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如何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德育功能是专业课思政建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会计学原理》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第一课。文章分析了该课程的思政教学痛点,并从明确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增加思政教学考核四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及实践,从而更好地落实课程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 思政建设 教学方式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F23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204-03
一、引言
在高校的课程结构中,专业课的数量和课时最多,同时授课规模最小,为师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情感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承载的德育功能成为专业课思政教学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也是经管类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在管理类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该课程的思政教学痛点出发,探索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以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痛点
(一)思政教学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中,往往仅包含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缺乏对思政目标的设定。《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面对大一学生设置的专业第一课,对学生专业兴趣培养、专业认知形成、职业道德塑造等具有基础作用。彭正德和邵似玉(2020)提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要求与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矛盾。学生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领域的了解大多很有限。在知识、能力以及价值观方面,与职业岗位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造成的,是一种客观现象。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应从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矛盾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问题为导向确定本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以目标为依据展开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
(二)思政教学素材缺乏
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知识,更要积累思政教学素材、挖掘思政元素,从而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三者的结合。专业课程有其独特的课程属性,在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教学嵌入中具有差异性、多样性,能够彰显出独特的思政感染力。《会计学原理》介绍会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核算方法,许多知识点如企业筹资来源与资金占用、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等都与企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当社会竞争环境、行业生态、商业模式发生改变时,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教师可以寻找我国企业在成本控制、财产清查、财务报告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并剖析相关知识点中的价值取向和使命任务,从而积累思政教育素材。
(三)思政教学方式生硬
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硬融入”“表面化”问题,主要源于在教学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脱离。许多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经验,自身的思政理论素养不足,在教学中更看重对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意识不强。即使有了思政素材,采用的是“焊接式”的生硬说教方式,思政教育成了枯燥的喊口号、表决心,自然无法达到水到渠成的育人效果。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转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使思政教育呈现出更加生动有效的表现方式。如可以借助混合式教学将相关案例的视频、文档及思考题提前放于线上供学生查阅、思考,在线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课程容量有限、交流不够充分的弊端。
三、《会计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强化专业课程中对知识价值理性、人的道德性以及立场性等价值引领,使学生面对具体情景时能够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端人才,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兼顾价值引导目标,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确定了将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基本方法以及经济业务处理方式;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会计业务技术处理的初步能力、财务报告编制能力和经济问题认知能力;价值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严谨认真、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课程育人元素及其映射点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石。根据《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挖掘课程的育人元素。从宏观层面来看,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明确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建立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自豪感;从微观层面来看,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会计伦理和职业道德,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本课程的育人元素具体细化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守正创新等具体元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挖掘:
1.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会计学原理》课程讲述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身就符合科学唯物的方法论。在总论、复式记账、制造企业经营活动核算等章节中,均包含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如在学习总论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可指出会计信息应满足真实性和相关性。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必须力求真实客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相关性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评价或预测。真实性和相关性之间具有统一性,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如果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即使再相关也很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如果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不相关,再真实也是无用的信息。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矛盾性,为了追求相关性,就必须满足及时性,但要提高及时性,可能需要涉及对许多不确定因素的预测或估计,这将损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例如,对交易纠纷中可能发生的败诉结果进行及时确认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不满足真实性要求中的“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这一条件,其流出的经济利益在当期往往也不能可靠计量,从而无法进入核算体系并在报表中进行确认。在会计核算时,面对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矛盾统一关系,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背景来进行权衡。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资本市场处于半强型有效市场阶段,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产生了信任危机。因此,目前应坚持实事求是,首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通过上述讲解,启发学生运用辩证眼光和科学思维看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中华传统文化出发,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认同度。我国会计发展已有3000多年历史,有许多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发明。在课程总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从我国悠久的会计发展史出发,介绍其中优秀的会计发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例如,早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周礼》就有了“会计”的称谓,将每月零星盘算称为“计”,一年总盘算称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并设有“司会”这一官职,通过日积月累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宋朝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比西方13世纪的平衡结算法早300多年,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会计核算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明末清初产生的龙门账法,创立了“进-缴=存-该”的会计平衡等式,是我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在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上述讲解,能使学生认识到会计这一职业是为满足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步。随着会计的职能从传统的算账、记账、报账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战略决策辅助等职能转型升级,市场急需对内能够提升单位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对外服务财政管理和宏观经济治理的会计人才。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应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学习数据分析与智能技术,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3.从时事热点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会计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济业务也愈加复杂。教师可以从人们热议的热点事件中寻求素材,通过正面的案例和典范,宣扬职业精神,树立道德模范,通过反面的案例,对学生起到警醒作用。例如,引入2021年恒大“爆雷”事件案例,启发学生根据所学会计要素及其构成的知识点思考恒大“爆雷”事件的原因。学生会自然理解企业负债过高的危害,进而教师可以将万科与恒大相对比,提出问题,同样债务高企的万科为何没有爆出债务危机?启发学生思考负债内部结构合理性的问题。通过回顾负债构成的知识点,负债由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组成,指出恒大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比例过高。同时,债务成本过高,和收益不相匹配,导致负债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由此,使学生切实领会到“负债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推进器,但也是一把双刃剑”这一知识点,并植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适度负债,注意借款金额和还款能力相匹配的管理理念。这个案例能够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对会计要素及其构成形成深刻认识。在对学生讨论进行总结时,还可增加对恒大“爆雷”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如对上下游企业造成的损失、广大购房者的损失,从而说明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创新思政教学方式
确立了课程育人元素后,就要寻求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以保证高契合度的隐性嵌入式教学。从本质上看,专业课的思政教学属于学科德育性质,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基本内核,不能打乱学科教学的原有内容体系规划。教师需要在教授知识点的同时,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对知识点中的育人元素进行精心设计加工,通过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进行精准传导,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切合时政热点,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门门课程有思政,但不是堂堂课都要有思政。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点和相应的育人元素,恰当展开课程思政。我们梳理了《会计学原理》课程育人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融入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形成了课程特有的结构化思政知识脉络(见表1)。
在具体融入时,可以借助线上教学平台,采用混合式教学来辅助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实施。混合式教学解决了线下课时有限的困难,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创造了提前思考、讨论的空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线上发布思政案例和问题,在线下教学时根据需要精心组织,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采取小组讨论形式,并以PPT汇报形式对问题来解答,在案例分析中将思政育人元素更好地融入课堂。
(四)增加思政教学考核
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有助于“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更关注知识是否讲解清楚,忽视对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因此,在课程教学评价时,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又要考察学生的价值认知,通过评价结果,反思教学问题,继而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考虑到思政教学应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形式展开,对思政教学的考核也应采取因势利导、因教制宜的方式。尽量不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对其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避免学生反感或刻意答题。因此,我们主要采用对知识点进行考核时同步进行思政考核的方法。如在讨论恒大债务“爆雷”、中美制造业成本对比等案例时,每个小组需要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汇报的结果从信息与收集、学习态度、交流与反馈、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打分;在介绍会计发展历史后要求学生提交小论文,描述对我国会计发展中的重要贡献等。在期末考试的案例中,融入育人元素,考查学生思想、道德、价值等方面的领会程度。
四、结语
相对于传授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更强调隐形教育。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实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才能建设成具有含金量一流的课程,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1]67):“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会计学原理;广东海洋大学2022年度校级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2022]29):融入课程思政的学历继续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广东海洋大学2023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PX-112023141):“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会计学)。]
参考文献:
[1] 彭正德,邵似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7):45-50.
[2] 孔军,许明月,赵珏.课程思政的思想源泉、理论遵循与方法依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01):7-12.
[3] 邵彦涛,李亚宁.课程思政建设的显隐之辩[J].教师教育论坛,2023(01):58-63.
[4] 李蕉,方霁.理论探讨: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08-113.
[5] 王蓉.“会计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新会计,2023(07):19-22.
[6] 王小红,任思春.“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以会计学课程为例[J].商业会计,2023(16):122-124.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湛江 524000)
[第一作者简介:周虹(1978—),女,四川新都人,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
(责编:若佳)