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4-12-06 00:00:00刘咏宝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工匠精神

摘 要:文章围绕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进行探讨,阐述其内在逻辑为培养目标相契合、价值取向相统一、本质要求相一致、导向功能相关联;分析其存在的现实困境为重视程度不够、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培育氛围不浓、深层融入效果不佳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即学校高度重视,强化支撑保障;依托工匠精神,涵养校园文化;深度融入课程,推进协同育人;强化实践养成,力促知行合一。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思政教育;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优化策略

The Internal Logic,Realistic Dilemma,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Integrating Craftsman’s Spirit into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Yongbao

(School of Marxism,Hubei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Wuhan 430205)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elaborates on the internal logic including aligning training objectives,unifying value orientation,aligning essential requirements,and linking guiding functions.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realistic dilemma mainly manifests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lack of systematic integrity,weak cultivation atmosphere,and poor shallow integration effect.On this basis,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such as strengthening schools’ support and guarantee,relying on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o cultivate campus culture,deeply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culti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craftsman’s spiri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ternal logic;realistic dilemma;optimization strategies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1]这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职业院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做出应有的贡献。对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守正创新,需要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思政教育,这是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之举,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工匠精神为什么要融入以及如何去融入是当前职业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着力回答的理论之问与实践之问。

一、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培养目标相契合

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看似属于两个不同范畴,实际上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高度的内在契合性。职业院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中“立德”是根本,“树人”是目标。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对从业者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方面的要求,是从业者职业价值取向的反映。职业院校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用工匠精神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精神特质去浸润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对未来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其落脚点也是为了立德树人。

(二)价值取向相统一

职业院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古人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表明思想道德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青年学生只有明大德、严私德,才能真正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能够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立足职业教育的特点,贴近学生专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发展诉求。遵照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最大限度地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方面,还表现在职业素养上,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

(三)本质要求相一致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2]基于此,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增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近些年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寄予了厚望和期待。思政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当前职业院校要把思政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职业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弘扬工匠精神是必然之举,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应然之举。

职教学生群体相对于普教学生而言,有着自身的鲜明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文化课基础薄弱、执着吃苦精神不够、自律意识较弱、崇尚功利主义哲学、职业理想淡薄等方面,基于对职业院校学生实际学情的分析,职业院校学生更需要工匠精神引领助力成长。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抓手,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奋斗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把工匠精神自觉融入学生专业技能的成长之中,筑牢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之基,养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能吃苦、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职业品质。与此同时,基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成才规律以及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政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以求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德技双馨的人才。职业院校无论是大力培育工匠精神还是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导向功能相关联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文件中,随后多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公开场合阐发了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劳动精神,大力传承和弘扬将有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院校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为了把工匠精神作为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成长成才,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职业院校以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并修的人才为目标导向,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是为了立德树人,是为了铸魂育人,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由此可以得出工匠精神与学生思政教育的导向功能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有助于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困境:重视程度不够

彰显职教特色,注重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由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衡量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就业率和薪资水平等方面考量,导致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考量不足。近些年来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就业率数据也很亮眼,但就业质量不高,毕业生初入职场便频繁跳槽、急功近利、吃苦精神不足,缺乏职场人所应具备的工匠精神。说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既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较之过去重视程度有所增强,但由于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在践行落实层面还有待增强。

(二)设计困境:系统性整体性不足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企业等多方面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它也是职业院校的灵魂所在,所以职业院校做好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守好自身这一段渠、种好自身责任田,做好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需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从当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实际情况来看,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尚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学生管理部门和各二级院系虽然都意识到了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由于统筹不力,整体协调联动不足,造成工匠精神育人不系统、不连贯。很显然,如果没有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安排,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有序推进资源优化整合,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作新格局,那么工匠精神培育势必效果不理想。

(三)环境困境:培育氛围不浓

工匠精神培育是新时代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人们对高品质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型的必然选择。工匠精神的培育无论对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缺乏社会整体的支持。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择业观、职业院校重知识技能轻职业精神培育、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以及社会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回归。[4]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家庭、学校、企业、全社会协同培育形成育人合力,营造崇尚大国工匠的社会风尚与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与认同感,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四)方法困境:深层融入效果不佳

就当前总体融入状况而言,职业院校在思政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都在着手融入工匠精神,但融入程度不深,融入范围不广。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职业院校学生每天被网络上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包围,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若只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式层面,没有努力拓展融入渠道、创新融入方式方法,增强新颖性、创意性和吸引力,融入效果势必不理想。工匠精神培育过程追求的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其中的思想认知层面是前提和出发点,情感和意志层面则是必要条件,行为践行层面则是目的和落脚点。所以实现思想认知向行为实践转化,实现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实现工匠精神的内化与外化、知行合一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坚持将工匠精神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应是努力的方向。职业院校需将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深度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以及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实现显性融入和隐形融入相结合,通过厚植工匠精神,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学校高度重视,强化支撑保障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院校学生必备的职业操守,所以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意义,将工匠精神全方位深度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当中。通过进行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构建长效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在组织、师资、经费等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撑保障,统筹凝聚学校各方力量协同发力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成为当前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思政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思政教育,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又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业院校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它与思政教育融合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职业实践。

(二)依托工匠精神,涵养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价值引导、环境熏陶、精神激励和行为规范等隐性思政教育作用。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的灵魂所在,所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将工匠精神充分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厚植工匠文化环境,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强劲的生命力,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职业院校学生长期处于氛围浓厚的校园工匠文化环境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从而自觉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个人价值的塑造。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在校园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这对学生成长发展、用人单位竞争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中国制造加速前行都有重大意义,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实践上坚持知行合一,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三)深度融入课程,推进协同育人

职业院校做好思政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职业院校的教师,课程、环境、管理等诸方面都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其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课程体系,让所有课程都承担起思政育人责任,让所有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挑起“思政担”,都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都承担起工匠精神培育的重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职业院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毫无疑问思政课肩负着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使命。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掘和强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更好地落实。通过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育人体系,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发力工匠精神的培育,破解思政课的“孤岛现象”,力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厚植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工匠精神与各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强化实践养成,力促知行合一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则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新时代工匠精神强调追求卓越、追求品质、追求创新,职业院校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这种职业精神的人才,才能更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强化实践引领,职业院校应立足“岗课赛证训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注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5]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不仅能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还能使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感悟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学生通过跟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式亲身感受企业职工对职业的热爱和坚守,在实战性的职业活动中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把匠心筑梦变成行动上的自觉,加快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养成,能将学校所学的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实现融合,力促知行合一,内化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外化为职业行为习惯,从而将工匠精神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3]黄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工匠精神的理论与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21:157-158.

[4]张义俊,陈蒙.文化育人视野下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困顿、成因与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25):25.

[5]孙杰,周桂瑾.技能型社会建设视域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4):95.

(责任编辑 吴乌英嘎)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工匠精神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37:25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5:51:10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2:05:16
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对策探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人民论坛(2016年2期)2016-02-24 12: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