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科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应科学地渗透生涯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涯教育主要包括三条路径:立足课堂教学,提高生涯教育实效;设计课后作业,激发生涯意识与愿景;开展学科活动,强化职业探索与体验。
【关键词】生涯教育;学科渗透;课后作业;学科活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8-0014-04
【作者简介】王中仙,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江苏常州,213016)副校长,高级教师。
学科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生涯指导,让学生了解自我、关注社会、规划自我,为理想奋斗,为未来奠基。科学地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是学校实施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学科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重点探讨学科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途径和实施策略。
一、学科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
职业理想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生涯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习动力,形成清晰的自我成长规划。因此,学校需要切实开展生涯教育,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助力。一方面,学科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多样、专业较强,能满足学生生涯发展个性指导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凭借其学科专业背景,可以精准引导学生如何“知己知彼,进行有意义的选择”,通过各学科教师的合作,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二)新课标提出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科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重要阵地,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可见,生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目标之一,将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是义务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不同的学科具有独特的性质、思路、思维方式和育人价值,学科之间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科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了解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可见,生涯教育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学科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途径及实施策略
学科教学渗透生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学科在深入分析学科教材的基础上,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挖掘和开发学科知识与自我认知、职业理解、职业价值观、自我规划等生涯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如人物故事、技术前沿、活动探究、新闻事件、社会变迁等。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设置问题情境和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了解职业相关知识,获取职业所需能力和素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的形成。我们主要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设计和学科活动开展三个途径进行学科教学渗透生涯教育的策略探究。
(一)立足课堂教学,提高生涯教育实效
课堂是学科教师渗透生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重要途径,结合生涯教育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自我认知,增强职业意识,促发职业理想。
1.调整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渗透生涯教育应以学科内容为基础,根据生涯教育的观点和角度调整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科学融入生涯教育内容。以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八章《货比三家》为例,基于生涯教育视角,教学目标可以调整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数据,感受数据对于决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探讨数据分析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应用,了解精算、数据处理、大数据等高科技行业的特质。
2.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切入点,将职业知识融入教学情境,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达到了将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结合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中的相关职业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并将相关内容融入不同教学环节。以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为例,首先,教师以视频《你幸福吗?》引入新课,带领学生感受国家强大给国民带来的安全感;其次,以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等杰出人物的人生经历为例,介绍人物的就职经历,从问题“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抉择?”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感悟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感受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航天员、作家等不同职业;最后,在课堂小结中升华主题,再次回归“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将教学内容进一步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探索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
3.优化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科、生涯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案例分享、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对话、主题辩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贴近职业环境,促进学生不断思考自身素养、学科知识和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价值。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采访》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访前解惑,通过情景对话做好访前准备,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采访实践,各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新闻采访能力,深入体验记者这一职业。
(二)设计课后作业,激发生涯意识与愿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对于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体验性,这与生涯教育目标十分契合。因此,教师应利用好课后作业这一渗透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精心设计相应作业,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职业情境中。
1.个体作业
个体作业分为指定作业和自选作业。布置指定作业,一方面是希望学生灵活运用有关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培育生涯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职业并做好规划。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假设你是苏州园林的导游,请设计游览路线,并选择苏州园林的某一景致进行具体介绍,要求原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落实学科要求,又能初步感知有关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主动思考自己“现在该做什么”“以后想做什么”。
自选作业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契合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如数学教师在教授“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旋转”等知识后,可以设计作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简单的折纸游戏到复杂的建筑设计,图形的变换无处不在,请选择一个需要应用图形变换相关知识的职业,如建筑设计、动漫设计、游戏开发、电脑制图、平面设计等,收集素材,了解职业信息和本知识点在该职业中的运用,并在班级内分享交流。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认识到未来职业的发展与学科学习密切相关,从而进一步明确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
2.小组作业
团队合作意识是一项重要的职业素养。小组作业通过讨论、调查、信息收集、数据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促进互相合作、互相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时,教师除了结合学科知识介绍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环境工程师和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等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围绕家乡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等主题进行合作探究,并形成小组研究性学习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学科知识,更培养了责任与担当、合作与奉献等重要品质,为未来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开展学科活动,强化职业探索与体验
学科活动是学科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社会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有关职业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教师要以学科活动为抓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特点、挖掘自身特长,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方向与现实的适配度。
1.寻访类学科活动激发生涯意识
寻访类学科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通过寻访活动带领学生观察社会中的不同职业,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启迪思想、开阔眼界,激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如历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址,既能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还能引导学生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体会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修复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法院,了解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的职能,通过现场参观、模拟法庭、与法官交流等形式了解案件审理流程,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法院工作;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认识污水处理流程,了解如何运用生物技术将污水再生利用,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寻访类学科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当下和未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体验类学科活动拓宽生涯认知
体验类学科活动能帮助学生加强学科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体会责任和拓展认知,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职业未来。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后,教师可以围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组织职业体验学科活动,带领学生到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进行实践体验,探索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东南村从传统农业到“稻田理想农耕文化+优质稻米产业+旅游产品”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同时深入体验东南村有关部门工作内容,由此加深对于现代农业的理解,拓宽职业视野。
3.实践类学科活动促进生涯探索
实践类学科活动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探索生涯,让学生发现学科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学科实践中获得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章第一节《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腐乳、果酒制作等涉及生物发酵工程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培养和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组织学生对生物制药工程师和酿酒师进行职业人物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加强学生对社会、职业、专业的了解,从而清晰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实践类学科活动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探索和成长。
*本文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度课题“家校社协同的生涯教育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公办初中学校为例”(SYN2023005)、“初中生涯教育促进学生萌发职业理想教学研究”(SYN2023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