建全链条发力的产教融合新平台。学校积极投身数字中国、平安浙江建设,近3年来横向项目技术服务到账资金年均额超1000万,创新平安温州安全生产标准建设和管理体系,承担了温州市智慧应急一张图、天地空一体化态势感知场景建设等省市县数字化项目73项,其中列入省市数字化改革“一本账”重大应用11项,入选省市级试点、最佳实践或最佳应用9项,斩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科技进步奖3项和浙江省土地科学技术奖2项,在温州市空间治理和城市安全领域参与的数字化改革项目中占比达60%以上。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路径
从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经验可以看出,学校在弘扬工匠精神时教育目标明晰、内容丰富充实,但也应清醒认识到高职院校当前工作中依然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从校园中的技能学习到社会中的技能运用其间的适应期稍长。面对薄弱之处,学校应积极探索工匠精神的有效育人路径,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格局,深化与多场景企业的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将技能融入职业环境和工作岗位,在实践中接受锻炼。
一是建立管理指导机制,健全督导考评管理链。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原则,建立完善劳动教育工作体制。综合协调核心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等,全面统筹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完善相关考评督办办法及相关督导制度,完善责任清单,使得劳动教育开展的相关机制更加健全可行、基础保障更加充分有力。
二是打响教学特色亮点,锻造劳动教育金品牌。统筹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开设诸如“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劳动教育必修通识课程、“职业教育概述”等专题课讲座,甄选校领导、专职思政教师、全国劳模、知名企业家等组成课程教学创新团队,深入课堂以“一课多师”“多师同台”“师生互动”的授课模式进行授课。
三是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校企协同育人链。深入贯彻新时代产教融合的理念,广泛实施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技能人才与企事业单位技术专家双向流动的机制。选聘一批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与技术专家担任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使其在言传身教中传递工匠精神。
四是拓展数字赋能渠道,深化技能强才生态链。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技术手段、在线视频课程、VR虚拟仿真等方式,创新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赋予学生获取知识、了解岗位、体验过程的新途径,提升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获得更多劳动教育体验。
四、结语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在弘扬工匠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劳动素养,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4]同时也是一项复杂性工作。面对当前高职教育中的挑战,高职院校还应继续探索有效的育人路径,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7/content_5687517.htm,2022.
[2]赵晨,付悦,高中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内涵、测量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7):169-177.
[3]刘玉方.嵌入工匠精神,培育高职学生“五位一体”职业素养[J].文教资料,2020(9):119-121、134.
[4]唐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素养培育论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9(11):14-18.
(责任编辑 蔚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