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话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2024-08-26 00:00:00章成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摘 " 要】传统的古典白话小说教学常出现牵引式教学、机械式教学、偏差式教学等问题,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古典白话小说教学中,需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立足文本和单元要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可通过“借助学习支架,读通古典文学”“结合课后习题,读懂古典文学”“立足文本特色,读透古典文学”三大策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发挥古典白话小说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古典白话小说;教学策略;梳理与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呈现不可磨灭的光彩,值得学生学习。

然而,现阶段的古典白话小说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牵引式教学。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古典白话词汇的方法和形成情节把握能力。学生阅读整本书时困难重重。二是机械式教学。教师未能依据课后习题的提示作出教学调整,看似完成教学任务,实则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方面收效甚微。三是偏差式教学。教师一味根据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忽视人物性格、情节走向、审美感受与叙事手法的内在关联,导致学生未能习得阅读此类小说所需要的解码方法。

那么,要如何避免以上教学误区?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为例,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其语言风格独特,既有文言文的典雅,又不失白话文的通俗易懂。在情节设计方面,体现了精妙的艺术构思,通过戏剧化的情节组织内容,突出矛盾。学生阅读和学习这样的文章,既可以领略文言白话的韵味,提高对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又能深化对人物个性的认识,加深对古典白话小说特点的了解。《景阳冈》的教学策略具体如下。

一、借助学习支架,读通古典文学

学习支架是一种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疏通文本脉络,提升对古典白话小说语言、情节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一)借助学习单猜读难词

古典白话词汇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汇的词义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进行猜读。对于猜读这个概念,学生并不陌生,在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就有过接触。学生知道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不明确的词语,可尝试推测其大致含义,再继续深入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梳理出自己觉得比较难懂的词语,记录所采用的推测策略,再在后续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自己想到的猜词方法。比如,可以利用词语中的已知字进行猜读。像“梢棒”中含有“棒”字,表明这个词指代一种棍子或者棒子。而对于“筛酒”,不仅可以结合“筛”和“酒”理解词义,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猜出倒酒这一举动。此外,还有多种策略可用于理解古典白话小说中的难词,例如关注插图、拆分组词、关注注释等。如此,学生便在常态化阅读中掌握理解词义的方法,实现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借助山形图把握脉络

山形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方面,出现频率较高。山形图中的曲线恰似一条清晰的故事线,曲线中不同的节点可以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让人一目了然。

《景阳冈》的篇幅较长,直接梳理情节可能会面临费时费力且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山形图,将古典白话小说的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故事的高潮是哪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仔细梳理和研读文本,学生发现文本聚焦于“打虎”部分,这正是故事的高潮所在。其中,虎攻人守、武松反攻、棒折急退、一鼓作气打死老虎等情节,构成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如此,借助山形图这一可视化的学习支架以及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可顺利完成对情节脉络的梳理和把握。同时,这一过程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梳理与探究习惯。

二、结合课后习题,读懂古典文学

课后习题是统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它明确指出教学目标,对于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语言训练、创设问题情境等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将课后习题适切地与教学主线相结合,就能切实发挥课后习题的导学、助学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在理解内容、分析概括、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一)拓课后习题为语用训练点

复述武松打虎的部分是课后习题提出的要求,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有力抓手。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复述故事的高潮部分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取、概括第六、七自然段中描述武松打虎的内容,而后引发他们思考:“作者是如何让打虎部分读起来很生动的?”带着问题,学生再次研读、梳理文本发现,为了让打虎过程精彩呈现,作者对武松的表现和老虎的拿人三招作了精准细腻的描写,同时还运用一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如“吊睛白额大虫”“撺将下来”“锦布袋”等,使得整个过程十分惊险。带着梳理所得,学生复述时既能完整、清晰地用自己的话语说清楚打虎过程,又能有意识地用上贴合人物心理和语境的语气、表情和动作,让故事更加吸引人。这为后续推导、辨析人物性格打下了基础。

(二)变课后习题为驱动性情境

《课程标准》倡导依托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语言材料中涵泳,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增强积累、梳理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为专题探究打下基础。由于《景阳冈》除了在人物塑造方面颇具特色外,在叙事安排上也别具新意,值得研读和探究,教师可据此结合课后习题的提示,创设以下情境:“大家都说武松是很厉害的人物,那《景阳冈》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他贪酒、能吃、任性、疑心重、好面子?作者是如何塑造其多样的性格的?”有了之前概括情节和复述打虎部分的铺垫,学生再次梳理回顾时便能发现作者的写作风格:既写出武松作为普通人的种种短处,又写出他作为英雄好汉的豪气。如此,学生的梳理与探究能力得到训练、发展。

三、立足文本特色,读透古典文学

文本特色是阅读时不可忽视的内容。探究古典白话小说的文本特色,可从人物塑造方法、叙述顺序、叙述方式、情节安排、结构形式、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结合选文内容,基于文本特色,探究古典白话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叙事深意,进一步深化对小说人物、情节的理解。

(一)理塑造方法,立人物形象

从人物塑造来看,在“喝酒”“上冈”章节,有酒家作为陪衬。酒家的再三劝告,不仅从侧面勾勒出老虎的危险骇人,还凸显出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此外,榜文是文中的一个重要细节,从初听店家提及到路见树干警示,再到在庙门上亲眼得见,如此反复出现,值得揣摩。为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何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当时内心可能是怎样想的?”对接关联语句,通过推想,学生发现榜文的每次出现都引发了武松微妙的心理变化:怀疑店家,疑是谋财害命—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返回—倚仗本领武艺,不怕老虎出没—心有侥幸,认为不会遇上。恰是这几种心理活动的交织,才使得武松不听劝告,执意上冈,其多疑、鲁莽、好面子的性格特点充分显现。此外,在武松喝酒这一处情节中,招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可他不听店家的提醒,偏要喝十八碗。寥寥几笔间,酒量好、自信好胜、粗鲁豪爽、固执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再看“打虎”章节,作者把老虎和武松的动作,以及彼此间的攻守易势描写得十分生动,凸显了武松形象的鲜活性和经典性。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双方的攻守形式,分回合分别梳理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而发现其中的表达秘妙。例如,写老虎凶怒至极,突兀而来,是“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状,第一反应并非那么镇定,而是“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随即躲闪。这是本能,也是本领——避其锋芒,耗其锐气。武松用梢棒打虎时,每一处动词都不一样,如“拿、劈、轮、打、折”等。他徒手打虎时,动作是“揪、按、踢、提、打”。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后,担心老虎不死,他还拿起折了的梢棒又打了一回。为间接体现武松的勇猛,被打得毫无反击之力的老虎被形容为“躺着一个锦布袋”。这一笔墨,看似不经意,实则传神形象,将老虎的“不经一打”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此梳理、分析,学生便能体会到武松这一人物形象的另一面——智勇双全、勇武机敏、胆大心细。

虽然“下冈”部分一笔带过,但从“坐了半歇”“寻思”“挣扎”“挨下”等词语中,学生还看到了武松的力竭与后怕,以及他的谨慎与识时务。

至此,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检索以及细致的梳理、研读、鉴赏和探究,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领略到一个硬铮铮的英雄好汉、一个圆形人物的性格:是真实的,也是复杂的;是怯懦的,也是勇敢的。

(二)品情节安排,明叙事深意

“武松打虎”为人所熟知和称道,除了性格描写精彩之外,还在于善于把握节律的强弱、详略、疏密。对于“喝酒”和“上冈”章节,教师可以指引学生通过对读,发现作者制造的两处矛盾冲突(十八碗和三碗、榜文出现三次和不听劝执意上冈),明晰矛盾冲突的横生不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还为写武松勇猛打虎进行铺垫和蓄势。而在“打虎”章节中,叙事时间的巧妙设置功莫大焉。对此,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进行拆分式剖析和研讨:“作者在描写武松打老虎的过程时,给人一种慢镜头的感觉。为什么要放慢镜头呢?又是如何以慢镜头的形式来聚焦描写的呢?”接着,在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基础上予以补充,让学生懂得:老虎拿人的一扑、一掀、一剪本应是瞬间完成的,但作者借助分解式慢镜头,对过程进行工笔细描,以延宕手法减缓了故事的叙事节奏,使得故事曲折有致,也使得武松勇武过人、机智过人、敏捷过人的精神气质在老虎的烘托下更为立体。

《水浒传》的叙事视角带有某种引导读者的性质,表现在作者把主体情感移入或渗透到描写对象上,令人感到作者与书中人一道经历喜怒哀乐,甚至连鸟兽虫鱼的行为也带目的性和灵气。基于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梳理、探寻作者在描写武松打虎过程中所调动的各种叙事角度,从而为领会似真传神的审美效果做认知铺垫。比如,“打虎”章节多有对武松听、看、想的描写,显然作者与武松一道在感受着那个“说时迟,那时快”的惊险世界。在叙述推进的过程中,作者似乎又具有了老虎的意识,如“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可以看出,“又饥又渴”是带主观感受的,连按地时也是略按。此刻,老虎的感受和作者自身的感受叠加融合在一起了。当评议“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时,作者又从人虎相搏中抽出身来设身处地去体验。

总而言之,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古代叙事文学的典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教学时,应从此类文本的文体特质切入,探寻适切的教学路径,进而让学生在领略其独特价值和魅力的同时,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桂奎.从《水浒传》的“互文性”看其“经典性”[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2):70-78,112.

[2]曹金合.论《水浒传》中武松的叙事伦理[J].菏泽学院学报,2015,37(4):1-8.

[3]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62,376-377,382-383.

(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街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50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26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36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34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0
小议初中书法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