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智慧是工匠精神的内核。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注重以人为本,道技合一。工匠精神既需要传承其自身的道技传统,又需要体现新时代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应用的时代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注重知行合一,也注重新时代工匠技艺传承的实践路径。通过深入挖掘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能够在古为今用的意义上更好地发挥其内蕴的深厚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工匠精神;实践智慧;新时代;现代价值
Analysis of Practical Wisdom of Craftsman’s Spirit in the New Era
Xie Kuangfei
(School of Marxism,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Shandong 277100)
Abstract:Practical wisdom is the core of craftsman’s spirit,which emphasizes people orient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ao and skill.Not only should the craftsman’s spirit inherit its ancient tradi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ao and skill,but also it should embody the time spirit of increasingly developed applica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The practical wisdom of craftsman’s spirit in the new era pays attention to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and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path of craftsmanship inheritance in the new era.By digging deeply into the practical wisdom of craftsman’s spirit in the new era,we can better exert its profound modern value in the sense of serving the past for the present.
Key words: craftsman’s spirit;practical wisdom;new era;modern value
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说的是使命感的确立对于生命精神建构的意义。工匠精神本身就浸润着一种工匠技艺实践主体对于其工匠技艺追求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使命感。正是在这种工匠使命感的推动下,激发出颇具特色的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这种工匠精神中内嵌的实践智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切磋琢磨、专业敬业等要素,更是一种综合了“形而上者谓之道”的伦理本体意义和“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工具理性意义的生命实践学问。
“实践智慧”这个核心概念主要与道德活动联系在一起。内在美德的建构尽管需要有必要的外在条件的辅助和推动,但归根到底,美德的建构和一种伦理生活习惯的养成最终需要依靠道德主体自身主体性的激发和道德主体自身的内在实践。正如孔子所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工匠精神实践智慧的基础就是工匠技艺实践的主体建构。工匠精神背后的文化根源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中国传统哲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正是因为传统哲学重视主体性彰显的特点,所以扎根于传统哲学文化积淀的工匠精神的实践品格浸润着鲜明的主体性精神。工匠精神中的实践智慧,其鲜明的特点就是道技合一,道术合一,正如庄子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内篇·养生主》)有了浸润在实践智慧中的形而上的“道”,才能真正成就登峰造极、臻于至善的工匠之“技”。
自2016年以来,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但落实到关于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的探析问题,学界依然缺少相应的成果。对于工匠精神内蕴的实践智慧的维度的剖析和解读依然缺乏系统性。鉴于此,需要从实践智慧的溯源、知行合一、培养路径等多个角度出发,系统剖析和解读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进而彰显工匠精神实践智慧所具有的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实践智慧的伦理内涵
新时代工匠精神体现了工匠精神与时偕行的时代精神,它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它不仅塑造时代工匠文明,而且塑造和培养人。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实践智慧,包括了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和抽象理性的工匠思辨活动。由于实践智慧的指引,工匠技艺的实践活动达成了在实然层面上的“具体做什么”和在应然层面上的“应当做什么”的高度契合。“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由于工匠精神中的实践智慧的运用,工匠技艺意义上臻于至善的“成物”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意义上的“成己”已然契合成了一个生命学问上达贯通的整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在工匠技艺上不断切磋琢磨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有工匠精神主体自身的用心注入,另一方面又能推进工匠精神主体自身的美德趋向止于至善的道德精进。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指向的是对于“善”的追求,在这里,“善”本身的意蕴包括两个维度,即形而下的“器物之善”和更具有伦理本质的为仁与美德之善。正是后者,构成了工匠精神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远远超出狭隘的工匠技艺领域的核心价值。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这段话不仅是儒家伦理的基本道德要求,对工匠精神的现代诠释同样也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毋庸置疑,工匠自身也有养家糊口的现实需要,但一旦到了一种专心致志的工匠技艺实践的投入境界,那么这种已然被升华了的工匠精神就能激发出工匠技艺主体自身内在道德超越性的要求,进而树立其对工匠职业作为一种心之所之的天职的敬畏与敬业之心。
工匠精神不是用来向别人炫耀的外在的东西,而是发乎于心的内在的道德超越性的要求,这种人皆有之的内在向上向善的精神动力最终要落实到工匠技艺主体自身的实践中去才能让工匠主体真正的感到心安。正是因为这种凝聚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的运用,才能使工匠技艺主体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和“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的问心无愧的人生境界。
现代社会之所以要重新重视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其理由与传统工匠精神的观照视野有所不同。传统的工匠精神,其着眼点主要是在工匠技艺本身的专精,对于其道德意识培养的实践作用关注的不够,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随着各种科技工具的发展,人本身需要亲身参与的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因此,工匠精神内在的实践智慧与实践品格就有了更重要的“明明德”意义上的美德建构价值和幸福伦理意味。工匠精神实践智慧的缺乏不仅会导致其对应的工匠技艺产品质量的平庸,更会导致精神的空虚和道德实践意志的软弱和涣散。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实践智慧的知行合一诠释
工匠精神中的实践智慧更多的指向是对人,对人心,而不只是对物或对实践对象本身。贯穿整个工匠精神实践智慧的是一种生命的学问,是生命的感悟,甚至在整个工匠技艺实践主体全身心投入到工匠技艺实践的过程中,经由这种实践智慧的运用,已经将其实践的工匠技艺对象生命化了,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的物我一体、主客融合的境界。程颢也强调:“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种万物一体的整体生命观是理解工匠精神内蕴的实践智慧的关键所在。
道德是需要一种持续的建设作为其被建构的基础的。如果没有一种持续的道德力量的凝聚和道德主体内在美德的保持和夯实,那么,越是在一种人工智能与现代技术宰制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的时代,就越是容易导致一种孔子所说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的无所事事、无聊空虚、精神懈怠的状态。
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最终要落实到一种知行合一的切实的实践中来。工匠精神中的实践智慧能够充分显现并发挥其在价值理性方面的巨大导引优势。它帮助工匠精神主体直面真实的生活世界和现实精神伦理生活。工匠精神中的实践智慧充分展现了传统智慧对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建构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为现代人的美德建构贡献了基于工匠精神视角的实践路径。
有真知方能有真行,有正知方能有正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来就有重视实践智慧的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传统。在这里,王阳明所重视的知行合一的“知”直接指向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静态的知识,而是直指人心的良知良能。当然,当这种良知呈现并发挥其实践作用的时候,这种良知本身也会从根本上促进一种“见闻之知”的“知识就是力量”意义上的“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包含着具有鲜明特色的集中彰显为工匠精神的工匠文化体系。如果将工匠技艺意义的外延进一步扩展,这种大工匠文化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呈现出来。浸润在这种大工匠文化体系背后的是那些凝聚工匠技艺实践智慧的工匠文化经典,如《考工记》《营造法式》《天工开物》等。
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品格不仅有其狭隘意义的逻辑范畴,也有其纵深的历史范畴和现实范畴。深入研究工匠精神的实践智慧有着重要的狭义和广义上的现代价值。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这种集中体现工匠精神实践智慧的“百工”,不同于所谓的坐而论道,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起而行之的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和“开物成务”(《周易·系辞上》)的实践品格。“百工”在《考工记》的记载中只是六种职能中的一种,但到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充斥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今天,这种注重实践智慧的实践品格正在日益成为每个现代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伦理必须。
实践智慧揭示出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智慧都是活学问,是能够真正被切实运用到人生的修身实践和成才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智慧提醒工匠精神主体要做到不违背自己的良知,要始终做到让工匠技艺的不断精湛合乎于天地人生之正道,要做到孔子说的“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这种合乎于道的精神具体到实践中就是一种孟子说的“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的精神,因为“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已。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具体来说,工匠精神中内蕴的实践智慧的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做到不自欺,也就是要做到内在的“诚”。“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工匠主体的技艺实践很多时候是在一种相对独处的空间中来进行的。尽管包括产品用户在内的很多人无法直接见证整个工匠技艺的实践过程,但由于工匠精神主体的生命良知与情怀最终要对象化到其用户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去,因此,工匠技艺主体在实践的过程中,就需要做到“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因为“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大学》)。做到了不自欺,才能做到工匠技艺实践过程中的“不欺人”。也即是通常所说的童叟无欺,这就是从一种工匠技艺实践主体内在的真诚向外在的诚信的转化和升华过程。
工匠精神中内蕴的实践智慧绝非一种过时的只属于过去的精神记忆,而是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永恒的鲜活的实践精神传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正是在一种不断深入时代精神的探索中,工匠精神中的实践智慧才能真正彰显其立德树人或成德之学意义上的深刻的现代价值。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实践智慧的养成路径
通往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实践智慧的最重要的路径无疑是一种“为之不厌”(《论语·述而》)的好学精神。好学不仅是一种精神或一种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好学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生命学问的实践方式和实践智慧的运用。“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学的本质是学以成德,学以成人,但如果只是空洞地为了学而学,依然是无法成就真正的直面人生伦理本质的实践智慧的。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学,无论是一种有形的学,还是一种无形的学,无论是“下学”之学还是“上达”之学,都能增进人的实践智慧。经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的“不厌”和“无倦”的学以修身、学以立德、学以成艺、学以成人实践,就能达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的贯通实践智慧的道德个体进德修业的成长目标。
保持始终如一的精进不已的好学精神,这是保持并增进生命学问意义上的实践智慧的最重要的进路。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在孔子的时代,能够做到好学的人也不多,毕竟,孔子认为除了他自己之外,他众多弟子中,只有一个弟子好学,那就是颜回。随着现代网络空间的发展,虚拟网络空间在越来越深入地消解和侵蚀人们原本可以用来投入到一种深度学习的时间,这就造成了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实践智慧的缺失。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这就说明,即使是人的一种美德本身,无论是仁还是知,如果没有经过好学的打磨和实践,也会出现一种太“过”或“不及”的问题。
好学本身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因为一种沉潜和深入,正如颜回所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体会到在实践中逐渐深入到更高境界的无穷意趣,因而达到一种乐在其中的实践之乐。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要做到学以成人和学以成德,首先要做到学以“志于道”,但正如“文所以载道也”的道理一样,形而下意义上的“器”或工匠技艺也是“所以载道也”。对工匠技艺的深入实践探索就会增进道德哲学意义上生命学问体悟能力,工具理性的善用之也会推动价值理性的建构。
尽管“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但道以器显,道以器成。尽管工具理性的宰制会严重影响价值理性对人的道德行为的约束作用,但工具理性的善用同样会对价值理性更好地规范道德产生积极的作用。道器合一,技术与人可以融合,越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智能时代,就越是需要充分发挥工匠精神中内蕴的实践智慧的作用,道以器载,学以成德,学以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学”的精神不是一种静态、平面的概念,也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辨理性逻辑,而是一种丰富的、综合的、立体的、动态的完整生命哲学概念。它贯通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也贯通下学和上达,下学学技艺,上达达天道天德。工匠精神中内蕴的实践智慧既能成就工匠技艺个体自身的技艺臻于至善的目标,也能帮助其实现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臻于止于至善的成德目标。
对于工匠精神的现代建构来说至关重要的美德品格,如坚韧、恒心、执着、勤奋、专注、耐心、勇气、创新等都不是自成自足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才能被建构和完善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成德”。美德本身是无法孤立存在的,美德必须通过一种实践的人生和实践的智慧才能体现出来。同样,实践智慧也无法单独存在,它必须通过一种美德的实践才能被彰显出来。所有的美德内容之间原本就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说通过一种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的磨练,就能增进工匠技艺主体的坚韧精神和勤奋品格,但要完善诸项美德,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路径。实践智慧的介入和完善能够从各个方面促进工匠精神内蕴美德的自身完善。美德既有其伦理的维度,也有其理性或智慧方面的维度。因此,好学本身既成就人自身的道德能力,也成就其道德实践的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
[2]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7.
[3]李林甫,等撰.唐六典[M].陈仲夫,点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57.
[4]李小龙,译注.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
(责任编辑 陈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