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强化学生信息素养与技能,因而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增强其立德树人的能力,收获更大的职业幸福。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以下困境:学校缺乏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教师亟需更新专业发展理念,亟待增强教学实施专业技能。据此,学校应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及时更新专业发展理念,持续增强教学实施专业技能,以更好的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强化对网络社会的适应。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基础教育是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现代科技领域的关键部分之一,信息科技学科重点研究以数字的形式表达信息与其应用中的思维方法、科学原理、工程实现、处理过程。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培训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和要求,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化改革意识,拓展信息科技教育视野,以精深的专业发展素质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与能力。
一、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旨归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专业化学习、教学、教育生涯中,依托专门管理、培养机制体制,接受专业组织对其开展的专业化训练、教学、培训、教育活动,掌握专门的教育教学技能,逐步形成专业理想,树立专业道德,增强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发展的活动。它涵盖职前培养、在职培训、新任教师培养,直到结束教职为止的全过程专业化活动。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优秀教师团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财富。
(一)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信息化时代,只有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培训和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中国陆续颁布实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系列文件。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应利用人工智能等各类信息科技,增强自身的专业发展,应积极顺应新一轮工业产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在数字化转型中积极拥抱新的学习范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生态,以更强的专业能力适应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二)增强立德树人能力
教师应恪守职业道德,以严谨踏实的行为作风彰显师道尊严。教师应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增强信息素养和能力。教师应全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将教学教育质量当作信息科技教学的生命线,使自己真正成为信息科技教学的中坚力量,以坚实的专业素养夯实学生的信息科技基础。
(三)追求教师职业幸福
小学生受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现状的影响,其信息科技认知能力有限,接受水平不高,信息技能不强,但相当部分的小学生对网络游戏、观看视频特别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厌其烦地讲解复述相关内容,改善小学生不良的网游游戏、视频观看的习惯,教师易于陷入职业倦怠中。而且教师已实现晋级晋档的目标,因而绝大部分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会加深其职业倦怠程度。加上教学本身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常规性地重复相关内容易于守旧。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弥补自己的教学缺憾,需要教师精心思考如何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基础、不同学段学生对信息科技的需求,引导他们学好、用好信息技术,使他们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为各门课程的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教师应通过持续性的学习、钻研、探究、反思来深化专业内涵,增强专业能力,走向专业成熟,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获得更大的职业幸福。
二、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笔者依据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通过与校内外其他科任教师、区市教研员、知名专家学者等进行线下线上的交流,深入研读相关学术著作和期刊文章,结合日常信息科技教研教学、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归纳了新教材、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尝试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一)学校缺乏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
信息科技教师是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执行主体、评价主体及实施主体。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应持续提升信息科技课程的地位,以完善化、规范化的教师管理机制逐步强化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材、小学生共同成长,部分教师将晋级晋档作为职业生涯的主要追求目标。这一现象与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与学校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有关。部分学校缺乏完善、系统化的信息科技课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没有安排教师定期参加国内外的专业发展培训,对外交流比重较低,培训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培训时数不多,培训内容华而不实,缺乏较强的针对性。不少学校把信息科技课教师队伍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规划中,然而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资源的内驱力不足,激励制度的短板较为明显。
(二)教师亟须更新专业发展理念
当代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听得多做得少,导致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教师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没有掌握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思想,未能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无法准确把握信息科技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科认识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无法充分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如此一来,他们未能以学生为主体创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尽管他们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训练,但没有突出科学原理的指导性作用。由于落后理念的束缚,使他们设定的教学情境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状况,未能开展渐进性的教学活动。
(三)亟需增强教学实施专业技能
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实施专业技能提出全面而系统的要求。当前部分信息科技教师的教学实施专业技能不强,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阐释各个章节的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分析通常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记住相关知识,初步解决相关问题,但结合现实生活的能力较为薄弱。部分教师没有积极参加教研,对学情把握不足,抓不住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与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学实效得不到提升,对科学核心素养的强化不够。如此一来,他们未能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不善于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任务驱动、翻转课堂教学。忽视了训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信息科技应用实例的能力,没有结合具体学段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而且,部分教师的教学评价水平不高,以结果性评价为主,易于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动机。大部分教师有热情开发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但通常分工不够明确。再加上学校缺乏所需要的硬件、软件支持,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已有素材或案例进行迭代与二次开发。这些方面都对教师的教学实施专业技能与发展形成一定掣肘。
三、促进新时代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信息科技课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制,采取系统完备的措施激发其专业发展。一是学校应采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以课程标准为引领,教师坚持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和良好的师德师风,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二是完善信息科技课教师考核机制,细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指标,把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学结果考核相结合,以双方的差距、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新起点,促使教师增强专业素养,丰富专业技能,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强化教研能力,对教学过程评价进行改进等。
学校应为信息科技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专业化平台,提供充足的校内外实践资源、学术资源、教学资源。各级教育部门、小学与教师队伍应深入思考信息科技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应采取哪些策略,以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助力其专业发展,推动他们成长为区县市名师、特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学校应完善信息科技课教师培养机制,安排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信息技术活动,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归纳升华专业素养,强化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应建设信息科技课教师名师工作室,对照新课标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制定工作室与队伍建设的中长期目标、阶段性任务与实施方案,定期考核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二)及时更新专业发展理念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以其作为专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教师应深入研读新课标、新教材,更新专业发展理念,深刻把握课程标准修改的具体内容和导致这些变化的现实背景。他们应理解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素养,充实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在不断提升思想认知高度的同时落实好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在丰富教学情境中分步强化师生互动,使学生习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
学校应制定完善的职称制度、建立健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更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理念。教师可以从中积累深厚的专业素养,以更光明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应鼓励教师在学中干,干中学,把新课标倡导的先进理念融入教研及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先进理念转化为有趣多元的信息科技应用成果,唤起小学生的求知热情。
教师应主动跟上国家新课改的步伐,化繁杂的课程标准为操作性强的学科语言,化先进的新课改理念为通俗易懂的教学活动,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课程标准真正落地。为此,教师应内化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素养,在层层递进的教研、教学、专业发展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师应结合课标规划、教学任务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聚焦数字技能与素养打造课程形态,将课程有用、学生会用、学生活用的理念贯穿始终。专业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改进教学方法,基于项目驱动、真实问题、网络情境等引导学生完成数字化工具应用、体验计算思维、原理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建构完备的信息科技知识体系,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三)增强教学实施专业技能
为了解决教学实施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新教材,夯实专业教学能力。他们既应科学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向学生阐释相关章节的课标要求,又应结合生产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相关的教学内容,逐步达成教学目标。老师应积极深入参加教研活动,通过亲自调研与其他教师交流中准确把握学情,抓住核心的课程内容与主要的课程目标,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应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慕课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合作研究、任务驱动、翻转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信息科技的应用实例,并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初步应用。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学段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体验信息科技应用的同时增强其信息素养和技能,培育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教师应强化学生保护数据安全、保护隐私的意识、维护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教师应重点培育学生利用智能工具、网络平台进行协同创新、小组交流、远程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网络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应确立科学规范的评价理念,善于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强化教—学—评活动的一致性。他们既应加强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映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又应完善终结性评价,彰显学生达成阶段性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应尊重学生在信息科技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模拟、仿真、实验、观察、创作、上机实践、纸笔考试等多种手段,在电子档案袋、学习系统中收集、记录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数据、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应精准抓住课堂教学、期末与单元、作业等主要环节的评价活动,评价反馈时应尊重每一名学生。教师尤其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全体或者个别、鼓励或者引导、书面或者口头等方式,激励他们积极反思、改进学法,提升学习效果。
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应把握当代小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技能现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响应学校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发展理念,增强教学实施专业技能,促进自身专业知识与教书育人技能,强化专业情感,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商艳.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7):79-81.
[2]夏正江.不宜过分夸大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0(2):72-77.
[3]庞静怡.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路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8):59-61.
[4]马倩倩.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探析[J].中小学电教,2023(Z1):108-110.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