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商科背景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亟待加快数智化转型,而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智化课程的开发及建设。该文基于新商科背景,在“行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产出导向基本逻辑指引下,围绕本科生贸易业务能力和数智技术融合能力的提升,考虑国际贸易本位知识与数智技术的融合,构建“贸易-数智科技”融合式、“通识-融合-应用”三层递进式、“校内-校外”圈层式相结合的数智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数智化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商科;数字贸易;数智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085-05
Abstract:Internationaltradetalentcultivationinthecontextofnewbusinessdisciplineneedstoacceleratethedigital-intelligenttransformation,andthecoreofdigital-intelligenttransformationliesinth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ofdigital-intelligentcurriculum.Basedonthebackgroundofnewbusinessdisciplineandguidedbythebasiclogicofoutput-oriented\"industrytalentdemand-talentcultivationgoal-curriculumconstrucution\",thearticlefocusesontheenhancementofundergraduates'tradebusinessabilityandtheintegrationabilityofdigitalintelligencetechnology,Consideringtheintegrationofinternationaltradeknowledgeanddigitaltechnology,wewillbuildadigitalintelligentcurriculumsystemwith\"trade-digitaltechnology\"integratedsystem,\"Generalknowledge-integration-application\"three-layerprogressivestyle,andcombinationof\"on-campusandoff-campus\"circles.
Keywords:mathematicalandintelligentcurriculumsystem;internationaleconomicsandtrademajor;newbusiness;digitaltrade;digitalintelligencetechnology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不断重塑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新形态[1],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升级、智能化跃迁,加快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淘汰与更新[2]。数智时代,面对商业模式转变、经济转型发展、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教与学的挑战,学生应主动求变,提升数智技术个性化培养成效;教师应积极应变,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与技能;高校应准确识变,促进数智化转型[3],应当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商科建设[4],在培养目标定位、内容体系重构、课程数字化转型、师资团队建设和产教协同育人等关键领域推进变革,培养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新型商科专门人才[5]。
2018年,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的理念,新商科建设理念走入学术视野。新商科是以数智经济为背景,打破传统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壁垒,融合现代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商科[6]。新商科建设应以培育具备复合性知识、创新性能力和综合性素质的卓越财经人才为目标,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人才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改造[7],这就要求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四维融合”的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商科+技术+思维”的课程和能力结构体系,强化交叉融合,推动课程体系数智化重构[8]。
然而,尽管高校和教师都意识新商科建设下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都初步了解数智化课程建设的核心原则,但在具体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应用和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数智化类课程设计直接采用工科课程,跨学科交叉融合度低;尚未形成系统的数智化课程体系。
综上,本文基于新商科背景,在“行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产出导向基本逻辑指引下,以数智化转型为着力点,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数智化课程体系,以期为培养适应数字化贸易业态发展趋势的复合型跨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提供支持。
一"数智化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数智化课程体系重构的动因
(一)"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引发贸易类就业岗位的迭代升级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数字贸易已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发展趋势。要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据我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2.5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78.6%。2023年的前8个月,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为1.8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4%;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0万家,跨境电商进出口额为2.38万亿元,增长15.6%[9]。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贸易类就业岗位的迭代升级,跨境电商经理、国际商务专员、商务数据分析师、数字市场营销经理等一系列以多科性、复合型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岗位应运而生,数智时代高校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系列挑战。
(二)"新商科背景下贸易人才培养亟待加快数智化转型
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建设面向科技革命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新商科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数字经济为背景,打破传统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壁垒,融合现代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商科。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已将数字贸易作为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贸易类人才培养亟需加快数智化转型。
(三)"专业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智化课程的开发及建设
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仅涵盖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实务课程,无法有效对接数智时代的贸易大数据管理、国际商务数据挖掘、全球贸易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工作和任务,不能为数智时代贸易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数智化课程亟需加快建设。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技术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文理融合的跨学科教育,将大数据思维贯穿整个教学及贸易人才培养过程,有助于培养既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能够深度应用数字化技术、理解互联网+运作方式,又深谙外贸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的新型复合型跨境商贸人才。
二"数智化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数智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全球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市场需求。为了解当前我国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基于国内典型高校2023级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
1"基础理论课程
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由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和经济学管理学基础课程组成,其中如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金融学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类课程,作为基础中的基础,这类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占比约在20%~30%之间。而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占比约为10%~15%。
2"跨境电商与数字化相关课程
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跨境电商运营与管理类课程逐渐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核心,占比约为15%~25%。数智化时代,数据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如大数据分析和商务数据分析等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类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占比约为5%~10%。
但云计算、人工智能在跨境电商中的应用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前沿课程,目前仅极少数领先学校开始布局。
3"语言与文化课程
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外语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不可或缺,占比约10%~15%。此外,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了国际商务文化与礼仪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务文化和礼仪规范,占比约为5%,且多采取选修课的形式。
4"实践与实训课程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实训、跨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训、国际市场推广实训等实训课程与项目占比在20%~30%之间。大部分学校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课程实,也有部分高校在大三学年第2学期就引进了为期2周以上的生产性实训课程,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运作和市场需求。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特点
1"增设与整合并行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许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中增设了跨境电子商务方向或独立专业。这些新增设的专业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整合了原有的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等课程,并增设了跨境物流、跨境金融支付、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等新课程,以适应市场需求。
2"技术融入与课程创新
部分学校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智化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如开设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人工智能在跨境电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适应数智化时代的需求。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语言与技能并进
在数智化时代,国际贸易的沟通与合作更加频繁,语言能力成为跨境商贸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中保持了外语课程的比重,特别是英语听、说、读、写和译等方面的训练。同时,伴随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合作蓬勃发展,服务贸易蓬勃发展,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较2013年翻了一番,达到2.07万亿美元,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2015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5.8%,累计达670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12%升至2021年的14.7%[10]。据此,一部分高校还增设了一些小语种学习的微课程,以满足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客户的沟通需求。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问题
1"课程体系多维度融合不够深入
在数智化背景下,跨境商贸类专业课程体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框架内,虽然现有课程体系尝试融合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内容,但实际教学中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多维融合不够深入。例如,数据分析课程不应当仅仅教授基本的统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还结合跨境电商的数据特点,教授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市场趋势预测等。
2"实践教学资源不均衡且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实践教学是跨境商贸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存在匮乏和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缺乏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实习基地资源有限等原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也受到限制。此外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仍然依赖传统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未能有效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构建虚拟的跨境商贸环境,学生无法在模拟的国际贸易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和业务流程操作。
3"国际化视野有待拓展
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主要基于中国传统的贸易格局,注重英语、欧美文化、国际商法和国际贸易规则等课程的开设及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对欧美贸易比重减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蓬勃发展,在课程体系中,除了英语课程外,小语种课程如何巧妙融入人才培养,最新的贸易协定和东盟、非洲等多元化跨文化沟通等课程融入不够,未能紧跟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三"新商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数智化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一)"“通识-融合-应用”三层递进式数智化课程构建
围绕本科生贸易业务能力和数智技术融合能力的提升,重点从国际贸易本位知识与数智技术的融合、数智化教学资源与实训项目、数智化时代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及具体方案,构建“贸易-数智科技”融合式、“通识—融合—应用”三层递进式、“校内-校外”圈层式相结合的数智化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板块聚焦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石知识与技术传授,涵盖课程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概览、Python编程与机器学习基础等,旨在深入浅出地阐释该领域的基础技术框架。
融合创新模块则强调数智科技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提升国贸学生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实际问题的结构化与程序化分析能力。该模块依据数智化时代对国贸岗位能力的新要求,精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精选核心知识要点与关键技能领域,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运作挑战,构建知识-能力映射体系。依托数智技术赋能的国贸实务解决路径,设计一系列结构化或程序化知识单元,形成如国际贸易数据深度挖掘与应用、跨境电商智能决策分析等模块化课程。
实践应用模块则聚焦于知识向实战能力的有效转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利用数智技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贸易问题方面。该模块依托企业真实案例与项目,由跨学科资深教师携手业界专家,共同规划项目导向的学习模块。针对产品策略、客户管理及市场拓展三大核心领域,开发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的数据分析项目课程,让学生在跨境电商选品优化、销售策略制定及市场拓展策略等方面,通过实战演练,灵活应用所学数智技术,实现创新解决方案的设计与落地。
(二)"“学院-学校-校外”三元协同育人的圈层式数智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根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要求,为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数智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打破学院学科间壁垒,从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资源整合、校内相关学院和部门的教学源整合和校外各合作外贸企业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校内-校外”圈层式的数智化教学资源体系。
内圈,在学院内部,按照共享资源的原则,优化全院6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建数智化通识课程模块,实现6个专业之间的设备、数据和教师资源的共享。中圈,在学校内部,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数智化通识和融合课程的合作共建,形成学校内部跨部门跨院系整合教学资源的“中圈层”。外圈,校外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数智化教学资源整合。一是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强调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将部分课程的课堂直接设置在合作行业企业,尤其是项目化的应用模块课程;二是承担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委托的数字贸易发展规划等项目,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毕业论文选题和综合实习任务,真题真做;三是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拓展实践教学的新渠道。如参加数字贸易博览会等,担任活动宣传的志愿者;四是与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院校资源整合,广泛交流,多方互动,使学生全面受益,与省内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知名专家、教授互派讲学等活动。
(三)"学科交叉融合的主题式纵横教学模式创新
主题式与纵横交错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促进学生对数智化理论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应用的深刻转化,深化学生对数智赋能知识的洞察力。具体而言,主题式教学通过构建围绕国际经济与贸易具体业务场景的专题,将这些业务挑战转化为数据驱动的问题集。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来自实际业务的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非结构化数据,运用智能分析工具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所得结果直接服务于决策层,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而纵横教学模式则进一步细化了这一过程。纵向层面,它涵盖了从业务问题识别到业务目标设定,再到形成业务洞察的完整链条。首先,聚焦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具体背景,精确提炼出数据层面的关键问题;其次,运用多样化的智能分析策略,对文本、图像等多类型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最后,基于数据分析的成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提供决策支持,形成具有前瞻性的业务见解。
横向层面,则强调了一种灵活对应的关系:每一个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主题均可视为一个独立单元,与之匹配的是特定类型的数据与智能分析手段,这些元素共同指向一个明确的数据决策点及相应的业务洞见或决策方向。通过这种横向的联结,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智技术如何在实际业务中发挥作用,提升其在复杂商业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图1为新商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数智化课程体系框架。
图1"新商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数智化课程体系框架
四"结束语
在数智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智化课程体系构建是新商科建设的关键一环,对于推动跨境商贸类专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新商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通过数智化转型,重构课程体系以应对数字化贸易业态的发展需求,构建了“贸易-数智科技”融合式、“通识—融合—应用”三层递进式、“校内-校外”圈层式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其中“贸易-数智科技”融合式课程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将贸易理论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政策与实务的同时,能够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分析市场趋势、优化贸易流程、管理贸易风险,从而在快速变化的全球贸易环境中占据先机,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增强了其应对复杂国际经济环境的能力。“通识—融合—应用”三层递进式课程体系,则遵循了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从宽泛的通识教育入手,逐步过渡到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最终导向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确保了学生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数智技术解决贸易实际问题,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校内-校外”圈层式合作机制,则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培养的边界。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也促进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面对未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数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数智化课程,为跨境商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人才与智慧。
参考文献:
[1]胡志,李姚娜,黄有方.融合“数智”科技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七大议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65-173.
[2]张志华,孙嘉宝,季凯.“变”与“不变”: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趋向、风险与路径[J].高等教育管理,2022(6):23-31.
[3]宣昌勇,晏维龙.“四跨”融合培养新商科本科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0(6):51-53.
[4]张国平,王开田,施杨.“四位一体、四维融合”的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11):50-5.
[5]孔祥维,王明征,陈熹.数字经济下“新商科”数智化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8):31-38.
[6]丛海彬,冯根荣,邹德玲.新商科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智化类课程的优化路径[J].教育观察,2023(16):30-34.
[7]王维国,徐健,盖印.新经管视域下数智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3(4):134-138.
[8]张肃,李燕.新经管视域下数智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4):134-139.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R].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23.
[10]张威,祁欣.“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汇,2023(10):8-12.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新商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数智化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HNJG-23-3003)
第一作者简介:卢瑜(1982-),女,汉族,江西九江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